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15\n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聚集《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15\n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人民日报》2013年1月15日)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的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答案:C解析:C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错误。材料二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15\n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答案:D解析:A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错误。由材料一“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偏概全。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错误。由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有值得商榷之处。C项,“只有……才……”错误。由材料二“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答案:D解析: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作一次深度的介入。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15\n参考答案: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匈牙利]米克沙特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农民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致勃勃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猪油慢慢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四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忧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吆喝着吩咐堂倌:“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四桶酒来。”“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遵照巴基先生吩咐,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忙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15\n的吩咐,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民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非常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取好的名声。巴基先生经常交好运,原因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用人可算得上高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雅,又有匈牙利式的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用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决定庆祝一番:举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楚的了。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州长秘书就是根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是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请帖发出去了。伟大的日子终于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焕然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准备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他吩咐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加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举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呵!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民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准备参加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严的啦!“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对他大声地问道。“我么?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大衣前襟上有笔直的三排纯银纽扣。“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我就是来参加午宴的呀!”管家睁大了眼睛。“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他说道。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惊讶地注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15\n“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命令。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观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刻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按照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故意找碴儿,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故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浸到菜汤里去。“你干吗?巴基先生!你到底要干吗?!”周围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现,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加宴会的。”州长马上理解这件事情的原委。从此以后,他也很乐意招待身穿农民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选自郑允钦《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反动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单的食物,却兴致勃勃。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屈从。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所有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招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先生的影响力。答案:C解析:C项,“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样,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然的关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吆喝着吩咐”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卜赛人抬上四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15\nB.“因此,他的用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人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的用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鲜明对比。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格、暗示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加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邀荣固宠、追名逐利之风。答案:A解析:A项,“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所谓“出手阔绰、慷慨大方”的好名声。8.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他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个性特点。9.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于细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节的勾勒,以及在筵席上故意作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者议论介入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作了简洁的议论,充满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大词小用等修辞技巧,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件”,等等,都极尽冷嘲热讽之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15\n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始,德宗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朘损诸侯,则天下治。”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赠司徒,谥曰宣献。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选自《新唐书》,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B.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C.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D.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答案:D解析:句中“性”应为“雅澹”的主语,在“性”之前断句;排除A、B两项。“还”的宾语是“柩葬焉”,在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擢,提拔、选拔之义,在古代用于提升官职,其义同迁、拔、徙、加封等。B.中书,即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掌机要、发政令,隋唐时为全国政务中枢。C.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时期设立的军镇,“藩”有保卫之义,“镇”为军镇。15\nD.谥,即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或褒或贬或同情。答案:A解析:A项,迁,为调动官职,可升可降;左迁为贬职,右迁为升职。徙,为调动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黄裳能够明察秋毫。黄裳揭穿了李怀光和监军假托皇帝诏令诛杀大将的阴谋,李怀光被质问后流汗服罪。B.杜黄裳深受皇帝宠爱。宦官想请求德宗把韦曲这个地方赐给公主,德宗认为这是黄裳家族的故乡,不可变动。C.杜黄裳富有军事才能。刘辟反叛,黄裳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全权指挥,自己从中指点,全都切合战机。D.杜黄裳能够宽以待人。黄裳生病时,医生给他用错了药,导致病情加重,他最终并没有发怒,也没责备医生。答案:C解析:C项,“奏罢中人监军”,杜黄裳自己没有罢免官吏的权力,是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监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因其来朝,黄裳白罢之。(2)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参考答案:(1)在这时,节度使韩全义除谄媚和奸邪没有任何功劳,在他来京朝见皇帝时,杜黄裳上奏免去他的官职。(2)高崇文一向怕刘澭,杜黄裳派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奋勇效命,就用刘澭来代替你。”14.面对德宗姑息藩镇引起的后果,杜黄裳有何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①以贞元年间的弊病为借鉴。②整肃法律制度。③削弱诸侯实力。参考译文:杜黄裳,字遵素,京兆府万年县人。考中进士,又考中宏辞科。郭子仪征召他到朔方幕府任职。郭子仪回京朝见皇帝,派他主持留后事务。李怀光与监军阴谋假托皇帝诏书杀大将等,以此动摇军心,想取代郭子仪的职位。黄裳得到诏书,认出那是假的,因此质问怀光,怀光吓得流汗,承认犯了罪。当时诸将中凶狠骄横难管制的将领,黄裳都以郭子仪的命令调动职务,安排到别的地方,众人不敢作乱。黄裳回朝任侍御史,因为裴延龄不喜欢他,十年没有升官。贞元末年,任命为太子宾客,住在韦曲。当时宦官想请求皇帝把韦曲的田地赐给公主,德宗说:“城南是杜氏家族的故乡,不能改变。”升任太常卿。这时王叔文当权,杜黄裳不曾拜访他。女婿韦执谊辅佐朝政,杜黄裳劝说他们请太子监国,韦执谊说:“您刚得一个官职,就急15\n忙开口议论皇宫中的事。”杜黄裳生气地说:“我受三朝的恩惠,怎么会为了一个官职而出卖自己的良心!”立即拂袖而去。皇太子统管军国大事后,升杜黄裳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这时,节度使韩全义除谄媚和奸邪没有任何功劳,在他来京朝见皇帝时,杜黄裳上奏免去他的官职。不久刘辟反叛,谏议官认为刘辟占据了险要之地,征讨他有人会制造事端,只有黄裳坚持劝说皇帝不赦免他,趁机上奏要求罢免宦官监军,委任高崇文负专责指挥。凡是军队的进攻退守,杜黄裳亲自在京中指挥和授命,没有不切中军机的。高崇文一向怕刘澭,黄裳派人对他说:“如果你不奋勇效命,就用刘澭代替你。”高崇文害怕,尽全力拼死作战,活捉了叛贼刘辟,献俘朝廷。蜀地叛乱平定了,群臣向皇帝祝贺,宪宗看着杜黄裳说:“这是你的功劳。”当初,德宗姑息藩镇,每当藩镇统帅死了,就派宦官到他军中探听,看将士想立谁当统帅,所以大将私下用金钱交结左右的人,用这手段求官当节度使,德宗晚年,这现象更加厉害,藩镇的长官没有谁是出自朝廷的任命。杜黄裳常利用空闲时向皇帝建议:“陛下应该以贞元年间的弊病为借鉴,整肃法律制度,削弱诸侯实力,天下就会太平。”元和二年,杜黄裳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担任河中、晋绛节度使,不久被封为邠国公。第二年去世,七十岁,被追赠为司徒,赐谥号为宣献。杜黄裳通达机变,有辅佐帝王的远大谋略。性情雅致淡泊,不曾违背事理。当初不被韦执谊尊敬,到韦执谊失败,他仍全力营救;韦执谊死后,上表朝廷请求把他的灵柩运回安葬。他曾经生病,医生用错了药,病加重,他始终没有发怒谴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夜  坐韩 偓①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注①韩偓: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15\n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答案:C解析:C项,“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说法错误,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16.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浇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从视觉上点明了琅琊山草木茂盛之美,“          ”则从听觉上引出酿酒之泉。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一句,点明了琵琶女所弹曲目,而“          ”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音乐结束时的特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老百姓忘却国耻、安于现状的沉痛之情。 答案:(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初为《霓裳》后《六幺》 四弦一声如裂帛(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            ,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15\n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②            ,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通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在专业上,他可以说是我的“老师”,给了我许多学业上的意见,还带我接触了新领域。B.下城区作为杭州首个“城市大脑区块链”试点区域,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D.遇到困难的事就推给别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答案:A解析:A项,表强调。B项,表特定称谓。C项,表引用。D项,表反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参考答案: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不如多思考一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计》的”?请说明原因。(4分)参考答案:不能。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无疑而问,语气更为强烈,更能够突出话题主旨。②原句用词精准,表达严谨,“拿什么”一词,强调“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和分析《变形计》,是需要教师讲解和学生意识到揣摩隐喻的重要性”,而并非“不会去理解”。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②要最新科技手段。③面对如此复杂的疫情,在社区大范围发放中药,④医生迫切需要患者的服药反馈,⑤患者亟待中医师用药进行指导。⑥借助大数据,患者扫描中药袋上的二维码,生成病例日志,医生获得第一手数据,⑦进而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⑧无形助有形,前后方结合,⑨大数据让中医药的疗效得以优化。15\n参考答案:②“要”后面加“运用”,或把“要”改为“离不开”;⑤“进行”移到“用药”前面;⑦“进而”改为“从而”;⑨“优化”改为“提高”。22.在某次“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作品网上评选活动中,小马在网络上转发了下面这幅作品,请你帮小马配上一段文字,描述作品内容,阐述推选理由,以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参考答案:内容:画面中三人团结协作,共骑一辆自行车,车上写着“文明、网络、和谐”三个醒目标语。推选理由:整幅作品构图形象,设计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中国网民“网络文明,你我同行”的心声。支持优秀公益广告,希望你也能转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假称君主之命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依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君主得知后,非但未惩罚他,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被判断足的罪!”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也逐渐疏远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假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语文课上正在进行《史记》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同学们对这则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给弥子瑕或卫君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想法,并提出规劝或建议。(2)写一篇读后感,参与学校语文专题学习学生习作展览。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是一道基于特定情境的史传故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弥子瑕受宠时触犯了卫国的法律,卫君对他百般呵护,爱屋及乌。弥子瑕失宠后,得罪了卫君,卫君想到他以前的种种失礼行为,认为弥子瑕有罪。15\n参考立意:(1)从弥子瑕的角度分析。①为人须谨言慎行,切莫恃宠放肆,骄纵无度;②为人须居安思危,有敬畏之心,不可得意忘形;③尊卑有序,长幼有节,须遵规守矩;④为臣须正道直行,务本求实,不可阿从逢迎;等等。(2)从卫君的角度分析。①赏罚须公正严明,不徇情枉法、曲意偏私;②为君者须善于识才,唯德唯能是举,须亲贤远佞;③孝道值得尊敬,逾越礼法当惩戒,逢迎讨好更应警惕;等等。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83.8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