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时练习(附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5分钟,25分)一、基础应用(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之与比 比:并列、紧靠B.君子尚勇乎尚:高尚C.见危授命授:付出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违:离开、背离【解析】选B。B项“尚”,意思是“尊崇”。2.杭州西湖于谦祠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句子内部结构已被打乱,请依照对联的基本原则,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上联: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岳家父子同,两朝少保冤,夕阳亭里,风波两地心伤。调整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二、拓展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6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B.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C.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D.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解析】选C。“父”“王”“石渚”在句中均为主语,据此断句即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B.司寇,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C.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D.斧锧,亦作“斧质”。斧子与铁,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上,以斧砍之。【解析】选A。“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一代人臣。D.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他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解析】选B。B项中“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错误。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6
(1)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2)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7.文章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哪些精神?(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廉耻”“仁爱”与“忠孝”。附【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告诉荆王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郊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一国之主的忧虑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6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做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强化提升】一、基础应用(2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臧武仲之知B.闻义不能徙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D.至莫夜月明【解析】选B。A项,“知”通“智”;C项,“要”通“约”;D项,“莫”通“暮”。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B.颠沛必于是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解析】选C。C项,成人: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指成年人。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B.文之以礼乐C.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D.异乎三子者之撰【解析】选A。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子曰:“其然?岂其然乎?”(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答案:(1)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2)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5.某电视台举办诗词比赛,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5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贲张。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人生自有诗意,来吧,一起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 答案(示例):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他在精神上也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解析】选B。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二、经典研读(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7.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6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8.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附【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