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3套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读图,下图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A.军事监察财政B.财政监察军事C.监察军事财政D.财政军事监察2.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①军队数量急剧增加②军队战斗力低下③农民起义频繁④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第35页共35页4.北宋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及边境上的藩兵,其中禁军担任“守京师、备征戍”的任务。宋太祖时禁军人数只有二十万不到,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员额高达80多万,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这一现象()A.改变了守内虚外的国策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C.埋下了边疆危机的隐患D.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5.《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6.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地方控制。这说明猛安谋克()A.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B.效仿汉族地方管理制度C.推动金朝建立封建制度D.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7.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行省所掌庶政一般采用官员集体参与的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反映了元朝行省()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点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D.易导致地方行政体制的混乱8.当蒙古、色目的胜利者在江南歇下马时,纷纷“舍弓马而习诗书”,如戍守建昌(今江西永修)的抄儿赤家庭,本是武将出身,到第三代时“从郡人李宗哲进士业,而有声誉”,从此弃武从文,诗礼传家。这反映了,元代()A.民族间的嫌隙逐渐消除B.蒙古族的汉化进程完成C.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D.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9.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第35页共35页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10.集市贸易中介绍买卖双方贸易活动的经纪人被冠以“牙人”称号,始见于唐代。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宋代牙人的发展()A.说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C.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D.促使政府放松了社会控制11.北宋军队数量巨大且不断递增,庞大的常备军规模前所未有,军需物资消耗持续膨胀,“河北岁费刍粮千二十万,其赋入支十之三,陕西岁费千五百万,其赋入支十之五”。北方农业生产难以支撑,这就不得不仰仗南方——特别是东南六路的物资供给。这种现象客观上()A.反映了冗兵造成财政困难B.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C.说明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D.反映养兵政策存在弊端12.在宋朝以前,历代王朝盛行“出将入相”的现象,而宋代宰相以科举出身的文臣占绝大多数,如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澶渊之盟后,作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枢密院中文官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此推知(  )A.科举制度变革加速社会阶层流动B.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C.宋代治理政策具有分化事权特点D.贵族政治在宋代退出历史舞台13.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其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注”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学者对“注”的解释,称为“疏”。他们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但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而使儒学陷入危机之中。这说明儒学()A.正统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C.自我革新的内在诉求D.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违背14.下表是两宋山水画对比。时期北宋南宋第35页共35页代表类型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内容高山大川岸芷汀兰植被多为阔叶落叶林多为常绿阔叶落叶林用笔强调笔法强调墨法意境阳刚、壮美、雄浑阴柔、优美、缥缈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15.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A.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B.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C.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D.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第35页共35页(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2)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总体评价是什么?请依据材料三说明理由。1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18.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35页共35页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门市内于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宋之交,贵族社会转向平民社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整个社会有效凝聚起来,让国家的长远发展有一个稳定的根基,这是张载所深思的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言简意宏、掷地有声的名言,就是张载给那个时代的答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载四句名言的积极意义。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35页共35页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据图可知此为北宋的中枢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财政;枢密院掌军事;台谏(御史台和谏院)掌监察,故D项正确。A,B,C项对应错误,均排除。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除了“一官三人共之”即冗官,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队战斗力低下、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等,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起义频繁与积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因此③与题意不符,故A、C、D项错误。故选:B。3.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军队建制。担任“守京师、备征戍”任务的禁军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兵种,体现了北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统治政策,这不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禁军数量的增加而非官员数量的增加,故排除B项;中央集权力量的增强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这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夏的统治。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模仿北宋官制,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官制,没有体现元昊所用臣僚的特点,且“均为汉族儒士”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夏效仿宋朝官制的问题,无法得出西夏相权威胁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C项错误。第35页共35页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可知,猛安谋克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并未效仿汉族地方管理制度,故B项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并未推动金朝建立封建制度及加深女真的封建化,故CD项错误。故选:A。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所掌庶政一般采用官员集体参与的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点,故选B项;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故选:B。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舍弓马而习诗书”,“从郡人李宗哲进士业,而有声誉”,可以看出元朝对汉族文化的推崇,国家的统一,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强,C项正确;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民族间的嫌隙仍存在,“消除”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融合,不能说“汉化完成”,排除B项;元朝是“四等人制”,并未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排除D项。故选:C。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纺织业。从材料“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江苏……湖南……宁夏……江西……浙江”可以看出宋代我国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是在南方,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各地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与对外贸易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考古发现了大量宋代纺织品,且纺织品的衣料多样化,并不能说明材质发生明显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进行南北纺织技术比较,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宋时牙人的种类增多,他们在边贸互市、城乡交流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信息传递、媒介沟通、经营代理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宋朝牙人的增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放松,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B第35页共35页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军队规模很大,北方军需给养仰仗南方,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这一现象客观上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现财政困难,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南方经济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而不是养兵政策存在弊端,故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出身进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澶渊之盟后,作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枢密院中文官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可知,宋代官僚系统中文官占据了绝大多数,体现了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政策,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官僚的科举出身和文官的主流地位,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治理政策具有分化事权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官出身的影响,没有体现贵族政治在宋代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情况,说明儒学亟需自我革新完善,C项正确。这一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出现动摇,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亟需自我革新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没有讲到儒学对时代发展的阻碍,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特点。根据材料“两宋山水画对比”“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可知,这位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两宋绘画的不同,并没有看到其深受两宋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故选C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没有提到生产力方面的影响,故排除A项,该同学只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片面解读了表格信息,故排除B项;鉴赏艺术品应该从其风格、特点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而不是单独从绘画风格不同的原因方面鉴赏,故排除D项。15.答案:C第35页共35页解析:根据“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可得出中国的发明创造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中国是中心,排除A项;中国自然科学并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邻国,排除D项。16.答案:(1)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农时);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2)持否定(批评)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或官吏腐败)。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冗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农民得以安心生产。第四小问,由“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可知,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2)由“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知,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17.答案:(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可知,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根据材料“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可知,一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根据材料一“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票拟””批红”“军机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可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根据材料二“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18.答案:(1)特第35页共35页点: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市坊不再分开(打破地点限制);市场交易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丰富;市场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自觉;增强民族和社会凝聚力;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在联系: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张载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解析:(1)特点:根据“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得出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市坊不再分开(打破地点限制);根据“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得出市场交易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丰富和市场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根据“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得出海外贸易繁荣;根据“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是娱乐的中心。”得出城市出现娱乐场所;结合所学可得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积极意义: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从历史使命感、个人的道德、民族和社会凝聚力、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角度分析。内在联系:根据所学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张载试图用理学来维护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第35页共35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2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第35页共35页2.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3.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4.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5.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6.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7.据《元史》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据此可知,元代()A.疆域面积和治理超越了前代B.专设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行政制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D.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第35页共35页8.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中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32人,汉族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约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云南地区的管理D.科举制度日趋稳定9.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0.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代‘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宋代()A.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B.海外商业贸易的繁盛C.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D.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11.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12.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A.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B.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C.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D.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13.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A.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B.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第35页共35页C.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14.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C.表现社会现实生活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15.读如表,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古代中国()文献内容摘要《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谋》“郑(国)人取玉,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萍州可谈》北宋舟师“夜观星,昼观日,阴晦观指南针”A.出现了专门辨别方向的仪器B.指南针技术在不断与时俱进C.指南针与司南有一脉传承性D.政府重视指南针技术的研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第35页共35页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摘编自(元)脱脱《金史》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19.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35页共35页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摘编自赵勇《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三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材料四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第35页共35页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推行分化事权的原则,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提点刑狱司分割地方司法权,因此A项正确;B.元朝行省制设置的原则是“犬牙交错”,排除B项;C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D.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故选:A。2.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决策失误,故排除A项;“保证了”夸大了王安石这一做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故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可知,皇帝任用“寒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意在分化相权,强化皇权,C项正确;仅仅依据几个“寒人”得到重用,无法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结束”、“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的结论,排除A、B两项;隋唐科举制实行,才慢慢废除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夏与宋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孝经》《尔雅》等翻译为西夏文,这有利于加强西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故排除B项;西夏文不是汉字,故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说法夸张,故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数量的比较,得不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金代政权中,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第35页共35页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地方管理。据材料可知,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国家治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B项只反映材料信息一部分内容,C项与材料关联较少,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答案:C解析: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约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云南地区的管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材料现象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人地矛盾日益激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C。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的信息,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城市的经济职能的增强,宋代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变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地理方位的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南方是全国财赋和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元朝将运河改成直线、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等方便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项正确。材料中政治中心东移没有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且当时沿岸工商业发展一般,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元代将大运河的河道改直,没有体现航海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排除。 12.答案:C解析:第35页共35页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材料中苏轼强词“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利之所在,人无不化,”导致诗词歌赋地位的变化,读书风气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利之所在,人无不化”,故C选项正确。13.答案:C解析:材料“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表明理学中“格物”“重理”思潮对绘画领域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影响下绘画领域重视探究自然规律的风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花鸟画是否注重意境,排除B项;心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据材料可知,相比于诗歌散文,元杂剧融合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故C正确;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显然A、B不符合要求,排除;元杂剧虽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文学范畴,排除D。15.答案:A解析:“司南”“指南针”都是专门辨别方向的仪器,A项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故D错误。16.答案:(1)运行机制: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解析:(1)运行机制:根据材料“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者分工协作,职责分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第35页共35页变化:根据材料“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可知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根据材料“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可知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根据材料“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可知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17.答案:(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榷场设立的作用、女真人的封建化政策、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1)依据材料“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可得出,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依据材料“遂各置于两界”“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可得出,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第一小问措施,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效果,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封建化、民族政权和政权发展等方面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识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和形成角度回答。19.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2)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四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第35页共35页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得出宋明理学压抑人性;根据材料一“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可得出服务于官僚体制;根据材料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得出哲学的思辨化以及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主要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对人的道德品格的影响方面说明。(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史实依据”,结合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说明。(3)第一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四“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得出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第二小问“原因”,从二者看待宋代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方面说明,材料三主要着眼于宋代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材料四主要从政治、周边民族关系角度说明。第35页共35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3(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2021·北京丰台高一期末)在宋朝,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苏,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第35页共35页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3.(2022·浙江高一期中)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4.(2021·北京昌平二模)程颢指出:“青苗取息,卖祠部牒,差提举官多非其人及不经封驳,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不加黜责,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等十余事。”“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5.《全宋文》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朝实行民族分化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第35页共35页6.(2022·安徽六安二中模拟)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地方政治实力C.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势7.(2021·河南商丘高一期中)《宋史》记载,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表明西夏(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8.(2021·重庆高一联考)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立了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A.猛安谋克制度B.驿站制度C.四等人制D.行省制度9.(2021·湖南长沙高一联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A.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D.地方权力过大易导致分裂割据第35页共35页10.(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社团。“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11.(2021·山东聊城高一期末)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D.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12.(2022·陕西江北高级中学期中)宋词研究专家指出: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导致宋词与民俗直接、间接相关的原因中,下列分析最正确的是(  )A.宋代民族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国仇家恨的理解B.宋代科举制的推动,参加科举的士人大都出身低微,更熟悉民俗C.宋代阶级矛盾尖锐,民俗词更能调动下层百姓反对统治者D.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13.(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这指出程朱理学(  )A.更新取代了儒学原有体系B.促进了民众文化教育普及C.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第35页共35页D.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14.(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元代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儒生进仕机会小,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在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B.文人地位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扩大D.元代以词曲取士1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意味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B关汉卿、王实甫的元杂剧作品成熟标志了宋元时期市民阶层兴起C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经揭开了中外文明交往的序幕D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拼音符号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16.(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的个人努力B.经济文化的繁荣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D.中外交流的推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北宋)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除安抚使用武人外,其他都由文臣担任。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第35页共35页——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材料二 今天的火锅、肉串、南京板鸭、云南米线、北京炒肝,都可以在宋代的街头吃到。有些头疼脑热可以到赵太丞家这样的诊所去看病。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2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此外还有3000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全都通宵营业。这样的市场规模和营业时间是前朝不可想象的。——摘编自孟春明等《京报文学》(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18.“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形成中央集权,其基础就是郡县制。因此,应当高度肯定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进步意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郡县制在刚出现时,其政府设置十分简单,建制大小也不均衡,而且一般均为军政合一性质。随着郡县制的发展,郡县政府开始走向正规。战国时期,秦孝公在变法改革之中,统一了县的组织和设置标准。——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第35页共35页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摘编自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二者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制等,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摘编自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兼顾“承秦”和东方社会习俗的,带来什么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3分)第35页共35页19.(2022·湖北蕲春实验高级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代循吏基于“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通过道德教化、发展教育、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礼治”和“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他们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这种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以教化政、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摘编自李雅雯《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摘编自李华燊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循吏治理模式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及其目的。(6分)第35页共35页20.(2022·江苏苏州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北宋初期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提出了新形式的唯心主义体系——道学唯心主义,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周程以继承古代儒家自居,实际上吸取了佛教、道家的很多思想。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是古代儒家孔孟之道与道家老庄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综合,他们都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把封建道德基本原则即所谓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足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摘编自郑红峰《中国哲学史》材料二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这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发明价值连城,被利用来复印和发行大礼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的进展。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理学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理学产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简析印刷术产生的影响。(6分)第35页共35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一措施属于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故选A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制其钱谷”的措施,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收其精兵”的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不是针对藩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2.C宋代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文人地位普遍高于武将,故选C项;A项是“冗费”现象,B项是“冗兵”现象,D项是“冗官”现象,故排除A、B、D三项。3.A通过宋辽议和,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故①正确;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没有收回,故②错误;宋辽维持较长时间和平局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故③正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与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无关,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4.A作者强调变法导致逐利轻德,对国家不利,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才的选拔,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论证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积贫局面,排除D项。5.B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面官是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该制度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服饰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是对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体现不出辽朝实行民族分化,排除C项;契丹的生活方式改变与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第35页共35页6.A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经济交流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7.D材料表明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西夏行政机构的运行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其官僚队伍人员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宋夏关系,推断不出西夏臣服于北宋的统治,排除C项。8.A材料反映的是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A项正确;驿站制度不是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的差别对待和压迫政策,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排除D项。9.B元朝实行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C项;行省拥有军事和经济大权,但受到中央节制,排除D项。10.A“马球运动”、“蹴鞠运动”和“瓦舍”大多属于市民阶层的日常体育活动,故选A项;体育运动大多体现了人的阳刚之气和勇武有力的性格,排除B项;宋代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排除D项。11.D宋代的瓷器远销海外,表明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大,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制瓷技术,排除A项;仅以瓷器远销不能说明宋代对外交往频繁,排除B项;埃及出土瓷器不能证明宋代与埃及直接往来,排除C项。12.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宋代市民阶层扩大,与民俗相关的宋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D项正确。13.C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塑造人的性格,重建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故选C项;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普及文化教育,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程朱理学压抑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排除D项。14.B第35页共35页材料明确指出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就是儒生地位下降,故选B项;科举考试遇到重重阻力是导致儒生地位低下的直接原因,不是元曲兴盛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导致元曲兴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导致儒生创作元曲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题干提到元代的科举制是曾经废除过,而不是以词曲取士,排除D项。15.D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法得出成为官方正统的结论,排除A项;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不是元杂剧作品成熟促进市民阶层崛起,排除B项;玄奘西行之前中外文明已经有了交往,排除C项。16.B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科技的发展跟科学家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力支持,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科技领先世界,没有提到向外国学习,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18.(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3)原因:疆域辽阔。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9.(1)背景: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吸取秦朝片面“法治”的教训。第35页共35页(2)新变化: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目的: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协调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0.(1)特征:把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相结合;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永恒化。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新的官僚地主阶级崛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佛道冲击。(2)表现:坊市界限和时间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世界科技进步。第35页共3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0 19:58:03 页数:35
价格:¥9.99 大小:118.89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