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 A.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B.维新派创办的学堂C.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清政府废科举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故B项符合题意。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3.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内容表明,当时中国(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8,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学堂分为三级,体现了新教育体制的特点;材料“授予举人功名”“授予生员功名”体现了旧教育体制的特点,故D项正确。4.《上海报业小史》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琢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答案C解析由“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改试策论是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5.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科举的历史积弊,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仿效中国科举取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是应被停废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6.(2020·山东潍坊检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8,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学堂选官制度……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可知虽建立近代学制,但采用传统科举制下的官职名称与等级,表明清末新政下选官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选D项。7.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本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可知,《奏定学堂章程》用“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8.(2021·河南名校检测)清末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在校学生由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09年的1639641人。新式知识分子在质疑传统旧思想的同时,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这反映出( )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社会力量分化剧烈C.近代教育开始兴起D.清廷重视新式教育答案B8,解析通过题干可知,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他们一方面“质疑传统旧思想”,另一方面还“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其中相当部分成为了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即成为社会新的活跃力量,这反映出在20世纪初,社会力量出现了分化现象,故选B项。9.从下表可以看出,20世纪初期上海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年代小学堂中等以上学堂女学堂教会学校1900年以前37171900—1905年3413331906—1911年12016143(注:创办年代不详者除外)A.中国废除科举制度B.上海口岸风气首开C.清廷大力倡办学堂D.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表格,可知在1905年后新式教育的小学堂、女学堂都增长很快,这是因为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故A项正确。10.(2020·河北张家口期末)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8,答案A解析1898年到1905年,读书人对于废除科举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新式教育的推广获得了成效,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故选A项。11.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五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答案B解析材料中“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御史弹劾……考试”论述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其中后两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故B项正确;A项中只实现了前三权,故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西制度的优越性,故C项错误;D项是在1924年,时间不符。12.1928年,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项。8,13.(2020·河南五市联考)20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认为“中国之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后来的版本只介绍孔子的生平。而上海文明书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孔子思想评析,指出“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这反映出清末( )A.学校教育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B.社会转型带来了认知的多元化C.废除科举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D.革命思想主导着教科书的编纂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对孔子的认知说法不同,反映了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认知的多元化,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出版社而不是学校教育,排除A项;否定孔子的历史地位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孙中山等革命派的革命思想,排除D项。14.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5.(2020·全国高考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取代四书五经等,不仅在考试形式、考场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8,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摘编自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阐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政府需要专业行政人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于是,南京国民政府借鉴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的思想,将西方文官制度与传统科举制度相结合,建立了公务员考选制度。这种公务员考选制度有利于为政府选拔高素质人才,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战争连年,公务员制度很难有效实施。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和文章出处,可拟定具体论题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成因、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即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8,示例二赞成第二种观点。科举制积极作用(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门士大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解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此题中共出现两个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另外一种是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步说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还是赞成第二种观点:若赞成前一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来回答,若赞成第二种观点则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作答。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