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2祭十二郎文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22祭十二郎文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苏轼评价其“”。其传世的作品集有。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2.创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3.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______”通“______”,______)(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_______”通“______”,______)(3)敛不凭其棺(“_______”通“______”,______)4.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名词活用(1)东亦客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2)吾书与汝曰(名词作动词)________(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作动词)________(4)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________(5)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________动词活用12(6)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词作名词)________(7)而视茫茫(动词作名词)________(8)长吾女与汝女(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10)将成家而致汝(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形容词活用(12)乃能衔哀致诚(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1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14)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15)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5.写出加线词语的古今异义。(1)吾去汴州古义:今义:(2)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今义:(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今义:(4)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古义:今义:(5)志气日益微古义:今义:1.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昌黎先生集》3.(1)羞馐美味食物(2)世逝死去,离开人世(3)敛殓给死人穿衣入棺4.(1)在东边居住;客居(2)写信(3)继承……的事业(4)向西(5)一天天地(6)祭品(7)视力(8)使……长大,养育(9)使……夭折(10)使……来(11)使……殒命(12)诚意(13)尽头(14)保全(15)变得衰弱;变得微弱5.(1)离开;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2)成家立业;(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3)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多少(用于反问)。(4)即使这样;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5)精气神;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121.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3.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4.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角度或侧面描述了叔侄间的交往与相处情状?(1)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写起,然后交代了十二郎的有关情况。12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他与十二郎孤苦伶仃,相濡以沫,以维系韩氏一门的延续与发展,责任何其重,其情何其悲,其状又是何其哀。(2)详写韩愈与十二郎之间成年后的三次相聚与别离,其中三次别离又有不同的描述和感受。十多年间,叔侄间仅有三次相聚,以第三次聚首一年为最长,另外两次相聚的时间都很短暂。作者的怨尤之情凄婉动人,悔疚之语随心而发。(3)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书信中的话,抒写了十二郎之死出乎自己意料的诧异和难以置信之情。“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敢相信而不得不信,除了两鬓平添几缕白发以外,也只能喟叹命运,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了。这样,三个层次依次铺写开来,写出了叔侄之间的悠悠深情,如杜鹃啼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作者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诵读第五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1)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出作者对十二郎忆念之深。(2)第五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四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ɡ)所怙(hù)B.衔哀致诚(xián)万乘之公相(shènɡ)丞相薨(hōnɡ)C.其余奴婢(bì)冀其成立(jì)兄殁南方(mò)D.令守汝丧(sànɡ)长吾女(zhǎnɡ)辍汝而就(chuò)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家业C.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吊唁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123.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③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④其然乎?其不然乎?⑤呜呼!其信然邪?⑥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A.①⑥/②③④⑤/⑦B.①⑥/②③⑤⑦/④C.①⑥⑦/②③⑤/④D.①/②③⑤⑥/④⑦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沛公安在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6.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抱无涯之戚――抱着无边的痛恨B.冀其成立――希望他们成长立业C.妄称以应之――信口胡诌来应付他D.曷其有极――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7.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句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12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8.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9.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1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20字以内。文忌平淡,所以叙述总要讲究妙趣横生,波澜起伏。古人有“韩潮欧澜”的说法,正说明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前人说到韩愈,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的仿例——12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波澜,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感受。韩愈不愧为写文章的高手,他恣肆的文笔总要显示出他的独特性,一旦他寻找到的结构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动与人们心中的节奏,便会在双方的审美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这种结构有时更带隐蔽性,它甚至不必经过逻辑的过滤而直观地为人所接受,同样可以达到移人情性的效果。清代林云铭读韩愈的《师说》后,其感受是这样的:“其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的事业C.敛不凭其棺凭:凭借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2.下列句中画线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其传之非其真邪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12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两个叹词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非常强烈。B.选文第一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C.选文第二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选文第二段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表明作者因为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之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4.翻译下列句子。(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予兄子瞻①,谪居海南。四年②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12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荫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注】①子瞻:苏轼,字子瞻。苏辙:苏轼的弟弟。②四年:这里疑有误,应为三年,即元符三年(1100年)。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涕:眼泪B.少与辙皆师先君师:学习C.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及:超过D.平生笃于孝友笃:忠实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被病,卒于毗陵得复见将军于此B.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窃为大王不取也C.至其遇事所为诗其孰能讥之乎D.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以其无礼于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墓志铭从苏轼之死起笔,突出苏轼死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落笔便见高潮。B.苏辙在追忆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关门读书、挥洒文墨时,用大河奔流与文章气势相对比,突出表现苏轼文风为之一变。C.作者认为苏轼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上了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D.文中所述“吾昔有见于中……得吾心矣”,可见苏轼早年思想里已掺和老庄之道,这些思想对他后来虽历尽坎坷而仍能乐观旷达奠定了基础。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12(2)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D项,“丧”(sānɡ)。2.C【解析】吊:抚慰。3.B4.C【解析】A项,羞-馐;B项,世-逝;D项,敛-殓。5.D【解析】D项,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6.A【解析】抱无涯之戚――忍受无穷的忧伤,抱:忍受;戚:忧伤。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揣摩分析即可。8.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应该是“长为少祭”。9.D【解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10.BE【解析】B项,“独”与“孤”应互换,E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11.韩愈的文章追求波澜起伏的独特美。12【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其大意;然后给语段内容划分层次;最后概括出重要信息形成关键词。在这里可利用分层法迅速筛选出文段的主要信息,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一)1.C【解析】凭:临。2.D【解析】D项,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3.D【解析】作者只是以此表明自己悲痛之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4.(1)也就是所说的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2)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灵魂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解析】第(1)题得分点为“理”“推”“寿”,第(2)题得分点为“形相依”“梦相接”。(二)1.C【解析】及:达到。2.A3.B【解析】“用大河奔流与文章气势相对比”错。原文有“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之句,是比喻苏轼的文风之变,意思是其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4.(1)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宇宙事物的真相,融合孔、老,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2)三本书写成后,他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参考译文】12我的哥哥子瞻,被贬官到海南。元符四年春日正月,徽宗即位,施恩之广,波及鸟兽。夏日六月,他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船到江淮一带。秋日七月,他得了病,在毗陵去世。吴越一带的老百姓,一起在街上痛哭,士大夫们都在家中哀悼。噩耗传遍四方,不论贤愚都叹息落泪。太学生几百人,相邀到慧林寺向和尚施饭。唉!这颗文坛巨星坠落了,后辈还能景仰谁?他刚生病时,就写信嘱咐我:“死后,把我埋在嵩山脚下,你给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道:“我怎忍心给你作铭!”他写作文章的天赋,是上天赋予的。他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安定与动乱,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叹息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说不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未晓谕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有学识的人,只有你可以和我不相上下。”后来他被贬谪到黄州,关门幽居,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我却干瞪眼而赶不上他。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宇宙事物的真相,融合孔、老,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父亲晚年读《易经》,玩味爻象,悟出刚柔、远近、喜怒、逆顺的道理,再来看卦词,无不迎刃而解。父亲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哥哥继承他的遗志。他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阐明上古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他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至于遇事有感写成的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等,都超过了别人。他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他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几乎所有陶诗他都有追和之作,诗共有四卷。他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到唐时的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轻视钱财喜好施舍。伯父太白(苏澹,字希伯、太白,苏轼的大伯父)过早离开人世,子孙没有成年,姑母杜氏谢世,尚未安葬,父亲去世时(为此而)留下遗言。哥哥守丧期满后,就按礼数安葬了姑母;等到能够按荫庇的规定求官时,又奏请让伯父的曾孙苏彭袭爵。他待人,见到好的就赞美,显得迫不及待;见不好的就责备,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他正是如此。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7:34 页数:12
价格:¥3 大小:61.75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