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①故垒(  )②雄姿英发(  )③纶巾(  )④酹江月(  )⑤樯橹(  )⑥公瑾(  )2.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一尊还酹江月(        )3.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大江东去古义:                                    今义:大的河流,包括长江。(2)故国神游古义:                                    今义: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乡。4.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1)大江东去(        )(2)羽扇纶巾(        )(3)樯橹灰飞烟灭(        )5.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1)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一代风流人物,他们将流芳千古,为世代人民所敬仰。(  )(2)把激光聚集起来,可以产生几千万度的高温,这高温可以使最难熔化的金属顷刻间灰飞烟灭。(  )(3)锦绣大地神采飞扬,江山如画诗意酣畅,轰隆隆的铁牛梳理着田野的歌喉,翻卷出丰收的喜悦。(  )29\n(4)想象中,你哥哥是个羽扇纶巾的赳赳武夫,怎知见到本人时,却发现他很有儒将风采。(  )(5)他忽然回想起他初到襄阳村时的抱负和威风情况,不禁在心中叹道:人生如梦。(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B.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C.故国(名词,已灭亡的国家神游)。D.回首向来萧瑟(凄凉)处。7.下列诗句的意境,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温庭筠《望江南》)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8.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9\n(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波涛汹涌景象的两个语句是“        ,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两句。(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1.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12.《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简要赏析。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3.《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答:                                                                      29\n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 ① ,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 ② 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 ③ ,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 ④ 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①         ②         ③         ④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B.但他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是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C.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29\nD.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4.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赏析。答: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结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苏轼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29\n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以“红”“碧”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练。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7.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 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对赤壁大战的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29\n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D.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9.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郎的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赤 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注】 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写出了曹操的狂妄轻敌。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诗人抒发历史沧桑之情做了铺垫。D.“梦断”“箫声”“夜月”意象由苏轼《前赤壁赋》化出,写诗人联想到苏轼泛游赤壁的憾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11.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尾联。答:                                                                      29\n                                                                                                            29\n*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①巷陌(  )②狼居胥(  )③佛狸祠(  )④舞榭(  )2.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古义:                                    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情爱有关的。(2)人道寄奴曾住古义:                                    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3.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1)赢得仓皇北顾(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1)抚今追昔,遥想金戈铁马的壮怀岁月,他不由得唏嘘感慨。(  )(2)去小河里捉虾,去树上捕蝉,去海边抓螃蟹……那些美好都逝去了,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9\n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7.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卷起千堆雪B.早生华发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8.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9.下列各句与现代汉语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D.血色罗裙翻酒污10.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永遇乐”是词牌名,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它揭示词的内容。C.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婉约派”以秦观、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D.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辛弃疾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29\n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3)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2.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写于辛弃疾66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之时,词人写登临所见所感,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B.词人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迹,意在尽情讴歌古人的丰功伟绩;全词大气磅礴,不愧为豪放派辛词代表之作。C.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D.词中用典较多,且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13.在这首词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感情委婉深沉,试就其中二至三处作简要分析。答:                                                                                                                                              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他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①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②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③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④真正的诗人只有在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29\n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 ① ,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⑤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 ② 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 ③ 。(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①         ②         ③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之效在诗外,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B.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C.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D.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3.文中加序号的句子有一处有标点错误,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1)标点有误的句子是    ,改正:                。(2)有语病的句子是    ,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4.阅读下面这两段文字,在答题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作有数百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了一大部分,数量之多,自有“词”这种文体以来,千百年间,尚无人能及。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卷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一些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答:                                  29\n                                                                                                            5.为空白处的文字排序,只填序号即可。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①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②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③以辛弃疾的才力④当然更多人则认为⑤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⑥但有时却容易产生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⑦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 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29\n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辛弃疾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②女,笑语柔桑陌上来。【注】 ①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②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B.“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词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竹杖”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D.“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田野的实景。9.有人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这两句中描写最巧妙的一处,并简要分析。答:                                                                      29\n                                                                        *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积累练进阶训练第一层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①戚戚(  )②憔悴(  )2.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3)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                                    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不平常,很突出。3.写出下面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乍暖还寒时候(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B.如今有谁堪摘堪:可以,能够C.这次第次第:光景,状况D.憔悴损损:损失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江山如画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29\n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6.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7.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8.下列李清照的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清照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    。    ,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    ,    。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②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③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④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A.③①②⑥④⑤B.①④②⑤⑥③C.③①⑥⑤④②D.①③⑥④⑤②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9\n(1)《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之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        ,        ,        。(2)《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词句是: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1.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1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怎样融情入景的?结合词人生活背景,试作简要分析。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答:                                                                      14.《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答:                                                                      29\n素养提升练进阶训练第二层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①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②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 ③ 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    ),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 ④ 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①         ②         ③         ④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奠定的B.奠定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C.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D.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29\n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4.下面是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写的推荐语,请你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的形式,要突出该词的特点,不少于50个字。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答:                                                                      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典雅工丽,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情感细腻;豪放词豪迈奔放,洒脱自然,气势恢宏,情感积极。如果说婉约词是南方小镇上的姑娘,那么豪放词就是北方原野上的汉子;          ,             ;          ,                。二、课外拓展深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行香子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三句,写秋天的天空无云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阳节快到了。国破,家亡,夫丧,且词人转徙江浙,抚今追昔,何等“情伤”。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承前,说因为时近重阳,衣服要加厚;因为情伤,需要用酒来浇愁,情怀酸楚。C.下阕前三句,写黄昏院落,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词人酒醒,种种往事又涌上心头。D.下阕后三句说词人在明月之夜难以入睡,听着由捣衣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婉转优美的交响乐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往事的无比怀念。29\n7.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添字采桑子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注】 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C.下阕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9.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答: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29\n念奴娇·赤壁怀古基础积累练1.答案:①lěi ②fā ③guān ④lèi ⑤qiáng ⑥jǐn2.答案:“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3.答案:(1)长江。(2)赤壁古战场。4.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 (3)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5.答案:(1)√ (2)√ (3)√ (4)× (5)√解析:(1)风流人物:杰出的人物。也指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物。(2)灰飞烟灭:像灰和烟一样消逝。比喻人或事物完全消失。(3)江山如画:形容祖国的大好山河像画一样美丽。(4)羽扇纶巾:形容古代谋士的从容气度和儒雅风姿。修饰不当。(5)人生如梦:世事无定,人生短促,像一场梦。6.答案:A解析:B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C项,应是赤壁古战场;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7.答案:B解析:意境均为雄浑壮阔。8.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9.答案:D解析:D项,李煜是南唐后主,应属婉约词人。10.答案:(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11.答案:D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12.答案:这首词中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壮丽风景,“乱石穿空,惊涛29\n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词人亲眼所见;虚景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词人的想象。实景壮丽美好,引起词人的赞叹;虚景波澜壮阔,引发词人的感慨。虚实相生,使全词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思想更深刻。13.答案: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素养提升练1.答案: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显赫 随遇而安解析:①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结合“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分析,语境主要讲创作,填“行云流水”。②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结合“反对”“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分析,填“矫揉造作”。③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结合“终唐之世,陶诗并不”“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分析,主语为“陶诗”,填“显赫”。④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结合“‘乐观’情绪”分析,填“随遇而安”。2.答案:D解析:结合“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此处主要讲“人生空漠之感”,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C项的主语为“他”,与后文衔接不当。故选D。3.答案: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解析:①语序不当,“陶诗”应放在“在极平淡朴质”前。②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前面主语为“苏轼”,后面主语为“表达出来的美”。③结构混乱,“看作人生的真谛”的主语不能为“苏轼”。29\n4.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把痛苦的经历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比作水的蒸馏,生动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练纯熟的提升过程。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由画横线句子“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苏东坡痛苦的经历和磨难使苏东坡艺术才情更纯粹”,喻体是“水的蒸馏”,普通的水经过蒸馏后能除去杂质,变得更加纯洁,而通过这个借喻,能凝练准确而又形象地表现苏东坡经过痛苦经历之后艺术才情更加精练纯熟的提升过程。5.答案:原文增加的两句话:①表现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②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了表达的目的;③增强了文章抒情性。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根据原文增加的两句话:“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可知,采用了比喻修辞,主要是揭示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品要产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这句话将苏轼的作品引入其中也使这篇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了强调突出的目的;“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增强了文章抒情性,使文章的抒情更加充分,打动读者。6.答案:B解析: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之句;“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也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7.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8.答案:A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简略地描写了战争场面。9.答案:(1)相同点:都运用了反衬手法。(2)不同点:苏词用周郎的年少有为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怀古就是伤己;戴词用周郎指挥战争的激烈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了讽今。10.答案:D解析:“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11.答案:“过此不堪回首处”一句直抒胸臆:伤感于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以及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的苏轼和客子,早已随历史而逝。“荒矶鸥鸟满烟芜”一句以景结情:“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写出了现实的荒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仕途失意的感慨与人生短暂渺小、宇宙苍凉的感叹。29\n解析:“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两句的意思: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愁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怎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诗人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的短暂渺小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础积累练1.答案:①xiàng ②xū ③cí ④xiè2.答案:(1)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2)后人说。3.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动词,吃饭4.答案:(1)√ (2)×解析:(1)金戈铁马:形容兵强马壮的军队。也比喻战争。或形容战场上纵横驰骋的雄姿。(2)不堪回首:回忆起来就感伤痛苦,难以忍受。望文生义。5.答案:D解析:封,祭天。6.答案:B解析: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7.答案:D解析:饭:名词作动词,吃饭。8.答案:B解析:B是比喻,其他三项是借代。9.答案:C解析:“与现代汉语句式一致”即不是倒装句。A.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B.应为“扬州路烽火”。D.应为“酒翻污血色罗裙”。只有C项不是倒装句。29\n10.答案:D解析:D项,“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表述有误,不是依内容决定的,而是依词牌的要求决定的。11.答案:(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12.答案:B解析:“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迹,意在尽情讴歌古人的丰功伟绩”错。词人的主要意图是借古讽今(喻今),规劝执政者吸取教训,谨慎用兵,以及表达自身的愤懑不平。13.答案:①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②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相比,用意是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通过层层对比,使表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素养提升练1.答案:感悟 鼓荡 振聋发聩解析:①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根据语境“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填“感悟”。②鼓荡:鼓动激荡。根据语境“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    下”,填“鼓荡”。③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根据语境“才能炸响,才能    ”,填“振聋发聩”。2.答案:D解析: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情况的概说,所以衔接紧密的是“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能以“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开头,排除B、C两项;根据前面“他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后面“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可知应该先说“学诗”,再说“诗歌”,即“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排除A项。故选D。3.答案:(1)② “大江东去”,或“大江东去”(2)④ 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挤压解析:句②“大江东去,”错误,前面有冒号,句末标点应放在后引号里面,前面没有29\n冒号,句末标点应放在后引号后面,应改为“‘大江东去’”或者“‘大江东去’,”。句④“在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搭配不当,应改为“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挤压……”。4.答案: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伟大的生态词人。解析:这两段文字写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5.答案:②⑦⑥①④③⑤6.答案:B解析: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7.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解析: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叹,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的失意矛盾之情。8.答案:C解析:C项,“年老体衰”错,“竹杖”暗扣标题的“病起”。9.答案:“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写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同时,“柔”字衬托出女子因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而表现出的轻松的步态和欢乐的笑声。“柔”字点明了词人寻春的内心感受,词人寻找的春天,充满生气,隐藏在乡野的花草中,暗含在女子的笑声里。*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积累练1.答案:①qī ②qiáo2.答案:(1)枯萎,凋零。 (2)光景,状况。 (3)概括得尽。3.答案: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4.答案:D解析: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深。5.答案:B29\n解析:“风流”古义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指拥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或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6.答案:C解析:A.烽火:代指战争。B.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军队。D.丝竹:代指音乐。7.答案:D解析:A项,“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应为“应笑我多情”。B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8.答案:C解析:C项为豪放风格,A、B、D三项均为婉约风格。9.答案:C解析:由“独立”推知③“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由③推知①“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由⑥“她是太高绝一时了”推知⑤“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由④②两句可知,②为总结。10.答案:(1)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3)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11.答案:B解析: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12.答案:后期经过战乱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人憔悴,花也憔悴,花枯萎,人瘦损,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寄托了词人无尽孤寂哀怨之情。13.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浓墨重彩。先写乱石,峭拔险峻,势若穿空——从形状角度绘其雄奇;次写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从音响角度状其汹涌;再喻浪花如雪,且以“千堆”夸饰之,水大浪高,溅玉喷珠——从色彩角度描其磅礴。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都是淡笔勾勒。开篇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浅墨淡抹,不着点缀。纯客观的轻描淡写,意在暗示事过境迁,物是人非。29\n《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愁之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营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14.答案:①从题材上看,苏词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里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辛词由京口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李词则以眼前庭院内秋景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悲苦愁绝。②从主题上看,苏词反映了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尽管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辛词表达了雄心犹在但不受朝廷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李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苏词和辛词都是借古抒怀,托古喻今;李词则用细腻的白描委婉抒情。④从语言上来看,苏词和辛词都是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李词读来感伤婉转,是一种怨苦凄悲之感。素养提升练1.答案:相形见绌 大相径庭 诟病 执着解析:①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此处语境强调李清照所作的闺情词的魅力远超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填“相形见绌”。②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句中形容李清照的词作与男性作家的大不相同,重点强调的是“不相同”,填“大相径庭”。③诟病:指责。语境强调的是“后世学者”对李清照的批评,填“诟病”。④执着: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文中说的是李清照坚持咏唱女性的情感世界,填“执着”。2.答案:C解析:本题中,括号后面的观点正好和前面“后世论者”的观点相反,这样用上“殊不知”前后衔接更流畅,由此排除B、D两项。“这种特点”放在前面更能衔接前面的观点,且与后文的主语“她”保持一致,由此排除A项。故选C。3.答案: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删掉“在”,或将“在”放在“自己”前面。二是“咏叹、体味、关注”不合逻辑,应改为“关注、体味、咏叹”。4.答案:(示例)这是一幅气吞万里的江山图景,一部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用窥民29\n疾苦的目光取景,用浩然正气构图,用报国热情调色,再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将其装裱得浑然天成!解析:写文学作品的推荐语,一般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个人感受或启迪等方面进行拟写。就本题而言,应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思想内容“家国情怀”和艺术特点“用典”等方面拟写,拟写时要注意语言优美和字数的限制。5.答案:(示例)如果说婉约词是蜿蜒的小溪 那么豪放词就是奔腾的大河 如果说婉约词是卧波的画桥 那么豪放词就是入云的高楼(或:如果说婉约词是缠绵的流水 那么豪放词就是巍峨的高山)解析:解答此题,需仔细分析画线的句子。首先明确画线的句子为比喻句,故仿写时也应用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其次,“姑娘”“汉子”是一组相对的词语,故仿写时应选用含义相对的喻体,如小溪与大河、流水与高山等;再次,观察画线句的句式,即“如果说婉约词是……,那么豪放词就是……”。按照以上分析续写即可,注意所选取的喻体应与婉约词、豪放词本身的特点相符。6.答案:D解析:D项,捣衣声、细微的蛩鸣声和滴漏声组成的是哀怨、凄凉的交响乐曲,并不是乐景。7.答案:①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把词人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词的音律美。②排比:前后结句均用排比,“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声声凄切,句句血泪。8.答案:A解析:A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9.答案:(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感情是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凄清悲凉。这雨点虽然是打在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示例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2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7 页数:29
价格:¥3 大小:51.4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