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3

2/43

3/43

4/43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1.运用史料分析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基本史实及发展趋势,知道官吏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2.通过阅读材料全面把握科举制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史实,辩证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3.通过学习隋唐至宋元时期监察制度和官吏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培养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课前篇自主预习,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制度内容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统一后,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先考察而后推举的选官制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易混易错世官制与察举制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这一制度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察举制下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启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30页“史料阅读”,思考:概括说明段灼认为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历史解释)提示一是对选拔对象确定等级的权力掌握在中正官手中,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甚至是掩人耳目;二是被选拔上来的“上品”之人,都是王侯或者是当权之人的子弟。2.官员的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2)刺史制度: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背景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②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措施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概念阐释科举制(历史解释)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是一种较察举制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也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2.官员的考核(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1)元朝的官员选拔制度①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②恢复科举制。背景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恢复时间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评价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考试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人员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易混易错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图示巧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32页“历史纵横”,思考:明朝科举考试为什么实行南北卷制度?南方录取人数为什么比北方多?(历史解释)提示(1)实行南北卷制度的原因:保证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保持人才来源的南北地域平衡。(2)南方录取人数比北方多的原因:南方经济比北方发达。,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影响[情境体验]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情境解读材料一概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基本原则。材料二概述了北宋科举制的发展和作用。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科举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提示(1)原则:以德取人。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大批知识分子入仕,文官队伍壮大。,[素养史论]1.家国情怀——科举制的影响(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转。(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3)有利于国家选拔出真正适合统治需要的人才。(4)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唯物史观——认识汉代察举制的进步意义(1)察举科目多,选拔的范围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2)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3)察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4)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当途径。,[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科举制的影响《唐摭言》中说:“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唐代()A.科举制成为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B.官吏的选拔标准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C.彻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局的局面D.设立科举制是为了选拔贫寒家庭子弟,明立意本题以《唐摭言》的记述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抓关键材料反映了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跻身官僚行列;世家大族子弟如果科举失利,其家族富贵也就终止。这反映的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无论寒门还是世家大族都依托科举考试求得功名,科举制成为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排干扰材料阐述的是科举制对贫困之家和富贵之家的影响,未涉及官吏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垄断政局这一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阐述科举制设立的目的,且科举制的设立并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贫寒家庭子弟,排除D项获答案A,2.时空观念——选官制度的发展(2020·四省八校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时期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明立意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与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对比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抓关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时期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流动,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场,故选C项排干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出现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有利于世家大族,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说明不是注重品德修养,排除D项获答案C,主题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情境体验]材料一秦朝建立了皇帝直接掌控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监察中央百官……另设监御史常驻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摘编自单卫华等《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代设置监司,监督并收回州郡长官权力。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司,长官为转运使,掌财赋;提点刑狱使司,长官为提点刑狱,掌刑政;提举常平使司,长官为提举常平,掌常平、义仓、坊场、河渡、水利等,它们统称监司。另外,设安抚使司,长官为安抚使,掌军政。四个机构既互相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重用士大夫,以文臣抑制武将。鼓励台谏官上书言事,以加强对百官的监督。——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革新》,情境解读由材料一中秦朝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以得出秦朝的监察措施。由材料二中北宋前期地方制度的变革,可以得出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措施。(2)根据材料二总结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提示(1)措施:建立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2)特点:设置监司监督州郡;监司机构众多,互相平行、互相监督;注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注重发挥台谏作用。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军事力量的削弱和地方的疲敝。,[素养史论]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皇帝,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3)以轻制重。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严格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素养达标]时空观念——监察制度的发展(2021·广东汕头检测)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B.强化了中央集权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明立意本题以唐代对西南夷的监察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抓关键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排干扰唐太宗时期,三省制逐步完善,并未废弛,排除A项;根据材料“皇帝派遣”可知,宦官实施监察是借助皇帝的名义替皇帝办事,并非掌握了监察权,排除C项;D项“保证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国家政治清明与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D项获答案B,随堂演练1.(2021·山东胶州期中)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答案C解析从秦商鞅变法开始,官员的任命不断突破血缘的限制,表明官僚政治渐趋成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贵族爵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不能体现出已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选官权集中于中央还是地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官员任用不再受到贵族爵制的限制,而不是不看出身,排除D项。,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科举制“以文取士”,可以自由报考,这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3.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孤始举孝廉……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A.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B.最初的选拔标准是德行和才能C.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D.保障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答案B解析从材料“孤始举孝廉”“平心选举”,可知反映的是汉朝时期的察举制,由地方官推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为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没有涉及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排除A项;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德行和才能,后期才出现了地方官把握选官大权、任人唯亲的现象,故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孤始举孝廉”,可知察举制除了按才能选拔人才,也注重道德品行,排除D项。,4.《新唐书》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评定的等级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故B项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D项错误。,5.明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答案B解析由材料不能反映打压南方富商大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士人文学有优势,北方士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魏、晋时代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隋朝的选官制度及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至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制度:察举制。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2)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3)制度:科举制。特点: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趋势:更加客观公正;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5:16 页数:43
价格:¥0 大小:1.91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