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和自我定位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6年9月14日)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中有“天下为公”的论述。“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14\n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光明日报》2019年8月12日)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14\n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根植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和自我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答案:B解析:A项,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1段“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分析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C项,结合材料二第3段“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D项,结合材料三“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14\n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答案:A解析:A项,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的观点。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D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参考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西征记(节选)宗 璞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14\n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面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14\n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14\n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选自宗璞《西征记》,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答案:C解析:C项,由“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可知,“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反映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答案:B解析:B项,“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说法错误,庄无因也不见得是自私自利。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①为其时代风貌(精神风貌)立言:青年学子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难当头,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一旦选择,14\n便义无反顾。②为其青春气质立言:青年学子要有至纯至真至美的追求。选文中孟嵋热情、开朗,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留下伤感的泪。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彰显出一代青年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③为其成长背景立言:青年学子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崇高品格。他们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日渐成熟。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场景描写展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④多用对话形式,客观呈现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如孟嵋和庄无因的对话,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⑤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融为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⑥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14\n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答案:D解析:“始皇帝”为主语,“至”为谓语动词,其宾语为“沙丘”,因此,应在“沙丘”后断句,排除A、C两项;“曰”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C.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答案:C解析:C项,“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等,他都出了不少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14\n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答案:C解析:C项,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祝贺,不是李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参考答案:(1)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14.请解释李斯“叹息”的原因。(3分)参考答案:李斯意识到自己已到达人生富贵荣华的极点,担心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经验而能长久的朝代,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把人们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应忌讳发展得太过惹人注目’。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于是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理符节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帝,秦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任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秦始皇答应14\n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秦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保温又通风、凉爽的车里,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复百官上奏的事。(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筠:竹皮。③谅:料想,实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写竹。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筠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答案:C解析:C项,“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说法错误。目的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16.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分)参考答案: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或: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4\n(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          ”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          ”。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答案:(1)曾不事农桑 念此私自愧(2)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楣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牛思贤走过“旭日东升”前,看见矮矮的石头围墙里面有个小院子,落地玻璃窗里是个小茶室,茶室里放着一张沙发,客人来了,坐在那里喝茶,能沐浴一身的明媚阳光。如果是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啪嗒啪嗒打在芭蕉叶上,好一幅听雨图。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牛思贤已经不羡慕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了,很多同学看到他发的白云村的照片,反而开始羡慕起他的生活。那天,我和牛思贤、老支书一起喝茶。正是六月的雨季,远处群山笼着一层雨雾白纱,几只白鹭在田野间起落蹁跹。屋檐水从瓦背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B.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D.花市上,牡丹、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答案:D14\n解析:例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A项中的省略号表示重复词句的省略。B项中的省略号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C项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D项中的省略号则表示列举省略,与例句相同。19.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借代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句中用“旭日东升”指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象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下雨天就更好了,茶室外面有一丛芭蕉,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好一个听雨的场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如果”表假设,联想老屋雨天的场景,增添了老屋的情致;②原句使用了拟声词“啪嗒啪嗒”,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写雨天的场景,生动且具有画面感;③原句“好一幅听雨图”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雨天的老屋比作图画,形象生动地凸显了老屋的雅致;④原句表述同原文语体一致,更具表现力。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制订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参考答案:①将“不再出现”删去;⑤修改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⑦修改为“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⑨在句末添加“建设”;将“餐饮消费、”删去。22.假如你是高三(1)班李雷同学,你于1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工商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找到钱包的失主。(4分)参考答案:失物招领本人于1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银行卡及若干现金,请失主速与高三(1)班李雷联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中的新闻、网络上的评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有人说,丰富的信息充实了我们的生活;14\n有人说,信息太多,导致人们时间不够用;也有人说,信息过载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面对陌生的事物都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因此不必纠结;还有人说……根据上述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指导这是一道现象评述类材料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信息过量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人们应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避免被过量的信息奴化。材料先举例说明这个时代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接着列举对此现象的三种看法。其一,丰富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出门就了解天下事。其二,人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接受了大量信息,可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反而因为信息的积压而更加焦虑。其三,信息过载源于人对事物陌生。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可能因为环境陌生而感到无法消化信息。材料结尾“还有人说……”意味着还可以阐述对于信息过载的其他看法,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空间。参考立意:①信息过载带来思考惰性,对此要保持警惕;②面对信息化浪潮,应拒绝无效信息,提高时间利用率;③人不可能占有所有信息,应该选择自身所需的;④与其在信息数量上盲目攀比,不如注重信息的质量;⑤每个人都有对信息不知情的权利;⑥信息过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该关注如何规范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渠道。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45.12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