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按课梳理,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剩余4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按课梳理,必备!)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的起源(1)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中华文化的发展(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隋唐是中华文化的繁盛时期①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①宋代,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②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5)明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期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第49页共49页 、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6)近代中华文化的衰落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②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③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提倡民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第49页共49页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5)《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中华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5)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第49页共49页 【重点探究】一、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1、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中国萌芽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时的学派中,儒家学派是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2)汉唐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汉初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仁政”、民本的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3)明清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完善阶段明清之际是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众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2、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1)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2)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3、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2)政治上安民、救民。(3)经济上富民、利民。(4)道德、文化上教民。二、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49页共49页 中华文明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表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各有所尊,但都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意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益于它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1)过程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③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49页共49页 2、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1)明末,利玛窦等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1)过程①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传播渠道大大增加。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③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④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2)影响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4)14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第49页共49页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5)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5)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重点探究】一、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史实与特征时期史实影响(意义)特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1)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陆并举;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2)明朝之前对外开放,兼容并蓄,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明清时期闭关锁国,中国走向封闭、停滞造纸术的外传隋唐(1)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2)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3)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国同印度、日本的交流两宋(1)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2)指南针传入欧洲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第49页共49页 马可·波罗来华,著成《马可·波罗行纪》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清代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却导致中国闭塞、停滞和倒退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历史证明当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政策,重视对外交往时,将会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反之,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将会中断中外文化的交流,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1)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各地区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5)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国家间、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共识,从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第49页共49页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一、古代西亚文化1、地区: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2、文化成就(1)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3)建筑和艺术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②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二、古代埃及文化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2、文化成就(1)文字: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象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2)文学: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3)建筑和艺术: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4)科学和技术①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第49页共49页 ②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三、阿拉伯文化1、概况: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2、文化成就(1)文学①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②故事集《天方夜谭》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2)科学①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③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④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重点探究】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文明的特点形成的原因1、两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且地处欧亚非“十字路口”,经常遭到外族入侵,故人民的生活极端变化无常;而尼罗河则相对温和,且有沙漠作为屏障,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的安全,故埃及人对生活充满自信;2、两河流域所建立的国家除亚述帝国外,大都未能完成大统一,且商业相对发达,故总体而言是一种城市文明;北非的埃及帝国则建立了统一的专制帝国,且帝国的稳定性要远远高于两河流域;3、两河流域有宗教的存在,但法制发达,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法制文明;而埃及人相信宗教,十分重视道德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伦理文明。二、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认识文化的多元特点地域主要文化成就第49页共49页 古代西亚文化西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苏美尔人创立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2)西亚居民创作了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了洪水与方舟传说;(3)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4)亚述帝国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5)波斯帝国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6)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古代埃及文化北非尼罗河流域(1)创立象形文字;(2)创作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如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3)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包含数学知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众多神庙;(4)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太阳历阿拉伯文化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西班牙、北非和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1)散文故事集《一千零一夜》;(2)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3)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4)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5)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1、地区: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2、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3、古希腊文化(1)哲学第49页共49页 ①产生: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②特点: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③代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学①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②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期的戏剧,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3)雕塑和建筑艺术①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②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4)史学:古希腊也是欧洲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4、古罗马文化(1)古罗马法律①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②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古西欧文化1、教会地位的确立(1)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2)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点(1)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①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第49页共49页 ②《圣经》对西欧的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3)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3、影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1)形成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②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2)特点: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3)成就①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②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的穹顶而闻名。2、俄罗斯文化(1)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2)表现①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②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重点探究】一、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第49页共49页 1、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1)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2、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对西方的影响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它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人性化”;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同凡人一样的复杂的性格。希腊神话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体现在:(1)在文学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宣扬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尊严,反对以神为中心,上帝高于一切的思想。针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神权至上,人文主义作家竭力歌颂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2)在绘画方面,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表现自己的感受,对人类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宣扬人的价值和尊严。3、古希腊文学艺术对西方的影响(1)古希腊人把人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着重赞美人的伟大和人体的美丽;讲究和谐、庄重和典雅的风格,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对善的追求、对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都产生深刻的影响。(2)古希腊建筑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建筑风格,古希腊贯穿了整个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活动,不管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还是在洛可可时期或是集体主义时期,都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影响。(3)古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悲剧具有深远显著的影响,尤其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悲剧思想。从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卡斯特尔维特洛、古典主义的高乃依、布瓦洛、德莱顿到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和19世纪的黑格尔,他们的悲剧思想无一不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二、辩证地看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1)中古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2)第49页共49页 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是由不同区域构成的多中心的区域文明,它的形成具有断裂和整合的特征。中世纪的欧洲文明是由基督宗教这个各区域文明的同质、核心元素和各区域的异质元素组成。但其“黑暗”中也有光亮,其蒙昧中也有觉醒。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等。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它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区: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2、国家形成: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3、宗教(1)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2)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4、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5、艺术: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6、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7、影响(1)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2)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古代印度的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古代朝鲜文化(1)历史: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2)文化成就类别时间成就天文学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历史学12世纪朝鲜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第49页共49页 音乐、舞蹈15世纪源远流长,特色鲜明(3)中朝文化交流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②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③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④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2、日本文化(1)宗教信仰①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神道逐渐发展起来。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③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2)文化成就①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②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③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3)中日文化交流①日本古代文化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③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概况: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2、宗教(1)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神。(2)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49页共49页 (3)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3、玛雅文化(1)创造了独特的文字。(2)发明了“玛雅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3)他们知道“零”的概念,还创造出20进制。4、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文化(1)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2)阿兹特克人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还会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他们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5、衰落: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重点探究】一、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特征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1)宗教性: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2)多样性: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3)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二、辨证认识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第49页共49页 1、对待外来文化的开放性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地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中国文化改造、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2、日本文化的主体性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并没有生搬硬套、直接机械地吸收,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文化,就会学习借鉴并与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合。日本一边在大规模吸取外来的文化,一边在努力保持本民族的独立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公元5至6世纪左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地。日本便积极吸取中国隋唐的先进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以及儒学、佛教、文学艺术等。(2)选择性: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文化,并能适应本国文化的就吸收。(3)融合性:并不是将外来文化直接机械地吸收,而是改造自己的固有的东西同时将外来文化有机地融合日本化。比如日本通过改造中国的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他们以汉字的草书为基础创造了平假名,以楷书为基础创造了片假名。另外,对印度传来的佛教进行改变,使之融入到日本的神道思想里去,创立了神佛习合论,又发展成为现世佛教。(4)保守性: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传承,比如茶道、相扑等。三、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顽强生命力印第安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尽管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后受到了无情的摧残,但是并无间断之处。印第安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印第安人创造了美洲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欧洲殖民者到来后,无力将之完全同化,而是在经过与之短暂的冲突之后,对其采取了妥协和调和的态度,一方面,保留了作为文明载体的印第安村社和印第安人,另一方面,与印第安人发生了种族和文化上的混血,而绚丽多姿的美洲大自然本来就是土著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因此,印第安文明虽遭到严重的摧残,但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第49页共49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起源(1)地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2)特点:游牧民,驯养马匹,制造马拉战车。2、印欧人迁徙(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2)特点: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3、迁徙的影响: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赫梯人①建国:公元前17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②鼎盛: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延伸到巴勒斯坦。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2)波斯人①崛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②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3)希腊人①形成: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②成就: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③影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4)雅利安人①活动区域: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②影响: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第49页共49页 1、过程(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早期迁徙①在中国北方:匈奴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②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2)3-6世纪:新一轮大迁徙①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②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3)7-8世纪:阿拉伯人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影响(1)政治格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2)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重点探究】一、全面认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1)原因:公元前2000年到13-14世纪,游牧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步高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为了寻找生活资料,扩大生存之地,他们向农耕世界发起了多次冲击。(2)阶段:①第一次冲击浪潮: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开始,欧亚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来自北方的战车为武器的各个部族的入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希腊人进入希腊半岛等。②第二次冲击浪潮: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兴起后不久,就受到了游牧世界的第二次冲击。两大帝国基本上对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采取戒备和防御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③第三次冲击浪潮:13世纪,游牧民族发起第三次冲击浪潮,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其攻击力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阿拉伯帝国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3)影响:①扩大了两者之间的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到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②卷入冲突的游牧世界各民族,基本融入农耕世界,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示其对游牧世界的经济文化优势。虽然对世界带来严重的破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成为破坏后的农耕世界继续发展的因素。③游牧世界建立的帝国使世界的联系加强了。第49页共49页 二、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和影响民族迁徙过程影响日耳曼民族395年,罗马分为东西罗马。5世纪初,日耳曼人从北欧向南迁,并居住在西罗马边境,日耳曼民族开始“基督化”。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分裂为多个日耳曼国家,主要有东哥特与西哥特日耳曼民族迅速的基督教化以及封建化,日耳曼统治者不得不屈从于教会,教会势力开始渗入政治领域,其后国王与教皇之间的大战也让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还有国家混战,造成了476年-814年的黑暗时代。但是推翻了腐朽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给西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让欧洲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匈奴匈奴自被汉武帝打败后,一部分南迁成为南匈奴,一部分开始西迁西迁的匈奴是4—6世纪欧亚大陆民族迁移的原因。同样匈奴的迁移也导致了东胡、东夷在内的许多北方民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北方民族的大规模南迁也在中国大陆上出现迁移顺序由东向西:汉(1世纪前后打败匈奴)——匈奴(1—2世纪)——斯拉夫(2—3世纪)——日耳曼(4—5世纪)由北向南:汉(匈奴),西晋灭亡后建立的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凉(汉)、夏(匈奴)、北燕(汉)相继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建立。这就是历史上的“蝴蝶效应”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欧洲殖民扩张(1)入侵美洲①概况: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②后果: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黑奴贸易①目的:弥补劳动力的不足。②概况: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③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第49页共49页 2、美洲族群变化(1)人口结构变化①背景: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②结果: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③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国家地区差异①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②西印度群岛:黑人人口占多数。③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少数国家印第安人较多。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殖民活动(1)开始: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2)阶段①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②19世纪:随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③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2、人口结构改变(1)土著居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欧洲移民①概况: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②影响: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与美洲开发(1)背景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2)苦力贸易第49页共49页 ①含义: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②方式: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③来源: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3)作用: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2、华工与大洋洲开发(1)概况: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2)作用:华工辛勤劳动,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3、华工与唐人街(1)形成: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2)影响: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重点探究】一、五大视角审视新航路开辟(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封建神学世界观,开阔了人们的眼界。(4)“殖民掠夺之路”: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5)“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异同比较苦力贸易黑奴贸易不同点阶段萌芽:16世纪初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萌芽:16世纪初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19世纪初废除黑人奴隶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式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走私、掠夺第49页共49页 规模损失1000万劳动力损失了2.1亿人口影响苦力贸易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劳动力损失方面,黑奴贸易与苦力贸易差别较大,黑奴贸易给非洲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相同点(1)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是其重要的殖民活动之一。(2)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3)都在贩运途中受尽苦难。(4)都在目的地受奴役。(5)都用汗水与生命换来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两者都给无数的家庭造成不幸,使得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7)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一样,殖民者在其中都获取了高额利润。(8)历史悠久,持续时间接近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2)阶段①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③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2、移民市场结构变化(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2)20世纪80年代:“精英迁移”。①背景: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表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第49页共49页 难民含义: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难民阶段(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3、难民困境: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4、难民保护(1)措施:①1950年,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2)评价: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社会要实现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终极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会(1)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2)特点: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3)影响: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2、美国移民文化(1)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2)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3)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3、新加坡移民文化(1)背景①城市国家: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②人口构成:新加坡人口构成中,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2)特点: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第49页共49页 (3)表现①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②信仰和风俗: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重点探究】一、全面认识当代国际人口迁移(1)特点:①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基本结束。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逆转。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人口。③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④国际移民的多样化。(2)原因: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引起了主权国家观念的松动,客观上有利于人口的国际性迁移。②国际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全球化把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海外劳动力市场联系在一起,当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就会转向使用移民,由此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流向。③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范围的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成为人口迁移的动力和拉力。④移民网络通过亲情、友情和乡情等纽带而连接在一起。(3)影响:①对迁入国:积极:增加人力资源,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因而起到促进迁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国际人口迁移对迁入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多元兼容的移民文化。消极:移民特别是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世界部分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了某些地区不安定的因素。由于大量移民特别是非法移民的涌入,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因而加剧了社会矛盾。②对迁出国:积极:缓解了发展中国家高速增长的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使移民迁出国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就业和工作机会。消极:主要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经济的发展。(4)趋势:①传统移民国家增强对国际移民的选择性;②穷国向富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将会继续存在;③民族主义的抬头使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日益突出。二、移民社会文化形成与特色(1)移民文化形成背景①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再生。②移民的迁徙过程也是文化的流动过程。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伴随着文化的流动,并对迁入地的文化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第49页共49页 ③城市化所带来的移民潮背后也伴随着文化的流动,只是这种文化流动与再生的模式更为复杂、更为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城市文化本身就是异质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聚集与融合,具有复杂多元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的地域性强化了这种复杂多元的特点。(2)移民文化的特点①创新性:移民文化总是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对原生文化或者本土文化简单继承,而是建立在既有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②生成性:移民文化的生成性,是指移民文化总是处于一种自我更新的状态。由于新的文化要素的不断介入,使得移民文化本身成为源头活水,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③动态性:移民文化的动态性,是指移民文化总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移民流动所带来的文化流动与移民文化本身的不断融合发展。移民和文化流动之间有着因果联系,移民文化生生不息造就了文化之间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衍。可以说,动态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特性,是移民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点之一。④开放、兼容性:移民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开放与兼容。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和再塑,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兼容性。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1、概况(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2)由来: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3)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3)经过: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4)影响: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发展(1)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2)衰落:①原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②结果: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第49页共49页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含义: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2、西南丝绸之路(1)含义: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过程:①开始: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繁荣:宋元时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出洋航海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非和东非地区建立广泛的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③顶峰: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外传①丝绸及养蚕缫丝技术:随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瓷器: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中国瓷器,烧造施釉陶器的器型、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西方传入①西汉获得中亚良种汗血马,引进优良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第49页共49页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2、精神文化方面(1)宗教①佛教传入: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②其他宗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2)其他文化: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3)中医药知识也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重点探究】一、丝绸之路兴衰周期及认识周期兴起繁荣衰落(断绝)第一周期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之路公元前108年,至此,“丝绸之路”开启了繁荣时期在公元16年,西域诸国断绝了与新莽政权的联系,丝绸之路被迫中断第二周期始于公元97年,班超将丝绸之路重新打通公元217年,“丁酉大疫”夺去了大批人的生命,中国丝绸之路衰退第三周期公元455年,波斯与北魏重启了丝绸之路公元589年,隋朝进行了第三次丝绸之路的恢复公元618年三月,江都之变,标志着第三轮丝绸之路的历史周期终结第四周期始于公元639年,唐征服了漠南漠北,重新兴盛了丝绸之路唐高宗又灭掉西突厥,并设立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是丝绸之路最繁盛时期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则终结了盛唐发展,丝绸之路走向衰败第五周期宋代海上丝路崛起“元丰市舶条”标志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公元1259年第二、三次蒙宋战争,海上丝绸之路中断第六周期始于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第49页共49页 元朝广泛设立驿路,恢复欧亚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异常繁荣公元1618年后金攻取抚顺标志明清易代开始,丝绸之路开始衰退第七周期始于公元1728年《恰克图条约》,丝绸之路重新复苏中国处于康乾盛世,丝绸之路繁荣1851年,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认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交流重要通道;与中国经济发展状态基本一致;与中原政权政策、实力强弱紧密相关;经济目的占主流,互通有无;自由、平等、和平交流;受沿路政权更迭影响;陆路与海路、草原丝绸之路相互补充,海路逐渐超过陆路;经济交流伴随文化、宗教、民族等往来二、用文化交流视角看丝绸之路作用立足东方中国和中华文明,从世界历史和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1)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产生了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和受佛教影响的新儒学——宋明理学。(2)沟通了阿拉伯文明,传入了伊斯兰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回族。(3)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尤其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成为“四大发明”之外传播世界并被广为接受的三大标志性中国文化。(4)在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且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屹立千年,独具东方魅力。(5)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吸纳周边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奠定了现代中国作为世界多民族东方大国的疆域版图和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化大国地位。(6)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实现了古代社会农耕、游牧等主要经济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开启了全球化和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漫长征程。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2)表现①贸易扩大: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美欧之间产品相互交流。第49页共49页 ②股份公司: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3)影响: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正式形成(1)原因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③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2)表现:世界贸易额增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4、冷战结束前:世界贸易曲折发展(1)阻碍因素①世界大战: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②美苏冷战:二战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2)推动因素: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5、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加速发展(1)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冷战的结束。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表现:①贸易出口总值增长。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关系: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1)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2)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2、表现(1)茶与茶文化①历史: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②特色: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③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的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第49页共49页 ④表现: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2)服饰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②18世纪,中国服饰面料、款式、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③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④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⑤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3)钟表①传入过程:诞生于欧洲。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②传播状况:清代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3、加强(1)背景: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表现:体现不同文化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重点探究】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二、认识经济全球化概念生产要素(原料、资本、劳动力等)依据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也称经济一体化原因①国际环境: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第49页共49页 ②物质条件: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协作程度越来越高③主要力量: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表现①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②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和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③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实质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三、国际贸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特点(1)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乐、舞蹈等。(3)文化交流的渐进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国家性的文化交流的状况与各国的政策、文化态度关系密切,从古代中国唐朝的西域乐舞到近现代西方女装设计采用东方样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说融合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结果。(5)文化交流的创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发生了本土化的倾向,如汉朝佛教传入中国禅宗形成,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国的下午茶,中国人制作的钟表等。(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一般来说,外部商品和文化的传入之初是在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大众化、平民化,体现文化交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动配合。如中国古代丝绸传入罗马贵比黄金;清代高官把进口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动,比如中国服饰的变化等。第49页共49页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远征(1)内容: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地区。(2)影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①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②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③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④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3)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2、“希腊化时代”(1)概念:指从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的时期。(2)内容①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欧洲文化起源)为主导,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亚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国)。②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3)影响①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④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4)文学、科学成就①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②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第49页共49页 ③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④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1)第一次西征:因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后,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3)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4)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形成: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蒙古三次西征的影响(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③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2)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②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③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重点探究】一、正确看待希腊化文化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被征服地区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1)第49页共49页 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2)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欧亚非大陆的各主要古老文化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接触,希腊化文化沟通了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的源流。(3)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涉及众多领域。政治、宗教、艺术、科技以及哲学,等等,都透露出希腊化时代的明显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从此以后,希腊语成了希腊化世界的通用语言,不少当地人用希腊语写了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大大丰富了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宝库。(4)希腊化文化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人类进入了欧亚非大陆间文化大交流的新时代。二、全面辩证的看待蒙古西征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矛盾分析法就是辩证分析法,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问题。(1)进步性: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互相了解;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2)破坏性:使得被征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死亡。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美国文化(1)背景①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②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2)特征及表现①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②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③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第49页共49页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3)形成过程①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②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③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4)评价①进步性: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②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2、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②在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2)民族与文化特征①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④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3)评价①进步性: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②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二、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1)第49页共49页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2)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2、表现(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2)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3)德国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方式和影响(1)方式: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影响: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2、在亚洲的表现(1)中国: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2)日本: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3)印度①英国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4)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第49页共49页 ,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重点探究】一、正确看待拿破仑战争在世界史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位置从空间上看,拿破仑战争影响的区域范围十分广大,包括西欧大部分国家,东欧一部分国家,包括非洲的埃及等等一系列国家,对这些国家以及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拿破仑战争发生在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民主制度以及自由平等等文化思想,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二、从文化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除了鸦片战争发生的经济根源等多方面原因之外,我们从文化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西方以粗暴的方式输入西方文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使得朝廷缺乏在外交和贸易上与他国建立平等往来的精神。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4)印度、北非地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2、表现(1)亚洲:尤为深刻。①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2)非洲和拉美地区表现: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第49页共49页 3、影响: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背景(1)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表现(1)朝鲜获得了独立。(2)中国收复了台湾。(3)英帝国的解体。(4)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概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印度的文化复兴:多样化(1)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3)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4)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3、新加坡、韩国的文化复兴: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4、埃及的文化复兴(1)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2)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3)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4)第49页共49页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重点探究】一、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的新建(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不仅使西方世界笼罩在一片“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同时也使本来对学习西方文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2)一战后西方思想界活跃的社会主义思潮和“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3)西方人本主义和文化相对论的传入和影响也非常大。(4)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发展。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第49页共49页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1)官学①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2)私学①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②唐朝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3)官学及私学作用: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大学教育(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2)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3)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4)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6)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3、新中国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第49页共49页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③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后的教育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④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4、学校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印刷书的诞生1、产生及发展(1)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3)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4)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5)北宋毕昇发明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6)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印刷书”,并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2、意义: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职责: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第49页共49页 2、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3、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4、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5、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源于史官,以及所建立的“府”“阁”“堂”“室”等地。中国私家藏书图书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6、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西方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1)出现: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2)近代第一: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为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发展: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2、近现代中国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1)出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2)自建: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3)新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4)第49页共49页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5)新中国的博物馆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②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③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3、作用(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重点探究】一、中国古代的官学和私学官学私学先秦学在官府春秋产生汉太学,地方设立官学西晋国子监唐学塾、村学和蒙学成为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书院制度推动私学发展二、文博事业与家国情怀(1)发展文博事业,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既收集着丰富的原始文献和书籍,更蕴藏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而被誉为“大学的心脏”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49页共49页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门类众多,国有博物馆往往难以全面覆盖,民办博物馆具有文物藏品多样、参与主体多元、管理体制灵活、贴近民众生活等特点,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传承效果显著。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古代文物保护及研究(1)古代对文物的收藏,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2)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盛行。(3)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还发展出金石学,专门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2、现代文物保护立法(1)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3)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3、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1)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2)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4)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5)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二、《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1、通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2、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3、内容第49页共49页 (1)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4)1998年,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5)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4、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1)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2004年,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3)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5)意义:通过上述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古代文明的遗迹(1)雅典卫城、古罗马城。(2)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2、近代的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迹(1)代表: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2)数量和意义:截至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重点探究】一、保护文化遗产第49页共49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特多样。秦始皇陵、长城、明清皇宫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为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直观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丽江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实物资料。从祖国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不仅能探寻历史的踪迹,认识历史的原貌,还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1)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其所在的主权国家,也属于其他国家,既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的问题。(2)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依附于遗产本身而存在的,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任何重建、仿造或者复制的东西,都不具备原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因此,在利用与保护之间,保护应该永远摆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保证其价值不致丧失,我们也才能继续加以开发利用,并使之传承给后代。三、中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1)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①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为一体的建筑奇观,是真正的“大地艺术”。②长城的御边功能为中原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③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长城防御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刚毅和勤奋智慧。⑤建筑长城体现出来的开拓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并最终熔铸成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象征。(2)从家国情怀看布达拉宫①布达拉宫内辉煌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的珍贵文物,不仅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具有重大的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②由此加深对我国统一多民族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家国情怀的素养。(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①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有深远的影响,是“国宝”级的“活化石”。第49页共49页 ②昆曲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之大成,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剧本、唱词、音乐、角色、服装等独具特色。③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因而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第49页共4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2-16 14:22:11 页数:49
价格:¥18.88 大小:171.4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