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附期末试卷及答案3套)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附期末试卷及答案3套)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0
2
/90
剩余8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①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②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①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②管理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政治制度(1)内容体制核心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分封对象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级关系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继承原则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权利义务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原始民主传统(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第90页共90页\n(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3)影响: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2.内容(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①职责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②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制度:郡县制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邮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1)汉朝第90页共90页\n①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④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①三省六部名称职能三省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政事堂共同议政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②意义: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3)宋朝①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②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朝:设立军机处①设立:清朝雍正帝。②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③地位: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第90页共90页\n2.地方行政体制(1)两汉①西汉:郡国并行制度郡县郡设太守,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封国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②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清:省、府、县三级制①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③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第90页共90页\n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①国家权力内容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②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2)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①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②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③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体制①国家权力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第90页共90页\n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特征: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③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2)罗马君主政治①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②特征: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3.局限性(1)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2)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形成(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2)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地区视为私产,进行分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2.发展: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后分裂形成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3.特点: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1)联系: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2)冲突国家表现法国①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第90页共90页\n②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进一步强化英国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②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③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知识点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1)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3)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的权力。2.美国的联邦制(1)背景:1775年,在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2)标志: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①国家结构: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②权力划分: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法院掌握司法权3.法国共和制(1)背景第90页共90页\n①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②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2)标志:1875年通过新宪法。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②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4.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3)发展:经过19—20世纪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1)中华民国建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②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②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③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政府的政党政治第90页共90页\n(1)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2)过程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3)结果①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3.国民党时期的“训政”背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内容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4.国民党时期的“宪政”时间1948年内容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第90页共90页\n(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①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②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③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内容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①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第90页共90页\n(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4)作用①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完善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确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发展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90页共90页\n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特点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4)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4)商鞅变法①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②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第90页共90页\n(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响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的改革(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范仲淹改革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内容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3)王安石变法时间宋神宗时期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第90页共90页\n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作用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第90页共90页\n2.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第90页共90页\n3.中共十八大以来(1)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3)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4)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4.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认识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认识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第90页共90页\n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汉朝之前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汉朝时期时间汉武帝时期制度察举制内容①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②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3)魏晋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制度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第90页共90页\n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考核(1)秦汉时期:上计制①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②意义: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监察(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内容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第90页共90页\n3.监察制度(1)隋唐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②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③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考核明朝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考课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第90页共90页\n清朝3.官员监察(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知识点一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1)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2)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2.近代早期(1)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2)“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2)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知识点二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概念: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2.建立第90页共90页\n(1)地位: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2)过程①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②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③1855年,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④1870年,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3.扩展(1)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知识点三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3)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2.影响(1)积极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第90页共90页\n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废除科举制度(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2)过程时间措施戊戌变法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2.学堂选官制度(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2)制度更新: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3)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3.留学生选官制度(1)内容: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2)地位: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第90页共90页\n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制度建设: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官员选拔①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③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国民政府时期(1)确立: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第90页共90页\n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后来,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以后①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②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公务员制度(1)形成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3)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第90页共90页\n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东周社会治理思想(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2)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3.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4.德治与法治之争(1)表现: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评价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第90页共90页\n(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法律(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法律(1)特点:律令儒家化。(2)表现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法律(1)唐朝的法治演变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唐朝的礼治①内容: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②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③影响: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第90页共90页\n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邢统》《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基层教化(1)理学兴起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传播: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乡约教化①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延续: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1)《十二铜表法》①背景: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②颁布: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2)《罗马民法大全》①背景: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第90页共90页\n②颁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③影响: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发展(1)中世纪法律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成文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②教会法: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③罗马法: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2)英美法系①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②形成: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③发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④完善:“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⑤影响: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3)大陆法系背景13世纪以后,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体系日益成熟形成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影响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第90页共90页\n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特征方面特点表现权力结构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1)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议会制定(2)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1)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2)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2.局限(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知识点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世纪的基督教(1)基督教的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2)基督教的教化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②开办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③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④教会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第90页共90页\n(3)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2.新教的崛起(1)背景: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2)主张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②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1)时间:20世纪50年代。(2)表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2.奠基(1)表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2)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3.形成(1)成就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影响: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90页共90页\n4.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2)措施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成就: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意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5.完善(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6)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4)意义: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第90页共90页\n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提出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第90页共90页\n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1)中央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2)管理措施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北方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③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西方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①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90页共90页\n1.管理机构(1)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2)分工: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时期(1)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2)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4)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时期(1)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良好的关系。(2)机构: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3)表现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4.宋朝时期: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1)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3)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第90页共90页\n(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边疆治理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1)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1)开通商路: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3)对日关系: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2.隋唐第90页共90页\n(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2)海路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来到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朝(1)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元朝(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2)13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5.明清(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民族认同观念显现(1)原因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2)表现第90页共90页\n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③特点: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1)表现①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②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2)意义: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过程(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第90页共90页\n3.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2)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背景: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2.历程时间概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影响(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目的: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第90页共90页\n3.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4.目标: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知识点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环境。2.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3)意义: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3.成就第90页共90页\n新中国成立初期①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④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①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开放后(1)调整: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成就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世纪之交巩固周边关系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第90页共90页\n建立伙伴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1)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2)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3.成就(1)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关系发达国家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东亚、东南亚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2)建立新型国际关系①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3)中国方案①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第90页共90页\na.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b.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c.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d.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第5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1.古代(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岀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4)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5)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6)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7)明朝: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8)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近现代晚清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第90页共90页\n中华民国初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国民政府时期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③1948年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都以失败告终解放战争时期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①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②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知识点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金本位制(1)背景: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2)确立: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3)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4)作用: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5)瓦解①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②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③英国、法国和美国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2.布雷顿森林体系第90页共90页\n(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确立: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3)目的: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4)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5)影响①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②消极: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6)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7)现状①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②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1)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②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③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第90页共90页\n(3)徭役①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②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2)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①基础:均田制。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3)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①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3.宋元时期(1)宋朝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②除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4.明清时期(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2)明朝后期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第90页共90页\n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3)清朝①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②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知识点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关税制度时期内容古代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②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近代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列强手中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③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②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③198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2.个人所得税制度(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2)演变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第90页共90页\n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③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⑤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3)作用: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变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第90页共90页\n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第90页共90页\n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政府掌握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辅助: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古代优抚政策(1)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第90页共90页\n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点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1)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2)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2)城市治理①城市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西方各国(1)发展原因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地方自治传统。(2)治理形式国家形式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法国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3)社区出现①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的困扰;各国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第90页共90页\n②特点: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4.二战后(1)表现①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5.20世纪80年代以后(1)特点: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知识点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现代保障制度(1)建立与发展时间概况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①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实质与影响①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积极: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③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第90页共90页\n2.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1本试卷共6页,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第90页共90页\n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3.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4.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5.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6.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7.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五教既兴,无有不安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材料所反映的治理思想是( )第90页共90页\nA.引礼入法,保障民生B.严刑峻法,威慑臣民C.民贵君轻,重视民意D.礼法并用,巩固统治8.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9.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10.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这反映了清朝( )A.赋役制度渐趋繁杂B.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日益减弱C.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赋役征发以人头和土地为主11.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30名。1898年,书院扩大招生规模,聘请外籍教师、注重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等“新学”,同年,还资送高材生4人赴日留学。这说明当时( )A.清末新政卓有成效B.维新变法影响广泛C.对新式人才的渴望D.科举取士注重实际12.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第90页共90页\n1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4.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C.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5.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16.对于1949年3月的报告提出的“必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周恩来阐释道,“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表明,当时( )A.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B.中国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C.周总理首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17.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18.宪法,乃世之经纬,国之重器,象征着一国的政治法统,是国权与民权关系的根本维系。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正式通过并颁布的,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不断完善。下列项中,关于“八二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颁行的第一部宪法第90页共90页\n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C.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D.1999年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9.斯巴达男孩7岁开始接受赛跑、掷标枪等严格的训练,18岁后进行正规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男孩7岁起,在学校陆续接受包括体态训练、表演性歌舞和游戏在内的全面身体教育。这反映出( )A.城邦政治影响教育方向B.城邦间存在严重的冲突C.雅典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体育运动决定民族性格20.随着中世纪骑兵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的日益兴起,其昂贵的装备没有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负担,于是西欧封君封臣的效忠关系得到强化,罗马帝国时期的统一一去不复返,唯一还能统一西欧的,就是精神上享有权威的天主教会。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社会( )A.呈现封建割据的状态B.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C.教权与王权实现结合D.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21.1552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起路德教会,其首领由约翰公爵任免,并规定德语为圣事活动语言。随后,黑森、梅克伦堡、普鲁士等也相继建立类似的教会。这些活动有助于( )A.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B.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C.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理性思维方式的确立22.一场始于2009年底的债务危机,令高福利国家——希腊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为此,政府出台了下调工资、削减退休金等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示威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对此,下列有关“福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助长懒惰行为B.过高的福利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D.希腊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23.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B.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第90页共90页\nC.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D.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24.下表是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内容出处西汉刑弃灰于道者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汉弃灰于道者黥班固《汉书·五行志》宋弃灰于道则诛《宋文选》卷二十李邦直文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记载B.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C.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D.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第90页共90页\n——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90页共90页\n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行政区划的变化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所有的这一切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仅被元明清继承下来了也变成了今天我们当代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没有停留在过去,它从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囊括到现行的制度当中。——摘编自张国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浅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2分)27.(12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第90页共90页\n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6分)第90页共90页\n28.【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朝代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汉朝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膝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隋唐确立羁際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摩、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第90页共90页\n——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CDDAD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DADBBBAA题号21222324答案CBD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答案】(14分)(1)特点: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第90页共90页\n(2)原因:唐朝社会繁荣,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注重利用和平手段争取和平。(3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2分)(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26.【答案】(12分)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的转移。阐述: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主要凭借周王室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相比商朝内外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使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行省长官由中央委派、直接听命于中央又掌握军政大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便于管理地方。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趋势。27.【答案】(12分)(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4分)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任意答对2点2分)(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任意2点2分)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2分)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28.(14分)第90页共90页\n(1)主要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注重维护中央权威。(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基本的疆域版图。(4分,任答两点即可)(2)背景: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中国的特殊国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发展,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避免民族对立,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进步的重要保证。(2分,言之有理即可)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2本试卷共6页,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90页共90页\n1.“商朝的外服”主要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商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统治的时间更为长久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血缘成分封的唯一依据D.与地方的关系趋于紧密2.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摩奴法典》中有关于丝绸记载。斯里兰卡曾出土有“汉代的半两”信息的货币。东汉时期罗马帝国的幻人魔术师和使者相继来到中国。这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特点B.朝贡贸易是中外交往主流C.海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D.中外交往的主导者是中国3.据正史记载,汉宣帝在乌垒城设军政机构管理西域。在敦煌出土汉简中,有大量关于从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官员前住长安的记录。据此可知,汉代西域( )A.成为佛教东传的中转站B.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C.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D.与中原的商务来往频繁4.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B.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C.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5.《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春秋决狱》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汉承秦律与独尊儒术的矛盾B.律法与条例的分编C.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冲突D.乡约与律条的背离6.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这一做法(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B.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C.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第90页共90页\n7.《新唐书》记载:“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年龄差异),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自是……赋不加敛而增收,版籍(人口)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赋税负担有所减轻B.赋税标准为财产多寡C.人头税被彻底废除D.赋税和徭役折银征收8.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大多出身寒微,缺乏家族的基础,也没有世袭的凭借,流动性很大,与世袭的皇室相比,自然显得微弱无力,不得不特别推尊皇帝。这一现象表明( )A.科举制度施行淡化了等级观念B.基层政权向社会下层民众开放C.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D.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9.表1为北宋赋税结构统计表,它反映了北宋( )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表1A.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废除C.工商业有了较快发展D.海外贸易成为财政支柱10.朱元璋时期,采用折变的方案,把胡椒、苏木这些珍贵的南洋香料,作为各级官员工资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展,这一政策却遭到了群臣反对,最终被迫废除。这反映明朝( )A.中央财政状况逐渐得到改善B.香料货币功能因贸易扩大而丧失C.官方贸易加强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己经具备现代金融意识11.《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杜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A.政府救济的重点在赈济B.以法律形式关注弱势群体C.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化D.注重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第90页共90页\n12.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的禁地。明朝政府如此重视“黄册”,是为了( )A.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土地兼并C.便利征发赋役D.确保社会安定13.《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清代(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14.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15.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C.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16.1942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中共中央委员会是各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机关,一切其他组织都必须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作,中共各级党委应是当地党、政、军、民的统一领导机关。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适应根据地不断扩大的新形势D.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力对敌斗争17.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说:“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立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该设想( )A.得以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实践B.表明孙中山试图放弃欧美政制C.体现孙中山制度创新的努力D.导致国民政府宪政的最终失败第90页共90页\n18.表2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表2A.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19.罗马帝国晚期,皇帝兴建了大量凯旋门,它既是有壁柱支撑的拱形通道和储藏战利品的阁楼,也是纪念皇帝和帝国功臣的建筑物。同时还修建了许多以国家功臣命名的公共浴场,比如规模最大的戴克里先浴场,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这些建筑的兴建( )A.深受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B.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C.适应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反映出民主政治得到发展20.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基督教宣扬的“十诫”中涉及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等内容。这反映了( )A.教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C.教会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欧洲21.《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第90页共90页\n2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或利用官职分配作为竞选者的政治资本;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A.有效制止政治腐败现象B.不利于政府工作的连续性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23.下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它反映的现实是( )A.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欧洲经济发展遭遇了挫折D.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24.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定的“牙买加协议”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意味着( )A.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B.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C.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D.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14分)南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90页共90页\n宋代大量出身庶族的百姓家庭逐渐成为通过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而不是凭借门阀血缘关系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的新型科宦家族,并由此建构起新型的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在新型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的重构中,有三本著作发挥重大影响:司马光的《书仪》、吕祖谦的《家范》和朱熹的《家礼》。……其中,南宋时期两浙路婺州吕祖谦的《家范》尤具承上启下意义,……阐述了其家训思想,《宋史》赞之为“居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其开创的婺学更是成为南宋理学阵营中一面灿烂的旗帜。——改编自曾礼军《吕祖谦<家范>与朱熹<家礼>的比较研究》材料二两浙路地区河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江河沿岸的市镇增多。如:绍兴府萧山县的渔浦镇、山阴县的柯桥市、会稽县的东关市。……本来,宋廷一般在市镇设立监镇官,主要负责商税,酒税的征收,不得受理婚田词诉。但由于市镇社会的复杂化和城市化,一些江南市镇监镇官的权力不断扩张。如绍兴十四年(1144年),湖州官员以该州管下乌墩,梅溪镇官“系在文武京官以上,及许断杖罪以下公事”,要求“人烟繁盛”的四安镇也依两镇例,“差京朝官,许断杖一百以下罪”,得到朝廷的同意。——改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三就“皇权是否下县”,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在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统治中,国家的行政治理局限在县一级,县以下基本属于自治无为的状态,官员不负责治理,乡绅构成了县以下社会秩序的主要支配阶层。……县城以外的乡村是由宗族和乡绅自治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②从东汉一直到中古时期唐朝甚至宋朝早期的基层社会,常见情况还是由皇权下县控制的编户齐民。……根本就没有后世所谓皇权不下县那种“乡绅自治”的影子。——据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等改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制度演进的角度,分析宋代大量出现新型“科宦家族”的原因,并概括南宋理学重构新型家族制度和家族礼仪的途径。(4分)第90页共90页\n(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浙路地区“监镇官”职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结合宋代相关史实,从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等角度,任选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只做选择,不加阐述不得分)(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表2观点一 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观点二 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材料二第90页共90页\n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授,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月18日到校复职。同年9月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90页共90页\n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4分)材料一19世纪前期英国主要《工厂法》内容情况简表立法时间主要内容规定1802年该法适用于棉、毛纺织厂;规定学徒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做夜工1819年该法主要适用于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半;9—16岁工人不得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半做夜工1825年该法主要适用于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6岁工人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周六最高不超过6小时;9—16岁工人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半不得做夜工1833年第90页共90页\n该法适用于所有纺织厂;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13岁儿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3—18岁童工每天最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9—21岁工人在晚上9时至早上5时不得上夜工——摘编自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136—1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材料二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孤儿避难所成为照料贫困家庭儿童的一种普遍方式,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大城市中孤儿与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同年,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或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满小欧李月娥《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简要评价19世纪英国保护儿童的措施,由此可以说明人们对待儿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美国孤儿援助方式的变化(6分)并简要说明1935年美国孤儿援助观念有何变化?(2分)第90页共90页\n第90页共90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CAACBC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CBADCABA题号21222324答案BDB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14分)(1)原因: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分,每点1分)途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理学家著书立说,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乡约之中进行教化。(任答2点得2分)(2)变化:由经济职能扩大到行政职能。(或答由征税扩大到治安和司法。2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地理位置重要;常住人口增长;市镇社会复杂化。(2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3)选择阐述①。①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如: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②宋朝以后,宗族、家族内部的救助逐渐兴起,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义仓等族产,资助乡村贫困者,在社会救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6分,每点阐述2分,史实1分)第90页共90页\n选择阐述②。①宋朝政府重视户籍管理,如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②宋在县以下设置基层管理制度,北宋初期继续实行乡里制度;③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如宋朝的福田院。(6分,每点阐述2分,史实1分,写出任意2点即可)26.(12分)(1)局限:观点一未正确认识到综合性高等学府和专科性高等院校的差别;观点二局限于短期内的个别现象,不够全面、客观。(4分)看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发展遭遇困境;高等师范教育仍有其存在必要;高等师范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举措:拜访、延揽优秀学者;发表演讲,明确办学方向;致电教育部,呼吁教育救国。(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义:提高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了北平师范大学的育人能力;论证了师范大学对“教育救国”的重大作用;为现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2分,答出两点即可)27.(12分)【评分标准】(评分说明:论题2分,史论结合论证8分,结论2分。)论题(2分)论题与民族复兴无关,或者无论题,0分。论题观点不够明确,1分。论题观点明确、清晰,2分。史论结合论证(8分)未能结合所学知识,或运用相关史实与论题观点无关,无助于论证观点,0分。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运用一个史实来论述观点,史论结合,4分;若只有史实,没有结合论题展开论证,2分。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史实来论述观点,史论结合,8分。结论(2分)无结论或结论完全重复观点,0分。结论只是概括内容或点题,1分。结论能够升华观点,2分。28.(14分)(1)措施:以立法形式规定儿童的工作时间、年龄。(2分)第90页共90页\n评价:有利于儿童身心建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提供了借鉴。(2分)变化:注重立法保护儿童的权益;关注儿童身心健康。(2分)(2)援助方式的变化: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主要是教会及慈善人士予以救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因反城市化倾向而下乡;进入20世纪,民众要求政府担责而进行救助。(6分)援助观念的变化:国家加大了孤儿援助的力度,进行立法救助;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支付救助津贴。(2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测试卷3本试卷共6页,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第90页共90页\n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3.唐代《续曹大家女训》有云“士族传写,行于时,妪媪孩提皆通晓”。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幽闺妇女皆晓然”。这反映了唐宋年间( )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4.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5.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6.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7.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中有:“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五教既兴,无有不安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材料所反映的治理思想是( )A.引礼入法,保障民生B.严刑峻法,威慑臣民第90页共90页\nC.民贵君轻,重视民意D.礼法并用,巩固统治8.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9.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10.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这反映了清朝( )A.赋役制度渐趋繁杂B.对百姓的人身束缚日益减弱C.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赋役征发以人头和土地为主11.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首届招收“举贡生监”30名。1898年,书院扩大招生规模,聘请外籍教师、注重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等“新学”,同年,还资送高材生4人赴日留学。这说明当时( )A.清末新政卓有成效B.维新变法影响广泛C.对新式人才的渴望D.科举取士注重实际12.19世纪下半叶,在清政府的倡导、默许下,捐纳入仕成为一种常态。“内则京捐局,外则甘捐、皖捐、黔捐等,设局遍各行省”,捐纳人持有的“原籍地方官查具清白册”可由诸省捐局授权的金融机构代办,“实官执照”由省捐局签发。这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体制面临危机C.列强入侵制约官僚选任D.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1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第90页共90页\n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4.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B.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C.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5.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16.对于1949年3月的报告提出的“必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周恩来阐释道,“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表明,当时( )A.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局面B.中国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C.周总理首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中共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17.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18.宪法,乃世之经纬,国之重器,象征着一国的政治法统,是国权与民权关系的根本维系。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正式通过并颁布的,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不断完善。下列项中,关于“八二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颁行的第一部宪法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第90页共90页\nC.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D.1999年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9.斯巴达男孩7岁开始接受赛跑、掷标枪等严格的训练,18岁后进行正规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男孩7岁起,在学校陆续接受包括体态训练、表演性歌舞和游戏在内的全面身体教育。这反映出( )A.城邦政治影响教育方向B.城邦间存在严重的冲突C.雅典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体育运动决定民族性格20.随着中世纪骑兵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的日益兴起,其昂贵的装备没有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负担,于是西欧封君封臣的效忠关系得到强化,罗马帝国时期的统一一去不复返,唯一还能统一西欧的,就是精神上享有权威的天主教会。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社会( )A.呈现封建割据的状态B.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C.教权与王权实现结合D.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21.1552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起路德教会,其首领由约翰公爵任免,并规定德语为圣事活动语言。随后,黑森、梅克伦堡、普鲁士等也相继建立类似的教会。这些活动有助于( )A.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B.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C.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理性思维方式的确立22.一场始于2009年底的债务危机,令高福利国家——希腊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为此,政府出台了下调工资、削减退休金等一系列财政紧缩措施,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示威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对此,下列有关“福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助长懒惰行为B.过高的福利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D.希腊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福利国家23.全球现行医疗模式大致分四种:以税为本的英国模式;以医疗保险法令管理全民保险的德国模式;以设立安全网保护弱势社群的私营保险的美国模式;以强制性储蓄的新加坡模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B.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成C.美国干预最强英国干预最弱D.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第90页共90页\n24.下表是关于秦律“刑弃灰于道”在不同时期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内容出处西汉刑弃灰于道者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东汉弃灰于道者黥班固《汉书·五行志》宋弃灰于道则诛《宋文选》卷二十李邦直文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记载B.历史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C.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D.综合多种叙述即可认定历史事实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第90页共90页\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90页共90页\n纵观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行政区划的变化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所有的这一切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仅被元明清继承下来了也变成了今天我们当代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没有停留在过去,它从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囊括到现行的制度当中。——摘编自张国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浅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12分)27.(12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法官的地位突出,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其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第90页共90页\n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体系国家的代表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选择性必修1“历史纵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法律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6分)第90页共90页\n28.【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朝代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汉朝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膝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隋唐确立羁際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 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用、和亲、羁摩、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第90页共90页\n——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CDDAD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DADBBBAA题号21222324答案CBDA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25.【答案】(14分)(1)特点: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第90页共90页\n(2)原因:唐朝社会繁荣,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注重利用和平手段争取和平。(3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2分)(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26.【答案】(12分)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的转移。阐述: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主要凭借周王室血缘关系来维系统治,相比商朝内外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使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行省长官由中央委派、直接听命于中央又掌握军政大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便于管理地方。总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趋势。27.【答案】(12分)(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4分)原因:政治上,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任意答对2点2分)(2)同:都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都与罗马法有联系;都或多或少受到日耳曼法的影响。(任意2点2分)异: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日耳曼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2分)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28.(14分)第90页共90页\n(1)主要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注重维护中央权威。(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基本的疆域版图。(4分,任答两点即可)(2)背景: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需要;中国的特殊国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尊重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发展,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避免民族对立,促进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和进步的重要保证。(2分,言之有理即可)第90页共90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末测评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单元 单元复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3 02:15:05
页数:90
价格:¥18.88
大小:323.75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