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同步练习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00多件。经过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发现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答案B解析材料只能反映商朝与西域的经济联系,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A项错误;殷墟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所以答案选B项,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据此可知( )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答案C解析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战争,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7,3.(2021·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答案D解析《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多元一体(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心理认同,故选D项。4.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对商人的管理,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题干显示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国体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5.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A.恢复宗法制度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C.弘扬中原文化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答案B7,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匈奴人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B项正确。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A项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措施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是争取汉族士族阶层与民众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D项错误。6.(2020·山东威海文登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 )A.唐蕃和亲B.迁都洛阳C.册封大祚荣D.成立西域都护府答案A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缓和唐蕃关系,与吐蕃和亲,故选A项;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的举措,与唐太宗无关,排除B项;册封大祚荣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而非唐太宗李世民,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是在汉代设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0·山东临沂罗庄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意思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天子”是中原对统治者的称呼,“可汗”是草原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天可汗”表明唐太宗同时受到来自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拥戴,说明他的民族政策得人心,故选B项;轻赋省刑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A项;广开言路是内政方面,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C项;任用贤良与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D项。8.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7,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定西北地区,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项错误。9.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次就买丝25千克、金0.5千克,也有人一次买香料286千克。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A.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B.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C.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要地D.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时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商业交汇中心,丝、金、香料等是主要的商品,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的吐鲁番是东西方商业交流要地,故C项正确。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答案B解析“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对外管理贸易机构增多,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A项错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项错误。7,11.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从材料可知(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故选B项。1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下列有关宣政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B.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班禅”C.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D.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答案A解析宣政院的职官僧俗并用,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故选A项;宣政院由“帝师”八思巴统领,排除B项;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宣政院负责掌管吐蕃(今西藏)地区的事务,不包括新疆,排除D项。13.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C.元朝完成统一,疆域辽阔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西域人士流连中原的很多,中原人士涉足边疆的也很多,说明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A项;西域人士“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7,无法体现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故排除B项;“元朝完成统一,疆域辽阔”与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元朝完成统一,西域已经不存在独立于元政府之外的民族政权,故排除D项。14.(2021·江苏高邮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并结合所学,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故选B项。15.(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一第一学期)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D.使皇权空前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政策稳定了当地秩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与管辖,故选B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改土归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改土归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皇权空前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1·广东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广东某中学将学生分为珠三角组和粤东组两个研究小组进行探究。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史料结论史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汉书·地理志》史料2:柘林、南澳、漳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于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摘编自饶宗颐《潮州志》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史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等。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史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摘编自张晓斌、郑君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1)哪两个结论是从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参考答案(1)结论1、2。第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2)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兴衰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托。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