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课件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学习方法作业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①②③第一课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极其他种类的文学。1.学习重点: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2.学习方法:⑴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⑵把握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简言之,即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①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能够解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⑶感悟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把握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还可以从诗人的表达技巧入手。⑷咀嚼语言。⑸明辨诗歌的表达技巧。,作业:预习《毛泽东词二首》1.了解《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反复诵读《毛泽东词二首》。,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写作背景词的知识思考题寓情于景空间顺序词语①②③④古人写秋课堂练习①②③④⑤⑥作业,1.写作背景: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2.介绍词的一般知识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式样。,⑵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⑶词根据乐调的变化,发展出长短不同的篇章,一般来说,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字;长调,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悬殊是很大的。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两段,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三叠、四叠,即三段四段,较少见。,⑷沁园春,词牌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沁园春》属长调。思考题:1.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为什么?意象:秋、湘江、万山、层林、百舸、鹰、鱼、长空、万类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寓情于景,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雨儿轻快的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空间转换顺序,具有表现力的词语: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可湘江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影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的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词语极富表现力,2.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共产党内部,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问题。,3.中国古人一提到秋,总是伤感、寂寞无可奈何居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毛泽东同样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结,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的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有别。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古人写秋的诗词: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课堂练习⑴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què)携来(xié)百舸争流(gě)B.奇葩(pā)橘子(jú)挥斥方遒(qiú)C.岁月稠(chóu)峥嵘(zhēng)浪遏飞舟(è)D.惆怅(chàng)寥廓(guō)沁园春(qìn)D,⑵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北向流去。C,②对这首次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与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C,③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C.“百舸争流”突出船多船快,“鹰击长空”着意突出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D.“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包涵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D,④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D,⑤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C,⑥这首词上片的主要意思是A.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B.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C.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色。D.描绘了壮美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D,作业:1.有感情的熟背全词。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讨论②③④⑤总结课堂练习②作业,1.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讨论:“曾”“忆”一般来说,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2.联系历史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意义。,3.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4.“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5.《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上、下片是什么关系?《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总结: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沁园春·雪》重申了毛泽东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我们今天读这首词,依然被词中美丽的意象,开阔的意境所打动。《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气势恢弘之作!,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甲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乙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余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①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内容上看,两词上片都是———,下片都是——————,而重在————。两词都采用了————————————————————————(表现手法)。②两词都有点睛之笔,甲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乙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评古论今论今写景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换了人间,作业:1.预习《采桑子·重阳》了解《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感受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达的情怀。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3.背诵《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第四课时拓展练习自读思考②③总结高考真题①②③作业,一、自读思考: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相对“天(宇宙)”而言的,人生短促,唯其易逝,更当努力进取,建功力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了,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馒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而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作者是怀着喜悦之情来品位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异常美丽。“分外香”三句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达的情怀。,3.如何理解“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的秋天在诗人的眼中胜过春光,具有勃勃生机,秋色无限。劲风和严霜在任何具体的生命机体上都可能是痛苦和灾难,然而放眼“寥廓江天”,居于宇宙人生高度,便成为一种壮美——它意味着新生;冬天就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伟人自有一般人难以企及之处,毛泽东一生的精神气质都贯穿着这样一种超越个体与现实的历史巨人气度。,总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肃杀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拓展练习1.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使句子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提示:①注意季节,上句写“春来”,下句写“秋去”;②注意句中的字数和短语的结构;③注意叠词的使用;④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墙外却是————————,————————————;—————————————————,——————,———————————————,—————————。深幽的小巷苔痕斑斑,藤萝扰扰更添几许古雅的诗韵画韵飘飘逸逸在黄昏悠闲地点染素笺令归客忘忧,2.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第①—④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①请在下面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欢乐失意无奈,②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C,③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④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水光潋滟晴方好,————————————。————————,微风燕子斜。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预习《中国现代诗三首》1.配乐朗诵《再别康桥》。2.了解《死水》的写作背景。3.探究:现代新诗中的爱国主义问题。作业,再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