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一单元
>
3 百合花 /茹志鹃
>
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作业(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3百合花哦香雪作业(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百合花哦香雪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讲故事或作报告,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而虽然但C.尽管 而 却虽然但D.虽然 相反 可即使也【解析】 这段文字由两个复句组成,复句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用转折连词“可是”连接的B项,也可将用“相反”连接的D项排除,第四空是表假设关系,又排除C项。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A.孩子们的脸,像朝阳下初开的百合花,显得如此的鲜嫩、光洁。(比喻)B.车过故乡,钱塘江隔岸的青山,万笏朝天,渐渐露起头角来了。(借代)C.池塘里,只剩下些残叶,荷花们蜷缩在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拟人)D.杨梅有多么奇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排比)【解析】 A项,比喻,把“孩子们的脸”比作“百合花”;B项,比喻,把“青山”比作“万笏”;C项,拟人,荷花“蜷缩”拟人的动作;D项,排比,“多么……的……”句式一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买回一只大石榴,搁置许久,皮也萎缩了,一直未有心情吃它。剥石榴,需要一颗闲心。心不静,何有逸致去吃一口繁琐的石榴?刚刚,见老先生的几幅石榴画,瞬间将人点燃。( )他笔下的石榴外皮一律焦墨,稍微开了口,露出籽实,色艳红,仿佛焰火跳动着,我的味蕾似感受到汁液淋漓的甜度。石榴旁悄悄搁一朵蘑菇,想必是云南见手青,尚未完全散开菌盖的,此时,趁鲜嫩,吃它正当时。有了石榴,有了见手青,尚不嫌热闹,还得添一根秋黄瓜,那份脆嫩,师出无门,因为顶花未谢。黄瓜要天气热才长得快,眼下已然深秋,夜凉露重,等它成熟,不知何时,索性摘下吃个嫩口。这幅小品,只有我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揣测他应是秋分前后画下的。13 3.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眼前生活,何尝值当去爱?B.这眼前生活,何尝不值当去爱?C.这眼前生活,真的不值当去爱?D.这眼前生活,的确值当去爱。【解析】 A项,语义与上下文相反,C项和D项语气平淡,与前文“点燃”不协调,排除A、C、D项。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解析】 例句“仿佛焰火”运用了比喻修辞。A项,“绿肥红瘦”是借代,以“绿”代叶,“红”代花;B项,“恰似一江春水”运用比喻,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与例句相同;C项,“樯橹”是借代,代“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夸张;D项,“殷勤”是比拟。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答:这幅小品,只有我这样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方能懂得其间堂奥。【解析】 原句“只有我深谙植物脾性与时序节气之人”句式杂糅,在“只有我”后加上“这样”,改变句式结构。6.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要求保留全部信息。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建设家乡是他们美好的愿望。答:同一片蓝天下,他们都是怀有远大的理想而没有被生活的窘迫磨灭斗志的、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的山里孩子。【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一个包容量最大的句子,将其作为将要构成的长句的主干,原句第一个分句是判断句,而判断句是包容量最大的常见句式之一,所以本题首先可以确定变换后的基本句式是判断句;其次要将其他句子变换成短语,去掉共同成分,然后分别作句子的定语或状语;最后按照一定的语序将各修饰语组合在主干句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句。7.用“《百合花》表面上……但更深层面上……”的句式,在段首加上一句话,作为语段的总领句。13 。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筒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答:示例:《百合花》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解析】 本题要求在段首加上总领句,仿写的句式是:《百合花》表面上……但更深层面上……,这需要我们结合横线后的文字了解《百合花》的内容,了解表层义和深层义。横线后写了《百合花》的内容、情感,写小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拿出被子,这是写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横线后还强调“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强烈的人性至爱”,“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这是歌颂人性美、人情美。8.下面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会徽,请写出除文字、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答:示例:会徽以汉字“创”为主体图形,五只大鹏盘旋簇拥着飞向上空,每只大鹏的造型又恰似字母“C”。大鹏表现出青年学子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代表青年学子对创业的积极参与;字母“C”则传达出“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创青春”的内涵。【解析】 题干指出这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会徽,故分析构图要素和说明图形寓意时,要紧紧围绕“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联想、想象。很明显,整个图形的主体形似“创”字,直接扣住了主题内容。而“创”字由五只展翅高飞的大鹏有序排列组合而成,大鹏簇拥着飞向上空,表现出青年学子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代表着青年学子对创业积极参与。同时,每只大鹏的造型又恰似字母“C”,传达出“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创青春”的内涵。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暮 鼓铁凝13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13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中的她是个害怕老去的女人,这一点从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以及“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的心理可见。B.小说中的“她”初见老人时,印象并不好,心里有点抱怨,同时也有些好奇,“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C.作者专门给工地送饭的“三马子”加了引号,除特定称谓外,也增加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D.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警醒,要不抱怨、不消沉。【解析】 “同时也有些好奇”错误,原文表述是“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可见并没有表现出好奇来,主要是不理解、抱怨。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她”的视角行文,客观描述“她”的所见所感,推进情节发展,真实客观。13 B.小说语言凝练,一句“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就交代了人物身份和境遇。C.小说善用比喻塑造人物,“木刻一般”的脸,“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般的咳痰,形象地写出“我”对老人的厌恶。D.小说标题“暮鼓”既指暮色中的鼓声,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又象征着打工母亲,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解析】 “形象地写出我对老人的厌恶”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可见只是客观的感受,或许读者会有反感,但作者写来并没有明显的厌恶感觉。11.铁凝说:“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是——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仍然能升起一种对生活保持明朗的心境和善意,而且能具有母性的胸怀。”请结合打工母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示例:①女人的成熟是虽然经历挫折,但内心依旧乐观、善良、包容。②文中的打工母亲生活艰辛,人已暮年却如此辛劳,但她始终从容面对,没有任何抱怨,不屈服现实,不屈服年龄,坚持劳动,而且对生活、对儿子充满着爱。【解析】 对“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是——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仍然能升起一种对生活保持明朗的心境和善意,而且能具有母性的胸怀。”可以使用抓关键句法,由表及里地加深理解和感悟,比如“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穿越”一词使用形象的比喻,铺排列举“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用来说明人生必然经历的困难、坎坷、挫折、磨砺、痛苦等。具体而言打工的母子已经并正在经历艰辛——年岁老迈、劳动强度大、吃穿不好,但依然乐观生活,温情相待,不牢骚抱怨,母慈子孝的美好洋溢在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令我们感动。“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仍然能升起一种对生活保持明朗的心境和善意,而且能具有母性的胸怀”首尾句意升华出哲理,并启示生活中的我们:艰难困苦磨炼我们的心智,风雨后会有彩虹,无论生活以何种姿态面对我们,我们内心都要永葆善的本性,诚信、友善、宽容、乐观、豁达,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热爱生活。12.有人说,铁凝小说具有嗜好设置“偶然”性逆转的叙事特点。请赏析本文设置的“偶然”性逆转。答:示例:①通过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打工母亲从我眼中的老头变为“妈”。②前后情节对比,形成反差,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效果,吸引读者。③突出打工母亲的艰辛,为后文描写其从容乐观、不服老做铺垫。【解析】 答题时,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13 “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位老头,“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通过这些内容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同时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擀面杖的故事铁凝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13 这个上午,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父亲收藏擀面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他更看重擀面杖有没有意思,可见他收藏擀面杖并不是为了这些藏品将来能进一步增值。B.“我”特别能理解父亲对擀面杖的痴迷,也自然能理解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深入乡村农户,寻找擀面杖的动机。C.那位年近五十的妇女,之所以不情愿转让她的擀面杖,是因为这个擀面杖见证了她当家的与兄弟当年分家后一段特殊的经历。D.父亲对最终没能弄到年近五十的妇女家的擀面杖也能坦然接受,他为自己有可能影响到人家的日常生活感到惭愧。【解析】 “父亲以画速写或写生为借口”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是画家,画速写与写生并不是借口。13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使用第一人称,使“我”成了父亲搜集擀面杖的见证者。结尾写自己对这些擀面杖的欣赏,深化了作品的主题。B.那段妇女的闺女到镇政府追要擀面杖的情节,语言生动有趣。她拿回擀面杖时茫然的表情,写出她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的一点失落。C.本文对镇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读者分明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D.本文行文点面结合,开合有度。先是总体介绍了父亲有搜集擀面杖的喜好,然后集中笔墨写购买一妇女人家擀面杖的故事。【解析】 “他是一个工作简单粗暴,喜欢夸夸其谈,对村民不够尊重的官僚形象”错误。镇长只是认为买村民擀面杖是一件小事,并答应给妇女买新擀面杖,这不能叫简单粗暴;镇长对乡镇的发展有宏伟计划,不能叫夸夸其谈;镇长对人热情豪爽,朴实接地气,根本不是官僚形象。3.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示例:①懂艺术,喜爱民间俗物。②能磨,顽强,有韧劲。③了解农民,也尊重农民。【解析】 “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从文中来看,父亲是“长于西画的画家”,他懂艺术;父亲“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可见父亲喜爱民间俗物。父亲为了得到擀面杖,他能“磨”,“‘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耐性、韧劲。父亲得到擀面杖之后,“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之后主人果然来要回擀面杖,可以看出父亲是了解农民的,而父亲把擀面杖还给主人可以看出他对农民的尊重。4.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坦诚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俏皮取代了穿透与悲悯,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蕴含着蓬勃之美,体现了一种美善惊人的力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美善惊人的力量”的理解。答:13 示例:同意。①写出人性纯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以及朴实的生活状态。②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展示民间生活的情趣,以及器物背后的历史厚重感。③用善意与包容的笔触,描写那些不乏小农意识的村民,没有批评与责怪。对百姓真诚的爱意令人感动。【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一般遵从作者,就本题来说,应该是同意他人的评价。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美善惊人的力量”的内容。如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突出人性的纯真。父亲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村民对待父亲这一“陌生人”,很是热情,而且文中也展现了村民朴实的生活状态。如文中在展现民间生活的时候,注重生动的细节,如“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在描写物品的时候注重体现器物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如“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如文中提到一些小农意识的村民时并无批评和责怪,如一开始村妇不想把擀面杖卖给父亲,“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哪知那妇女听了我的话,又立刻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的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之后村妇的女儿来要回擀面杖“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这些文字之中并无责怪,体现出对百姓的真诚爱意。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抉 择林语堂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牯岭是长江沿岸的名胜。阿眉现在已经是十七岁的少女,在南京一所教会中学念书。阿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这个电台能以强大的电力越过太平洋把信息发到旧金山。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在七月十七号,终于达成了最重要的决定,蒋介石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他警告全国,必须准备重大牺牲,中途绝无妥协可能,否则其恶果更为不堪。荪亚说:“他这个人,别人做不了的事他都做成了。北伐战争这项空前艰巨的任务,他必须要担当起来,他已经完成了。现在他又遇到更艰难的任务,要领导中国对抗日本。”阿通说:“我愿给他做个渡船夫。”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哇。”13 但是木兰却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战争已经来到门前。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她和丈夫商量这件事。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我受教育有什么用?妈,我不了解您的意思。”“你不能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荪亚说:“儿子,你现在年轻,你不懂父母的心……”木兰喊道:“我宁愿自己死,不愿看见你死。我受不了。”他父亲又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可是你要知道,在我和你妈这方面忍受的牺牲比你的牺牲要大。年轻的爱国志士在战场上死得光荣快乐——他也有他的战友——可是他年迈的父母在家里活着,怎么受得了。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说:“国若亡了,家还有什么用?”父亲很有耐性地说:“这个我自然知道。我现在若像你那么年轻,我自己也是要去打仗。但是我们家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我们已经把你大姐献给国家了。你妈和我都上了年纪,再不能有儿子。”阿通两手很紧张的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我知道您两位老人家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伤心的。”第二天,荪亚和木兰带着儿子回杭州。阿通在家和父母过了几天,回到上海去办公。不久,他父母接到他一封信,说无线电台的高塔,都在日本第一次轰炸下毁灭了,其他一同遭受摧毁的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江湾市民活动中心的体育场。他们只能尽量抢救设备,以供将来在公共租界恢复电台的活动。中国大批援军进入吴淞地区,在上海附近长江三角洲上将要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战事已发展成为全面的,范围势将越来越广。京沪铁路沿线的城市时常遭敌机空袭,乘火车旅行已经不安全了。杭州已遭轰炸数次。很多上海杭州的居民四散逃难。杭州人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上海居民则往内地逃,逃离日渐扩展的战事地区。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一封信:13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儿阿通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而上之,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节选自《京华烟云》,湖南文艺出版社)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阿通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告诉父母自己要参军,参与到抗战之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B.木兰和荪亚之所以一开始不同意阿通从军打仗,是因为他们首先是站在父母角度来考虑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是人之常情。C.文章插入阿通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具体内容,将阿通忠勇爱国、牺牲自我、勇于斗争的精神展现出来,非常具有真实感。D.木兰看完阿通的来信,心中更多的是充满了光荣感、快乐感。对阿通的担心烟消云散,爱国热情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来。【解析】 A项过于绝对,告诉父母参军不是阿通随家到牯岭的唯一目的。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头叙述发生了战争,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为后面阿通从军打仗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B.“我命里是要受罪,是要伤心的”,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木兰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她更多地担心阿通的安危。C.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突破口,借人物来表现抗战的风云,紧紧围绕“牯岭”选材、组材,显示边地特色。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一个小家庭在大背景之下的抉择与成长,展现了国难当头时刻国人的爱国精神。【解析】 根据原文“牯岭是长江沿岸的名胜”,“显示边地特色”错误,选择牯岭更多体现抗战前线的紧张与战争的激烈。7.本文的情节构思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答:13 示例:小说以“抉择”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高度浓缩了抗战时期的生活,且脉络清晰。结尾以木兰支持阿通抗战作结,与开头形成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中间穿插了阿通的一封信,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交代了阿通参加抗战的决心,还揭示了保家卫国的主题。【解析】 小说情节构思特色一般从线索、记叙方式、行文特色和开头结尾等角度来考虑,答题时从这几方面组织答案即可。8.木兰是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所选取的片段中木兰的人物形象。答:示例:①木兰是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母亲形象。②她爱护自己的孩子。面对残酷的战争,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战场,希望孩子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③她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她忍痛同意儿子参战,并在接受这件事情后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激动与光荣。【解析】 “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表达木兰爱护孩子,舍不得孩子之情。“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木兰得知阿通参加抗战,内心有着荣誉感。在面对爱护孩子与国难家仇的艰难抉择时,木兰做出英明的决定,我们能看出木兰有着爱国情怀。13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第三单元: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五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四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三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二单元过知识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人教版高一语文单元复习第二单元过知识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中测试.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测试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 哦,香雪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5:38:05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90.50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