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5.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戊戌维新运动                  1.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目的是(  )A.救亡图存B.百日维新C.创立民国D.废止科举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对洋务新政遗产的继承,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D.开办近代教育3.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是继承了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4.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人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遗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  )A.洋务运动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治权力5.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A.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题组二 义和团运动6.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7.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人民大众与专制政府的矛盾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8.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的打击,C.帝国主义各国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激化9.在清朝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的人们(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题组三 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0.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主题:?(1840—1901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A.旧民主主义革命悲歌B.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C.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D.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11.有学者曾说:“当二十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2.“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该言论最有可能发表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签约》签订后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某位史学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主要强调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2.()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意在(  )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惩罚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题组二 史料实证3.()“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震撼性B.洋务运动实践的普遍性C.戊戌维新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义和团运动的牺牲精神4.()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5.()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它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迫使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使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深入内地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题组三 历史解释,6.()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D.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题组四 综合分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姜桂石、姚大学、王秦著《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经验与现实趋向的探索》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由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这次改革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过关练1.A2.B3.D4.C5.A6.C7.A8.B9.B10.B11.B12.D,1.A 结合所学可知,本题中“变法”即维新变法。维新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故本题答案为A。2.B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3.D 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将孔子虚构成“改制”形象,且说自己的变法主张是继承了孔子事业,故选D项。4.C 材料中御史杨崇伊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破坏,故C项正确。5.A 结合所学可知,救亡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故选A。6.C 依据材料“匪徒藉口仇教”“各国……合而谋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刘坤一奏疏中的“匪徒”指义和团,C项正确。7.A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故选A项。8.B 材料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B项正确。A项表述属于结果并非原因,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力量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D项表述并非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9.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清复明”这一口号体现了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思想内涵,但明显具有历史局限性;“扶清灭洋”口号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提出的务实革命主张,具有历史进步性;这两个口号说明当时人们的认识不断进步,但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10.B 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以及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体现的是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故B正确。11.B 题干中时间点是“二十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马关条约》签订是在1895年,故①错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③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1900年,故④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12.D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等信息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是《辛丑签约》签订的影响,故选D项。能力提升练1.C2.A3.D4.B5.D6.B7.C1.C 结合所学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维新运动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项。2.A 材料体现了列强希望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抵制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表明列强修复自身形象,故D项错误。3.D 根据材料“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D项正确。,4.B 材料中“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说明这个方案排斥西方文明,再结合“第三个”可知,该方案符合反对西方文明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故B项正确。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战争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而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A、B、C三项错误。6.B 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项。7.C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事件是“东南互保”,“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说明地方对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纳,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A错误。材料中地方只是不服从中央命令,但没有脱离清政府而独立,B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清政府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D错误。8.答案 (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使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特征: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3)启示:改革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体现了兼顾中西,托古改制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特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启示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角度来回答。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7 15:18:12 页数:11
价格:¥0 大小:48.04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