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2.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选官制度                  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极多。在东晋,只要是高门,甚至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2.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3.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B.以德治国C.公平竞争D.学而优则仕题组二 三省六部制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6.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7.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B.审核诏令内容C.负责诏令的执行D.负责监察百官8.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得到唐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  )A.三省体制开始形成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机构变革提高效率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9.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后改为“中书门下”,之后逐渐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A.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C.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D.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题组三 赋税制度10.对唐代租庸调制中“庸”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由女子代役②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③这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④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1.《旧唐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B.均田制被破坏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封建经济发展12.唐代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尚书台”原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汉武帝时常让其草拟诏令,转达奏章;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题组二 时空观念3.()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交融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士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颁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题组三 历史解释,5.()下面是某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评论:“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  )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6.()《资治通鉴》中记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7.()《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导致材料中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发,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D.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题组四 综合分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过关练1.C2.B3.D4.C5.A6.A7.B8.C9.C10.C11.C12.B1.C 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弱智和低能儿也可以出仕”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B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故B项正确。3.D 钱穆的观点未涉及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思想文化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4.C 科举制度以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5.A 隋唐时期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故A项正确。6.A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发展过程中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7.B 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故B项正确。8.C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决策权审议权分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机构变革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机构变革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优化,中枢体制并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9.C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唐代中书门下的基本情况,不涉及与宋代中书门下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之后逐渐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与三省六部制设计初衷有所违背,相互牵制作用遭到削弱,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故D项错误。10.C 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故①错误,②正确;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故③正确;④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11.C 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从而使得租庸调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增加收入唐朝采取了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故C项正确。12.B 唐代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中,主要按土地和资产的多少征税,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故B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B2.C3.D4.B5.C6.C7.D,1.B 材料反映了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变化,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2.C 根据材料“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项正确。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阀士族的地位不断没落,因此出现了材料中“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故D项正确。4.B 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促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因此出现两税法,所以这表明赋税制度的基础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5.C 根据材料“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即科举制,故A项错误;“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与科举制不相符,故B项错误;科举制将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上升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与科举制不相符,故D项错误。6.C 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与三省六部制不相符,故排除;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与材料中“省审之……驳正之……由是鲜有败事”相符,故C项正确;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故D项错误。7.D 据材料“幼未成丁……薄赋”“年齿已壮……厚赋”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当时的税制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才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故D项正确。8.答案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的地位。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家大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分工明确、运转程序性,突出皇权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2)一方面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指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6 17:32:30 页数:12
价格:¥0 大小:76.7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