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检测(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是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是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的,赢得大量观众点赞。18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摘编自刘阳《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材料二:传统节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再比如,为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为景区注入文化元素、文化记忆,充实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月下穿针乞巧,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如同一条纽带,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共赴一场文化的宴会。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摘编自张凡《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的端午节富有意蕴:一是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二是在时间层面上传承了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当代内涵。18 B.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C.当今,有些人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节日的真正文化内涵,是享乐主义的体现,应当批判。D.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的中国民众,形式多样,效果良好,这助推了传统文化的复活。解析:选A B项,“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以偏概全,结合“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分析,原因除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之外,还有“文化意涵”。C项,“享乐主义”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为“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无法推断出“是享乐主义的体现”。D项,“中国民众”错误。结合“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分析,应为“年轻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相通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所以,传统节日不会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庆祝方式存在差异而受到影响。B.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应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并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C.如果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就会永远富有生命力,经久不衰。D.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形式等让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就能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合起来,激活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解析:选D D项,“通过……就能……”错误,结合“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分析,条件关系不当,“就能”应为“才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当今“传承节日文化”形式的一项是(3分)(  )A.赛龙舟、采菖蒲       B.“云上端午”C.月下穿针乞巧D.重阳赏菊登高18 解析:选B 题干要求选出“属于当今‘传承节日文化’形式”的,结合“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分析,当今“传承节日文化”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如通过网络直播,开设网上展演,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等。A项,属于原本就有的传统的纪念端午节的形式。B项,“云上端午”属于当今传承文化节日形式。C项,属于原本就有的纪念七夕乞巧的形式。D项,属于原本就有的纪念重阳节的形式。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端午节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                                                                                                                                                                                    解析:“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题干要求“给端午节下一个简要定义”,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分析,端午节的属概念为“传统节日”。然后结合“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分析,概括种概念“多年以来约定俗成的”“纪念屈原殉国”“爱国”等。结合“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分析,概括种概念端午时间为“每年的五月初五”。结合“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分析,概括种概念“以吃粽子为形式”。按照格式“……(种概念)是……的……(属概念)”表述即可。参考答案:端午节是多年以来约定俗成的,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吃粽子为形式来纪念屈原殉国的富有爱国内涵的传统节日。5.当下,我们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答:                                                                        18                                                                                                             解析:结合“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分析,我们需要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结合“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分析,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也可以借助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参考答案:①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②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并以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赋予其当代表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征记(节选)宗 璞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18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18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衫被撕破却“毫不觉得,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专注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B.“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18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解析:选C C项,“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说法错误。李之薇的母亲原本是不同意的,原文有“‘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故选C。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有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气候现象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出征渲染气氛。B.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图书馆对话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C.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D.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的赤子情怀。解析:选B B项,“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错,庄无因没有孟嵋投身抗战的积极思想,他认为应该好好读书,可以说他思想不积极,不能说他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故选B。8.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                                                                                                                                                18 解析:所谓的“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的。小说首先歌颂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其次,是为她们自己的美好青春立言。小说中孟嵋、李之薇只是无数青年学子的代表,小说通过塑造青春学子群像,为勇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青年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学子在时代浪潮中胸怀国家,牢记使命,挺身向前,勇担大任。参考答案:①为其时代风貌(精神风貌)立言:青年学子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难当头,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一旦选择,便义无反顾。②为其青春气质立言:青年学子要有至纯至真至美的追求。选文中孟嵋热情、开朗,追求知识,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留下伤感的泪。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彰显出一代青年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③为其成长背景立言:青年学子要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崇高品格。他们耳闻目睹了父辈、师长深沉的爱国行为而日渐成长成熟。9.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6分)答:                                                                                                                                                                                    解析: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内容。其次,小说线索明晰,紧紧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的事件来写,通过与之有关的事件和人物,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再次,宗璞以汉赋铺陈的手法,从人物的活动方位的变化入手,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不同的场面,塑造不同的人物。同时,多用对话形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小说叙述节奏平缓,宗璞擅长以内敛、节制、蕴藉的笔调叙述,将汹涌的情感激流深藏于平静的叙述之中。最后,小说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18 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场景描写推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④多用对话形式,客观呈现青年学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如孟嵋和庄无因的对话,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⑤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汇融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⑥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8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伲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解析:选A 分析文章内容及本句可知,“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断开,“非……莫……”构成双重否定句,故应在“非”前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匍匐”是“往”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解析:选C “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解析:选A 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甲文中提到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18 译文:                                                                                                            (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译文:                                                                                                            参考答案:(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2)(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丝毫不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3分)答:                                                                                                                                                解析: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把他小时母亲教他写字,乡试、省试考试都是第一名,奉诏撰写史书,推荐人才的事情一一叙述出来,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从欧阳修做学问、人品等方面对其进行评判,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参考答案: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参考译文:18 (甲)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参加乡试,第二年参加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丝毫不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的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都要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难之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18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蝶恋花欧阳修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风而“花影频移动”以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生动而又含蓄。B.“腾腾”乃悠闲慵懒之状,这与头发堆于枕边、被子未叠的情形相吻合。C.词的末句表明主人公直到太阳西斜还在春睡,“惊”显其蓦然醒来之态。D.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有很强的立体感。解析:选D D项,“本词写景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虚实结合”表述错误。这首词中,在写景方面,无论“海燕”“画栋”,还是“帘影”“花影”,都是实写,没有虚写,而后面的“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虽是虚写,却并不属于写景。故选D。16.这首词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孤寂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首先,这首词使用了对比手法。“海燕双来归画栋”“双盘金缕凤”,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此外,“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可以看出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也形成昔今对比。其次,进行了主人公的状态的描摹。“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再次,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此外还有虚实结合。“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最后采用了借事抒情。“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18 参考答案:①对比。物与人的对比,作者将海燕之双、金缕凤之双,与主人公的孤单形成对比。(或昔今对比,从前有人相伴,如今无人相陪。)②描写主人公的状态。主人公因为孤寂,半醉腾腾,十分慵懒。③借景抒情。写帘影无风、花影移动等,以静寂之景衬托主人公的孤寂。④虚实结合。从前有人相伴,是回忆,是虚;当今无人相陪,是实况,两相比照,更显今之孤寂。⑤借事抒情。借黄莺惊扰相思梦这件事,来表达主人公的思念、孤寂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作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        ,靡不毕见”。(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愚民措施。贾谊的《过秦论》中“         ,         ”两句是就其愚民措施在文化方面的反映。(3)《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        ,自然之理也”。答案:(1)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2)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    )。由于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选择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18 B.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C.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D.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解析:选C 括号前的内容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崇尚游说,列举孔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这种学说的广泛性,是递进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用“甚至”作为递进是正确的,且意思与上文正好承接。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解析:选D 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D项把“新月”比作“蛾眉”,诗人对月怀人,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A项,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B项,设问,自问自答。C项,渲染,烘托氛围,把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交映,尽显词人此时的无限感伤。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存在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由于……下”应改为“由于……”或“在……下”;②语序不当,“选择”应该放到“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前。参考答案: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近几年,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不仅在逐年攀升,__①__,据估算,现今我国6亿近视患者中,6岁儿童近视率竟高达14.5%,应引起警惕。18 大部分近视人群都梦想着摘掉眼镜。于是一些商家利用这种心理,推岀各种号称“帮助孩子降低度数甚至治愈近视”的广告。事实上,近视的治疗方法只能控制近视进展,__②__。所以,近视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缓近视加深的速度。__③__?研究表明,“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是关键。如果孩子出现近视问题,家长盲目追求商家的“神奇”治疗功效,就会严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终生遗憾。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解析:第一空,依据前文的“不仅”可知,这里应以“而且”开头;依据后文“6岁儿童近视率竟高达14.5%,应引起警惕”可知,这里强调近视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所以可填: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第二空,依据前文“于是一些商家利用这种心理,推岀各种号称‘帮助孩子降低度数甚至治愈近视’的广告。事实上……”,后文“所以,近视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缓近视加深的速度”可知,这里强调近视是不能治愈的,所以可填:近视无法治愈。第三空的后文是写对待近视问题的办法。所以这里可填:如何才能解决近视问题。参考答案:①而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②治愈机会甚微(近视无法治愈) ③如何才能解决近视问题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答:                                                                        解析:作答本题时,考生要特别注意“用一个否定句概括”“每句不超过10个字”两个要求。第一段,依据“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不仅在逐年攀升”等可概括为:近视问题不容乐观。第二段针对“大部分近视人群都梦想着摘掉眼镜”这一心理,强调“近视不可治愈”。第三段是在写对待近视问题的办法,依据“家长盲目追求商家的‘神奇’治疗功效,就会严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终生遗憾”可概括为:治疗不可盲信“神奇”功效。参考答案:①近视问题不容乐观。②近视不可治愈(或:近视是一种不可逆变化)。③治疗不可盲信“神奇”功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8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屈原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哪个人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把握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观点。屈原正道直行被流放,虽处于困厄之中,但他为了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高洁的品质,宁可死去也不愿与污浊的世俗同流合污,体现出洁身自好、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渔父是作为与屈原对立的形象存在的。面对污浊的现实,他主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思想。汉代的贾谊则主张只要能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不必拘泥于楚国,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体现出一种趋利避害的智慧。相对来说,比屈原灵活变通,比渔父积极有为。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发掘其思想观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写作过程中,要能够对人物的思想观点进行辩证的评析,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参考立意:屈原角度:保持节操和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等。渔父角度:“佛系”生活;乐天知命等。贾谊角度: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人需要有广阔的胸襟等。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2:00:03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1.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