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学案导学设计】2022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课 李白诗四首学习目标 1.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也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慢性格。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3.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上李邕李 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应。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为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名句识记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考点演示 诗中“大鹏”这个意象如何理解?答案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后随家人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9\n。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璘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二、写作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哭晁卿衡》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就在这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失友之痛。《丁都护歌》天宝三年,李白毅然离开长安,开始游历山川,期间,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天宝六年,李白漫游于丹阳横山一带,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诗,反映纤夫之苦。《越女词五首(其三)》诗人李白在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渌水荡漾清猿啼(lù)(2)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3)水澹澹兮生烟(dàn)9\n(4)忽魂悸以魄动(jì)(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fēi)(6)怳惊起而长嗟(huǎnɡ)(7)吴牛喘月时(chuǎn)(8)君看石芒砀(dànɡ)(9)见客棹歌回(zh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求:寻找(2)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过(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著:穿上(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5)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饶:多(6)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佯:假装3.填空。(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5)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6)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9\n《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是诗人南游前别东鲁诸公所作。这首诗表面上是用梦游天姥山而作的诗歌向友人作别,内容丰富、曲折,实际上是以此表达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这首诗不仅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的思想个性,更体现了李白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诗的意境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传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做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哭晁卿衡》晁衡是开元年间日本遣唐使中的一位,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丁都护歌》9\n“丁都护歌”原本是乐府旧题,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李白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最后一句深化了主题。诗人由眼前景想到将来,纤夫们的痛苦何时才能到头呢?正是“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卷三)。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直白描绘,震撼人心。《越女词五首(其三)》《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梦游天姥吟留别》1.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深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作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天姥的高而大“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共同衬托了天姥的高大。2.形象美与情感美。(1)诗的形象美。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的,是直观的。因此马克思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最坚决。李白非常擅长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椽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深意长的送别画面。《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入云霄之势,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一面的赏析,“不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陆一帆《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9\n(2)诗的情感美。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驻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涵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昂扬?而后来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情感美还表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到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炫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哭晁卿衡》1.运用赋的手法。“日本晁卿辞帝都”,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2.想象手法的运用。“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在海上三神山中绕行。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9\n两句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皓的明月沉入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与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觉得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他非凡的艺术才能。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此诗也能体现他的这种风格。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丁都护歌》1.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首联两句说自云阳乘船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环境便很典型。“吴牛”即江淮一带的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地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褴褛的一群人,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第四联写纤夫的心境,并未直接描写心理,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结尾四句为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作者更在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便形象地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2.细节描写。“水浊不可饮。”“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个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发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代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原因。 《越女词五首(其三)》1.平实的语言。本诗语言朴实,并无华丽的辞藻,但采莲女的形象跃然纸上。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鲜明的形象。此诗写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看见客人来,就摇着船,唱着歌离开,显得既羞涩又活泼爽朗。“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微笑着将船摇进荷花丛中,假装害羞不出来。少女们充满活力的面庞如一幅生动的画面,她们躲藏起来,更让人觉得可爱。9\n1.(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2)李白的留别诗与古代一般的赠别诗有什么区别?答案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阅读诗歌要善于抓住诗眼。这首诗是作者的“发愤之作”,是一首抒发个人强烈情感的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是写“梦游”的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虚构还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恰恰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里,这两个诗句把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也凸现在读者的眼前。所以说,这个结句是全诗的诗眼,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集句,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之情推向了高潮。(2)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多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的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面地借留别,以梦游的方式抒发胸臆,表现主题。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境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这主题无疑是对权贵的极度蔑视,是对浑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我人格的护卫,更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呐喊,它饱含着诗人多少悲伤的血泪啊!梦游天姥——因为是梦游,诗人便将自己游历过的奇山大岳之美凝聚在天姥山中;因为是梦游,诗人便将自己日日渴求的人生寓托在天姥奇景之中。留别——别的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肝胆相照的朋友,当然要唱出心底的壮歌:勉人,亦自勉。这样奇特的构思,如此高亢的格调,不愧为留别诗之千古绝唱。2.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时期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答案 三、四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景物,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怀念与悲痛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蓄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自然贴切,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3.《丁都护歌》中“上征之苦”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 “上征之苦”主要表现在天气炎热,征夫口渴难忍,磐石多且大等方面。9\n4.《越女词五首(其三)》为我们塑造了采莲女怎样的形象?答案 诗歌描写采莲女见有远客乘船而来急忙躲开表现了她们的纯洁多情。她们欢快地躲在荷田里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真实而生动。采莲女活泼、羞涩、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2:14 页数:9
价格:¥3 大小:195.9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