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2.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三国与西晋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诗中描述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  )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约130年间,江淮间人口实际减少70万人左右。民户和人口的减少幅度都在80%左右。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题组二 东晋与南朝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5.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他感叹王谢两家当时为晋王朝建功立业,风光无限。材料说明(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7.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等吃食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题组三 十六国与北朝8.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9.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是(  )A.拓跋宏B.司马睿C.司马昭D.曹操10.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该民歌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商鞅变法B.秦始皇统一六国C.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11.《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1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迁杂居的过程B.汉族化的过程C.社会封建化的过程,D.经济农耕化的过程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历史解释                  1.()《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2.()《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③少数民族内迁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题组二 史料实证,3.()《廿二史札记》中记载,“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4.()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吃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题组三 唯物史观5.()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A.匈奴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6.()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7.()孝文帝即位后的最初九年间,仅关东地区就发生了九次农民起义……当时汉族世家和鲜卑贵族之间充满敌意,双方关系逐渐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当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B.民族问题困扰北魏发展C.改革才能解决各种矛盾D.双方矛盾关系将不可调和题组四 综合分析8.()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1.A2.B3.A4.C5.C6.B7.D8.B9.A10.D11.D12.C1.A 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东汉末年荒凉、凄惨的社会景象,故A项正确。2.B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故B项正确。3.A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群雄并起,结束了两汉的大一统局面。在此期间,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故A项正确。,4.C 据材料“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淝水之战,对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C项正确。5.C 东晋政权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了王谢两家在东晋政权中的支柱作用,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6.B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使江南农业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7.D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丰富了汉人的饮食文化,故D项正确。8.B 前秦内部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迅速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故排除C项。9.A 根据“汉化政策”“新都洛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A项正确。10.D 由材料中“北朝”以及民歌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与之相符合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故D项正确。11.D 据材料“洛阳……礼义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D项正确。12.C 此题的关键语句是“社会发展的角度”。A项强调地域角度;B项强调民族变化的角度;C项强调社会发展的角度,封建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等方面,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能力提升练1.C2.A3.A4.B5.C6.B7.C1.C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货币更换频繁,因此物物交换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手段,故C项正确。2.A 据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的饥荒和瘟疫,以及社会动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了中原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动乱,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故A项正确。3.A 据材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并结合所学可知,正因为士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士族遭到南朝统治者的排斥,故A项正确。4.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走向交融。材料中这组砖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汉人吃胡食的场景,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当时的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5.C 据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可知,当时匈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说明西晋末年匈奴与汉族关系不是很好,故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东晋政权也是由司马氏家族建立的,故排除B项;据材料“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可知,匈奴人刘渊尊蜀汉政权,只是他反对晋朝的手段,故排除D项。6.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是统一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士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等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B项正确;出现,母后、外戚等专权现象的根源在于皇权的加强,权力过于集中,与皇帝是否励精图治无关,故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家大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但不利于国家统一,导致政局动荡,所以材料现象与士族的品行高洁无关,故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出身,是士家大族把持政权的手段,材料未体现其先进性,故排除D项。7.C 据材料“就发生了九次农民起义……当时汉族世家和鲜卑贵族之间充满敌意”可知,当时北魏内部存在各种矛盾,急需调整政策,故C项正确;阶级矛盾和民族问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两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调和了二者矛盾,故排除D项。8.答案 (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小问,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回答第二小问“是否同意”,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回答第三小问,同意的理由围绕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不同意的理由可以围绕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进行回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6 17:31:42 页数:10
价格:¥0 大小:151.87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