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6.19 辛亥革命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设外务部、陆军部,新设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应该是 (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这主要是因为黄花岗起义(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4.1911年5月,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终于破产,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为武昌起义造势题组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5.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最可怜的是庄稼汉,一两粮就要出这项钱。要办铁路为的是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保路运动C.义和团运动D.维新变法6.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以和平的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7.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题组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C.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唯物史观 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武昌起义C.发动黄花岗起义D.开展保路运动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摒弃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3.()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其母与数同学乘渡船前往武昌,其母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题组二 史料实证4.()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来做,而是“欲杀则杀,欲捕则捕,欲搜查则搜查。不必有证,不必有供,不必按律……人权大概尽为所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最终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5.()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订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B.实现和平建国C.顺利通过《临时约法》D.缓解财政困难题组三 历史解释6.()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对“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却提及不多。这表明他们(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B.重点反对列强侵略,C.缺乏动员民众意识D.弱化民主宪政任务7.()“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题组四 综合分析8.()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果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的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第19课 辛亥革命基础过关练1.C2.A3.D4.D5.B6.A7.C8.B9.A10.D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建立近代工厂,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百日维新并未设立商部等部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涉及外务部、陆军部、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符合题意,故选C项。2.A 结合所学可知,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A项。3.D 题干材料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黄花岗起义没有扩大武装起义的规模,也没有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故A、B两项错误;C项并不是“震动全球”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项。4.D 1911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成立后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不是1911年后才转向武装起义的,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后,立宪派一直存在,预备立宪破产后,部分立宪派转向了革命派,但并未淡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为武昌起义造势,故D项正确。5.B 根据材料信息“要办铁路为的是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故B项正确。6.A 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该诏书以和平的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清帝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表明的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7.C A、B、D三项没有涉及权力分配、制约与平衡,故均排除;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平衡,故选C项。,8.B 台湾史学界多数人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主要是以政治体制为依据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项。A项明显错误,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10.D 辛亥革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与材料中“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使英国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A2.D3.D4.A5.A6.A7.A1.A 由材料“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为避免此种现象,革命党人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2.D 根据材料“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各派共同推动的结果,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3.D 在武昌起义后武昌已经被革命派占领,但是守城的兵士却说:“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这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可见当时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4.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了清末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5.A 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6.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只强调”说明他们突出民族革命目标,故A项正确。“驱除鞑虏”指推翻清朝统治,这说明三民主义的矛头并不指向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缺乏动员民众意识”与“弱化民主宪政任务”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C、D两项。7.A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了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制约等思想,表明其具有“革命性、民主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的实践,故D项错误。8.答案 (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的严酷镇压等。(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有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党人,转向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但是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滞后,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转型也有很大影响。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可知黄花岗起义得到了全国的同情;依据材料一“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知辛亥革命受到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依据材料一“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政府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可知清政府的政策影响。第(2)问在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题目中明确了观点是“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既要找出史实论证这个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出它的局限。题目中的观点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甚至称其为“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一方面它突出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论述;但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论述过程中,把握好两个方面,最后加以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