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 2套(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1本试卷共6页,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3.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4.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5.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第24页共24页\n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6.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7.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五教既兴,无有不安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材料所反映的治理思想是(  )A.引礼入法,保障民生B.严刑峻法,威慑臣民C.民贵君轻,重视民意D.礼法并用,巩固统治8.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9.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10.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这反映了清朝(  )A.赋役制度渐趋繁杂B.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日益减弱C.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赋役征发以人头和土地为主11.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30名。1898年,书院扩大招生规模,聘请外籍教师、注重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等“新学”,同年,还资送高材生4人赴日留学。这说明当时(  )第24页共24页\nA.清末新政卓有成效B.维新变法影响广泛C.对新式人才的渴望D.科举取士注重实际12.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1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4.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C.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5.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16.对于1949年3月的报告提出的“必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周恩来阐释道,“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表明,当时(  )A.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B.中国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C.周总理首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第24页共24页\n17.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18.宪法,乃世之经纬,国之重器,象征着一国的政治法统,是国权与民权关系的根本维系。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正式通过并颁布的,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不断完善。下列项中,关于“八二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颁行的第一部宪法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C.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D.1999年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9.斯巴达男孩7岁开始接受赛跑、掷标枪等严格的训练,18岁后进行正规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男孩7岁起,在学校陆续接受包括体态训练、表演性歌舞和游戏在内的全面身体教育。这反映出(  )A.城邦政治影响教育方向B.城邦间存在严重的冲突C.雅典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体育运动决定民族性格20.随着中世纪骑兵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的日益兴起,其昂贵的装备没有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负担,于是西欧封君封臣的效忠关系得到强化,罗马帝国时期的统一一去不复返,唯一还能统一西欧的,就是精神上享有权威的天主教会。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社会(  )A.呈现封建割据的状态B.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C.教权与王权实现结合D.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21.1552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起路德教会,其首领由约翰公爵任免,并规定德语为圣事活动语言。随后,黑森、梅克伦堡、普鲁士等也相继建立类似的教会。这些活动有助于(  )A.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B.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C.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理性思维方式的确立第24页共24页\n22.一场始于2009年底的债务危机,令高福利国家——希腊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为此,政府出台了下调工资、削减退休金等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示威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对此,下列有关“福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助长懒惰行为B.过高的福利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D.希腊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23.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B.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C.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D.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24.下表是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内容出处西汉刑弃灰于道者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汉弃灰于道者黥班固《汉书·五行志》宋弃灰于道则诛《宋文选》卷二十李邦直文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记载B.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C.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D.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第24页共24页\n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2分)第24页共24页\n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行政区划的变化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所有的这一切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仅被元明清继承下来了也变成了今天我们当代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没有停留在过去,它从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囊括到现行的制度当中。——摘编自张国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浅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2分)27.(12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二第24页共24页\n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6分)第24页共24页\n28.【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朝代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汉朝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膝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隋唐确立羁際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摩、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8分)第24页共24页\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CDDAD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DADBBBAA题号21222324答案CBD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答案】(14分)(1)特点: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2)原因:唐朝社会繁荣,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注重利用和平手段争取和平。(3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2分)(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第24页共24页\n26.【答案】(12分)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的转移。阐述: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主要凭借周王室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相比商朝内外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使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行省长官由中央委派、直接听命于中央又掌握军政大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便于管理地方。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趋势。27.【答案】(12分)(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4分)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任意答对2点2分)(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任意2点2分)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2分)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28.(14分)(1)主要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注重维护中央权威。(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基本的疆域版图。(4分,任答两点即可)(2)背景: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中国的特殊国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发展,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避免民族对立,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进步的重要保证。(2分,言之有理即可)第24页共24页\n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2本试卷共6页,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的外服”主要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商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统治的时间更为长久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血缘成分封的唯一依据D.与地方的关系趋于紧密2.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3.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住长安的记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第24页共24页\nA.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B.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D.与中原的商务来往频繁4.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C.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5.《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春秋决狱》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汉承秦律与独尊儒术的矛盾B.律法与条例的分编C.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冲突D.乡约与律条的背离6.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这一做法(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B.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C.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7.《新唐书》记载:“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收,版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赋税负担有所减轻B.赋税标准为财产多寡C.人头税被彻底废除D.赋税和徭役折银征收8.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多出身寒微,缺乏家族的基础,也没有世袭的凭借,流动性很大,与世袭的皇室相比,自然显得微弱无力,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这一现象表明(  )A.科举制度施行淡化了等级观念B.基层政权向社会下层民众开放C.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D.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9.表1为北宋赋税结构统计表,它反映了北宋(  )第24页共24页\n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表1A.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C.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D.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支柱10.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己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11.《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杜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赈济B.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C.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化D.注重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12.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的禁地。明朝政府如此重视“黄册”,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土地兼并C.便利征发赋役D.确保社会安定13.《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清代(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14.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第24页共24页\n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15.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C.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16.1942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中共中央委员会是各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机关,一切其他组织都必须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作,中共各级党委应是当地党、政、军、民的统一领导机关。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适应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新形势D.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力对敌斗争17.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该设想(  )A.得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实践B.表明孙中山试图放弃欧美政制C.体现孙中山制度创新的努力D.导致国民政府宪政的最终失败18.表2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表2A.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第24页共24页\n19.罗马帝国晚期,皇帝兴建了大量凯旋门,它既是有壁柱支撑的拱形通道和储藏战利品的阁楼,也是纪念皇帝和帝国功臣的建筑物。同时还修建了许多以国家功臣命名的公共浴场,比如规模最大的戴克里先浴场,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这些建筑的兴建(  )A.深受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B.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C.适应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反映出民主政治得到发展20.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这反映了(  )A.教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欧洲21.《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2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或利用官职分配作为竞选者的政治资本;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A.有效制止政治腐败现象B.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23.下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它反映的现实是(  )A.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欧洲经济发展遭遇了挫折D.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第24页共24页\n24.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定的“牙买加协议”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意味着(  )A.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B.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C.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D.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14分)南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大量出身庶族的百姓家庭逐渐成为通过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而不是凭借门阀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的新型科宦家族,并由此建构起新型的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在新型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的重构中,有三本著作发挥重大影响:司马光的《书仪》、吕祖谦的《家范》和朱熹的《家礼》。……其中,南宋时期两浙路婺州吕祖谦的《家范》尤具承上启下意义,……阐述了其家训思想,《宋史》赞之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其开创的婺学更是成为南宋理学阵营中一面灿烂的旗帜。——改编自曾礼军《吕祖谦<家范>与朱熹<家礼>的比较研究》材料二两浙路地区河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江河沿岸的市镇增多。如:绍兴府萧山县的渔浦镇、山阴县的柯桥市、会稽县的东关市。……本来,宋廷一般在市镇设立监镇官,主要负责商税,酒税的征收,不得受理婚田词诉。但由于市镇社会的复杂化和城市化,一些江南市镇监镇官的权力不断扩张。如绍兴十四年(1144年),湖州官员以该州管下乌墩,梅溪镇官“系在文武京官以上,及许断杖罪以下公事”,要求“人烟繁盛”的四安镇也依两镇例,“差京朝官,许断杖一百以下罪”,得到朝廷的同意。——改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三第24页共24页\n就“皇权是否下县”,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在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统治中,国家的行政治理局限在县一级,县以下基本属于自治无为的状态,官员不负责治理,乡绅构成了县以下社会秩序的主要支配阶层。……县城以外的乡村是由宗族和乡绅自治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②从东汉一直到中古时期唐朝甚至宋朝早期的基层社会,常见情况还是由皇权下县控制的编户齐民。……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谓皇权不下县那种“乡绅自治”的影子。——据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等改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制度演进的角度,分析宋代大量出现新型“科宦家族”的原因,并概括南宋理学重构新型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的途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浙路地区“监镇官”职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结合宋代相关史实,从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等角度,任选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只做选择,不加阐述不得分)(6分)第24页共24页\n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表2观点一   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观点二   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授,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月18日到校复职。同年9月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4分)第24页共24页\n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4分)材料一19世纪前期英国主要《工厂法》内容情况简表立法时间主要内容规定第24页共24页\n1802年该法适用于棉、毛纺织厂;规定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做夜工1819年该法主要适用于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半做夜工1825年该法主要适用于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周六最高不超过6小时;9—16岁工人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半不得做夜工1833年该法适用于所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3岁儿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3—18岁童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9—21岁工人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不得上夜工——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136—1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材料二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大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满小欧李月娥《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简要评价19世纪英国保护儿童的措施,由此可以说明人们对待儿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第24页共24页\n(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美国孤儿援助方式的变化(6分)并简要说明1935年美国孤儿援助观念有何变化?(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AACBC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CBADCABA题号21222324答案BDB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14分)第24页共24页\n(1)原因: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分,每点1分)途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理学家著书立说,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乡约之中进行教化。(任答2点得2分)(2)变化:由经济职能扩大到行政职能。(或答由征税扩大到治安和司法。2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地理位置重要;常住人口增长;市镇社会复杂化。(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3)选择阐述①。①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如: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②宋朝以后,宗族、家族内部的救助逐渐兴起,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义仓等族产,资助乡村贫困者,在社会救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6分,每点阐述2分,史实1分)选择阐述②。①宋朝政府重视户籍管理,如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②宋在县以下设置基层管理制度,北宋初期继续实行乡里制度;③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如宋朝的福田院。(6分,每点阐述2分,史实1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26.(12分)(1)局限:观点一未正确认识到综合性高等学府和专科性高等院校的差别;观点二局限于短期内的个别现象,不够全面、客观。(4分)看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发展遭遇困境;高等师范教育仍有其存在必要;高等师范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举措:拜访、延揽优秀学者;发表演讲,明确办学方向;致电教育部,呼吁教育救国。(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提高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了北平师范大学的育人能力;论证了师范大学对“教育救国”的重大作用;为现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2分,答出两点即可)第24页共24页\n27.(12分)【评分标准】(评分说明:论题2分,史论结合论证8分,结论2分。)论题(2分)论题与民族复兴无关,或者无论题,0分。论题观点不够明确,1分。论题观点明确、清晰,2分。史论结合论证(8分)未能结合所学知识,或运用相关史实与论题观点无关,无助于论证观点,0分。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运用一个史实来论述观点,史论结合,4分;若只有史实,没有结合论题展开论证,2分。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史实来论述观点,史论结合,8分。结论(2分)无结论或结论完全重复观点,0分。结论只是概括内容或点题,1分。结论能够升华观点,2分。28.(14分)(1)措施:以立法形式规定儿童的工作时间、年龄。(2分)评价:有利于儿童身心建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提供了借鉴。(2分)变化:注重立法保护儿童的权益;关注儿童身心健康。(2分)(2)援助方式的变化: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主要是教会及慈善人士予以救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因反城市化倾向而下乡;进入20世纪,民众要求政府担责而进行救助。(6分)援助观念的变化:国家加大了孤儿援助的力度,进行立法救助;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支付救助津贴。(2分)第24页共2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3 02:15:03 页数:24
价格:¥6.66 大小:291.77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