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综合检测二(第二单元)(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黄旭华说,他从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这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在此四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核潜艇刚一问世,即被视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得到毛泽东主席批准。这份绝密报告,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然而,当时的中国要造核潜艇,谈何容易?1959年秋,赫鲁晓夫访华。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但赫鲁晓夫认为,核潜艇技术复杂,中国搞不了。对此,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主席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自己造核潜艇的决心。”黄旭华说,这种激励难以言表。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搜罗核潜艇相关信息,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黄旭华说,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上天,带来核潜艇下海的希望。5个月后,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一个侦察兵已把最佳路线侦察出来,就没必要重走他侦察时的路线了。”黄旭华说。14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  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核潜艇潜入深海,才能隐蔽自己,在第一次核打击后保存自己,进行第二次核报复,从而实现战略威慑。  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深潜试验遭遇事故并不罕见。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便在深潜试验时沉没,艇上一百多人全部遇难。对参试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喜极而泣。  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  深海,潜伏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核潜艇人”的功与名。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说。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们是骑鲸蹈海的“无名英雄”。(摘编自刘诗平《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注】黄旭华,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4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摘编自丁奎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凸显了主人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方案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可行性。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与同事们同甘共苦的平等意识。解析:A项,“我国提出导弹原子潜艇制造计划的由来”错,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艰难不易。C项,“我国方案的可行性”错,美国方案也是可行的。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是为了说明我国方案的制定有自己的想法,表现黄旭华敢于创新的精神。D项,“同甘共苦的平等意识”错,应为突出表现了黄旭华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14 答案:B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过程,又利于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论证了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观点。D.材料二第二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解析:“论证了科技的重要性这一中心观点”错,应是论证了“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答案:C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3分)(  )A.王振义院士不仅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回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C.焊接工高凤林屡次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关,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D.医生李文亮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提醒亲朋好友注意防护,被媒体称为疫情“吹哨人”。解析:李文亮“提醒亲朋好友注意防护”一事体现的是医生的职业警觉。答案:D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①首先从过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中的重要性。②然后从现实的角度,为当今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5.基于材料二中“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6分)答案:①宣传楷模事迹,有利于激发科技报国的志向与热情,集聚不懈攀登的力量。②颂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科学家精神代际传承,有助于应对激烈的科技竞争。③表现核潜艇事业发展的中国速度,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14 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文本二: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试了。【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14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解析:D项“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属于曲解原文。原文为“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见其内心也有过纠结,而更多的是敬意。答案:D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解析:A项“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妥,原文为“这第一句……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即彰显着剔除避讳,人人平等的时代主题,也表明了文章的写作章法。B项“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有误,这里是表现了王小玉说书的独到之处。C项“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属于强加因果,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的内涵有三,一是对项羽褒扬,表明做人应当是为国为民的“人中杰”;二是讽刺丈夫赵明诚的胆小懦弱,大敌来临时他却弃城逃跑;三是讽刺南宋朝堂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做法。答案:D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解析:传统小说的特点,从“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提取关键词“气派不大”;从14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但其言行考查起来,还是传闻居多”可提取关键词“传闻居多”;从“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提取关键词“体裁”“包罗万象”,再分条列项即可。答案:(1)气派不大;(2)传闻居多;(3)体裁包罗万象。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解析:(1)国文教员自编油印教材,在“五四”时期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编选课本以外的古今文白文章,“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以及讲解《老残游记》、李煜与苏轼的诗词、《史记》,处处可见其有眼光和学识。(2)授课风格采取精当的讲解,对“孟轲”的“轲”字的点拨,借《病梅馆记》中“病梅”谈对学生“不做病梅”的期望,对李煜、苏轼诗词中“寒”字的留白教学,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度挖掘,颇有风范,让人印象深刻。(3)国文教员非常重视背诵积累。要求严格,从背不下去就站在“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等信息可知其重视背诵环节。答案:(1)针对国文教员自编教材评论其眼光和见识。(2)针对国文教员的授课风格即精当的讲解进行评化。(3)对国文教员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名篇进行评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14 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①,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注】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解析:“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意思是“救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的意思是“有的人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或待哺数日不得粥”与“而仆”之间为修饰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B.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解析:B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朔,表示方位时指北方。答案:B14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解析:D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答案: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答案: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答案: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参考译文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14 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人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西阁夜①杜 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②。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于时间,“风”“月”着眼于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14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解析: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答案:C16.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3)《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但是, ①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但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传送花香,14 柔柔地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 ② ,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18.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对比、拟人    B.借代、比喻、夸张C.对偶、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解析:文中“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一句是比喻也是对比;“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一句是对比;“轻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传送花香,柔柔地掀起禽鸟的羽毛”一句是排比;“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一句是夸张;“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一句是拟人;没有借代和对偶。答案:A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答案:示例:①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②两地的春风都太粗猛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温柔的春风吹着柳枝,吹拂着水面,送来浓郁的花香,吹起了禽鸟的羽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答案:(1)原句多用叠词,更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温柔。(2)原句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更加形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21.请各用一句话归纳下列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对此现象进行综合评论。每句归纳不超过25个字(5分),综合评论不超过60个字(6分)。材料一:国家发改委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东北流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而且多为高层次人才。2010年至今,东北人才外流情况丝毫没有逆转。据统计,吉林大学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东北三省籍学生选择去外地就业的多于本地就业,呈“净流出”状态。教育机构“家长帮”发布的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留在东北就业的仅为13.63%,远低于当地生源占比;北京某高校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竟无一人愿意去东三省。材料二:满足相关要求即可落户、租房买房都有优惠、高额的就业创业补贴……14 南京、西安、武汉、成都、石家庄等20多个城市纷纷给出相关优惠政策,城市“抢人大战”也成为今年毕业季一道独特的风景。以武汉为例,除了毕业能落户、买房租房有优惠的“标配”外,2017年10月,武汉市人社局等多部门还公布了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专科生每年4万元,本科生每年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年6万元,博士研究生每年8万元。答案:材料一:近十几年来东北人口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材料二:多个大城市纷纷推出优惠政策,抢夺高层次人才。 评论:人才流动方向主要是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东北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或:这是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高层次人才,要想吸引高层次人才,也一定要有优惠政策。或: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来东北三省也应多提供优惠政策,留住高端人才。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全国百家媒体开展了“记录了不起的中国人”活动,记录选摘如下:无锡地铁上,中学生金子添帮同学拿着饭团,饭团不小心掉下后,他跪下来用纸巾擦拭地上的污渍。陶津津失去了右臂,“我不想跟父母要钱,也不想让人笑话”,在村里建筑队一干就是五六年。下雨了,环卫工人没地方避雨,路过的民警主动邀请环卫工人上车,环卫工人说,等雨小一点还要工作,于是,民警和他一起坐在后备箱避雨。  保洁员大叔王世金,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3,为了完成在孩子们面前跳好舞的承诺,他把舞蹈动作画成分解图,一段段画,一段段练,8个月后,他的舞蹈在网上热传,他因此被网友称为“60后新生代偶像”。孤寡老人刘盛兰,十几年几乎未尝肉味,未添一件新衣,用拾荒和省吃俭用的钱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  读了上面几则事例,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从中选取两三则事例来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3:44:37 页数:14
价格:¥3 大小:64.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