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公元前2070年,禹、奴隶制王朝夏、世袭代禅让、分封代内外服。2.分封对象、等级。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嫡长子继承制、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3.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制约作用、舆论影响朝政。4.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适应社会变化需要、政治变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政、军、法决策权、制、诰、玺等专用称谓。2.官僚结构、三公九卿、丞相府为行政中枢所在,御史大夫协理国政、图籍、文书、监察。国家大事公卿廷议,皇帝裁断。3.郡县制、郡守、丞、尉、监御史。下设县、道。中央直接任命君县长官。4.文书制度、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三公九卿、西汉中朝权力转移、东汉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中央行政上新阶段、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和尚书仆射。议政政事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三司。元朝中书省、1380年废丞相设立内阁顾问、清雍正军机处。养心殿西暖阁。第20页共20页 2.汉承秦制太守分曹理事、汉初亡国侯国、东汉晚期监察变行政,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宋路元行省、古代地方行政发展史上重大变化,行省分权《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省路府州县多级、省府县三级。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众多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雅典代表民主城邦,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2.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王位世袭掌军事、长老会议员终身制。3.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特征分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前1世纪末,屋大维实行独裁。中古西欧封建政治1.西罗马帝国灭亡、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法兰克——法国、意大利、德国。2.法国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会、确立国王有权征税原则。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进一步强化王权。3.13th,英国约翰签署《大宪章》,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特权,照顾骑士市民。议会君主制阶段。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17th君主立宪,18th内阁制度,多数派领袖出任内阁,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三次议会改革,1832.1867.18842.美国:1775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总统、国会、司法权3.法国:1792共和,1870第三共和国,1875年新宪法规定了法国的政治体制。4.局限性: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局限是妇女、黑人奴隶。最后走向稳定成熟。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1912.1.1南临成立,标志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五色旗阳历民国纪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多数党。内阁总理多数党,国务员副署制度。第一部宪法性质,反君主专制进步意义。第20页共20页 3.各党派建立,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党。4.国民党领袖,宋案,二次革命被镇压。大权独揽袁世凯,军阀混战无领袖。28军政到训政,训政纲领本质国民党一党专政。48年行宪政为独裁。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1930农村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1931年中苏一大在瑞金),宪法大纲政权属于工农兵。2.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各级参议会选举,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3.解放战争设置行政区,设立军政委员会和人民政府。4.《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1949年:根本基本政治制度、共同纲领。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3.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文革。破坏民主集中制度。4.1982年:宪法完善人大制度,差额选举,扩大常委会职权,赋予省委权力。提供法律基础,治国安邦总章程。5.政协制度:195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后写入宪法,制度化。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7.2013十八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8.2019年十九四,《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总结阐述突出强调。第4课:历代变法和改革1.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2.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他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大多没成功。第20页共20页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改革开放意义:极大改变四个面貌,重要法宝,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考核与监察)官员选拔与管理西周春秋世官制,战国举荐兴军功。秦重师吏汉察举,常科特科孝贤取。魏晋九品中正定,门阀士族难长久。秦用上计定赏罚,汉有刺史纠不法。隋唐科举选人才,明经进士常举来。宋承唐制道变路,台谏合一重监察。元代恢复科举制,监察肃政廉访司。乡试会试与殿试,府州县学国子监。考中举贡与进士,三六九考初再通。外官三年一朝觐,京官六年一京察。清代考课三大计,明清科道去监察。六科给事稽百司,清代并入都察院。第六课西方文官制度背景:赐官制、政党分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生产力、国家管理职能扩大。建立过程:19世纪的常务次官、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火线,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70年正式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美国文官法》三大特点:考试录用、中立、常任。(退休、晋升)意义:规范用人管理;实现政治和管理分离;有利于政府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高。消极:官僚习气、僵化、冗官、争权夺利、降低效率。第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晴选官制度改革第20页共20页 背景:列强入侵、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时期  ①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时期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科举制被废除。科举制废除的原因:(1)经济上:科举制以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上: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3)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民开始呼唤改革。意义:(1)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2)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3)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4)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5)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并投身到近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去。官制改革表现:①裁减冗官冗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置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②建立新式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第20页共20页 实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虽带有浓厚的旧制度的色彩,但它又是传统性与近代性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社会转型特点,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新式人才。官制变革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成效不大。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  内容  意义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根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A.发扬了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去除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B.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C.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2.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由铨叙局负责。民国时期最早的经考试任用的文官群体初步形成(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甄别:主要指对现任文官的文凭、经历、工作成绩、学识、工作经验等进行审核、考查,决定其能够留任。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使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因其政权性质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项制度并未完全发挥选贤任能的作用。4.颁布一系列法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第20页共20页 沿用: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发展: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和完善: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中共十八大,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历程: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它借鉴了国外公务员制度的成功经验,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改革的新经验上升为法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原则:党管干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时期: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 2.东周:诸侯争霸,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3.《左传》:夏禹,商汤,周九。最早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德治法治之争。孔孟,商韩。富国强兵法家强。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第20页共20页 1.汉袭秦律制九章,云梦秦简汉律令。魏晋律令儒家化,尊卑亲属去量刑。唐律疏议早完整,礼法结合系确立。大唐开元分五礼,封建礼仪集大成。宋以唐律为蓝本,明清律例重结合。儒学渗透至基层,乡约教化明清谕。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东罗马查士丁尼《罗马民法大全》最高成就和法律渊源。2.中古日耳曼法,教会法,复兴罗马法运动。3.12世纪普通法,13世纪《大宪章》:法律之上,王权有限原则。欧美国家普通法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遵循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可以创制先例。英美加澳印)4.13世纪以后,法国法律制定的背景:王权的加强,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成文法体系。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的世界性法律体系被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地位,德意日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家的主张。2.立法和司法独立3.强调保障个人权利4.坚持程序公正(律师制度,陪审团制度)和无罪推定。5.本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财产决定法律地位。宗教伦理与教化1.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2.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3.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交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4.宗教改革分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1553塞尔维特加尔文派火刑。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第20页共20页 1.50年代初创:婚姻法,土地改革法,54年: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2.改革开放后:82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3.90年代:十五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4.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根本法。2020年十三届三次会议《民法典》,基础性地位,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6.历史纵横:法律草案需要公开征求意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建设时期:全国劳动模范:孟泰,石传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华罗庚。2.改革开放后:五讲四美三热爱3.90年代:创建文明城市、村镇、行业。1994《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4.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价值观。5.杨善洲种树“改革先锋”,黄大年回国地球物理学。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宏观主题:•秦汉: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大交融、大发展•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渐趋于稳定微观时空观念: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第20页共20页 1.秦:设典客、典属国。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南海桂林象郡。2.两汉:设大鸿胪。初和亲,汉武帝北击匈奴,窦宪燕然山铭。置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东北)、“河西四郡”。屯戍政策开发边疆。3.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百越首领冼夫人谯国夫人,太宗天可汗,文成金城入藏,设置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南方安南、北方安北、单于。4.宋:与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并立与交流。5.元:一方面“行汉法”,一方面“四等人制”。八思巴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物。6.明:礼部和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九边重镇图,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土司,官员为各民族酋长世袭担任。西藏王、法王、贡赐和茶马贸易。7.清:满蒙联姻,准噶尔叛乱,土尔扈特回归,册封达赖与班禅,设西宁、驻藏办事大臣,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西南改土归流。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汉: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甘英、班超、波斯湾。海陆印度南部。东汉倭奴国王金印。隋唐:裴矩驻张掖,造纸术西传阿拉伯。常骏到达赤土国,遣唐使来华,井真成。宋:广州明州泉州。元:马可·波罗,陆路海陆。《行纪》明清:朝贡贸易,民间贸易,走私贸易。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尼布楚条约。英国马戛尔尼来华被拒通商。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英法百年战争:民族意识觉醒,贞德英雄。2.1534亨利八世《至尊法案》3.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专制顶峰。4.语言国旗国歌国徽马赛曲标志民族国家形成。国家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第20页共20页 1.1625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基。2.1618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体系,确立领土主权独立原则,谈判,集体制裁。3.外交四等级4.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5.国际法进中国《万国公法》奕䜣6.一战: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战争反人类罪。—凡华体系—国联-全体一致。7.1928《非战公约》-二战-联合国宪章-大国一致,安理会-集体安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过程:7588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遵循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及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2)原因: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3)作用: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1)特点:采取“两只拳头打人”“一大片”。(2)原因和作用: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50年代末起,中苏关系紧张,外交环境恶化。1954年和平共处,1955年万隆会议。支援拉民族独立,64建交。第20页共20页 (3)作用: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既重视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发达国家建交。71联合国,72中美正常中日建交。79中美建交。89中苏正常化。(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趋于守势;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用: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4.1978年以后(1)特点:实行“无敌国外交”“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原因: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我国认为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成为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国策。(3)作用: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5.2003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2016杭州峰会,经济合作论坛。《巴黎协定》、亚太经合组织,2017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带人厦门会晤。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宏观规律:货币:贝币→金属货币→纸币→数字货币。货币制度: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本位制。货币体系:英镑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税收古代中国赋税制度:赋役→赋。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关税:传统关税(国内、国境关税并立)→近代关税→新中国关税制度(独立自主)。第20页共20页 个人所得税:北洋政府提出→国民政府开始征收→新中国重建。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夏朝  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________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________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____________,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________”,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________”明朝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自明朝中期起,________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________地位,与铜钱兼用2.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1)晚清:政府开始铸造________。(2)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_,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②国民政府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________。后又发行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4)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统一发行________。(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3.中国现代人民币的发行(1)发行: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第20页共20页 (2)意义:长期以来,人民币地位始终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________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秦朝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首先,统一货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环节。其次,统一货币是发展封建经济的必要手段。最后,统一货币对此后钱币体制有深远影响。5.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也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应有的特征。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1)背景①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②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________。(2)特点:以________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金本位制崩溃(1)原因:1929年,美国爆发了____________。由于存款人大量挤兑,银行倒闭,黄金储备锐减,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②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________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__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形成: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_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第20页共20页 (3)主要内容: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________挂钩。(4)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同时也为美国推行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5)瓦解:①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②表现:固定汇率制被________制取代。(6)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________等的影响也在上升。第16课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税1.秦汉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________。(1)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2)口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________。(3)徭役:有更卒、正卒、________三种。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________。3.唐朝(1)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________。(2)两税法①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________。②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________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4.宋代(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第20页共20页 (2)募役法:王安石推行________,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5.元朝(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2)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________”,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6.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________实物。(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3)一条鞭法①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②内容:实行________、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③评价: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7.“摊丁入亩”(1)内容: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________,不再增加;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________。[知识拓展]“赋役征银”实行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纸钞滥发,民间选择白银作为流通货币;随着新航路开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西方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趋势: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________”就要被征税。2.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第20页共20页 (1)国内关税: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________,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2)国境关税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___________。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_______关税自主权。③近代中国关税制度a.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_______的主张。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________________》。c.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____________”的对外宣言,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④新中国的关税制度a.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_______________。b.改革开放后,我国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c.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3.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__________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2)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3)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4)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5)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________发挥了积极作用。,1980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第20页共20页 (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交往、对外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2)一些外籍人士到中国工作、提供劳务并取得各种收入的现象日益增多。(3)为了调节收入平衡,维护我国税收利益。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且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清朝清前期赋投实行固定丁银、摊丁人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2)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保甲制度。(3)两制合一:清朝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第20页共20页 (1)灾难救助①特点: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重在救灾;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②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③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尊老养老: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3)贫困救助: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4)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2)西欧封建社会①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②10-11世纪,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③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①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4)现代①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第20页共20页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④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①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②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3)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①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第20页共2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1-17 19:09:04 页数:20
价格:¥8.88 大小:46.33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