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的历程,通过材料阅读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事实,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家国情怀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课前篇自主预习,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时间20世纪50年代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表现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图示巧记“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历史解释),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中国法治建设的形成时期(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中国法治建设的完善时期(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3)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4)中共十八大以来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图说历史1下图是我国的治国方针。这一治国方针是怎样逐步确立的?(历史解释)提示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加强。,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背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影响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知识延伸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历史解释)(1)为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先进性、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2)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3)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4)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提出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概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图说历史2下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样被提出的?(历史解释)提示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思导学】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点”,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历史解释)提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重大作用。,课堂篇探究学习,主题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情境体验]材料一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对选举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作了具体规定。某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没有逐户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村民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要求重新选举。县人大指出,该村选举违反了选举法和村委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并对相关人员依法进行了处罚。情境解读材料一概述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权力、组织原则及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对村民民主权利的保护。,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为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作了哪些规定。(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从哪些方面保护村民的民主权利。提示(1)规定:坚持主权在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接受群众监督。(2)立法保护、行政措施、司法保护。,[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认识1954年宪法(1)体现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意义深远①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②宪法把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2.家国情怀——认识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产物,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一步的成就奠定了法治的基石。(2)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法治是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增进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与民众之间社会信任的前提条件。,[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2020·福建厦门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这表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D.我国法治建设任务完成,明立意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依法治国方略抓关键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使法律不断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得以落实,故选C项排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思想,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我国法治建设是不断完善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获答案C,2.唯物史观——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20·天津河北模拟)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立意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抓关键据材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可知该法典涉及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故选D项排干扰该法典并不是全新的法律,而是修改完善不适应现实的法律条文并作出新的规定,排除A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共十八大上确立的,排除B项;该法典的适用范围是国内,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方面,排除C项获答案D,主题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情境体验]材料一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摘编自章岳云、王悦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主体素质的提高》,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有利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入课本入课堂、入脑入心……2017年,历史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注重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新增了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阐述,深化高中学生对人类发展基本脉络的认知。情境解读材料一概述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材料二体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用。,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代中国教育所体现的核心理念。提示(1)主要目标: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2)核心理念: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教育理念内化。,[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含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主要是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树立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④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2)作用①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②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④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浙江十校联考)2020年故宫迎来了600周年生日,故宫馆长强调,“小小的文物拥有大内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要不断挖掘文物的价值和背后故事,激活其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今天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从中我们认识到()A.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值得借鉴B.应该按照现在的价值观解读文物信息C.文物蕴含的故事都具有客观的真实性D.激活文物价值必须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明立意本题以故宫馆长解读文物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关键从材料“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激活其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今天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可知,文物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借鉴,故选A项排干扰文物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是完全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念,所以不能完全按照现在的价值观解读文物信息,排除B项;文物蕴含的故事具有历史性,但对于其来源和真实性需要科学考证,故文物蕴含的故事都具有客观的真实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文物具有的精神值得今天借鉴,并没有体现必须让文物走出博物馆,排除D项获答案A,2.家国情怀——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2021·山东菏泽期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进喜以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C.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D.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明立意本题以王进喜的事迹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抓关键据材料“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排干扰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王进喜等人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而非勤俭节约,排除B项;仅凭打出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一个事例不能说明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C项获答案D,随堂演练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A.《中华民国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4年以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知,这一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2.下表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据此可知,1982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A.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则B.确立了依法治国方向C.凸显了保障人权理念D.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答案D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两部宪法在内容结构上的对比可知,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动强调了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的法理观念,表明了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故选D项。,3.(2020·山东德州检测)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内容出处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A.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C.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这体现了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重视,故选C项;据材料“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可知,没有突破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突破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排除A项;改革开放进程稳步推进而不是严重倒退,排除B项;据材料“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排除D项。,4.有人指出,李四光作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首先杰出在他是个先进的中国人,近代是先进的,现代也是先进的。下列最符合该观点的是李四光()A.具有救亡和建设中国的精神B.提出了地质力学C.创立了虫筳科化石的鉴定标准D.带队寻找到大油田,答案A解析李四光一生为祖国科学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称李四光“近代是先进的,现代也是先进的”,就是指李四光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的是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运用自己的理论寻找油田、铀矿,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杰出贡献。故选A项。,5.(2021·广东广州期中)某回忆录写道:1981年的一个半月里,我曾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10篇文章,对宪法修改提出建议,大多数都被采纳了。“修改”后的宪法()A.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首次提出人民民主原则C.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D.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修改”后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选D项;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是在1954年,排除A项;人民民主原则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经提出,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排除C项。,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法律体系的构建来看,据统计,1949年9月—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性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虽无全面的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浙江、上海、内蒙古三地的立法情况也可见一斑。——摘编自杨火林《建政之初: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行政诉讼法制彻底地停顿和取消。行政诉讼法制的重生首先在涉外单行行政法中获得突破。1980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等率先规定,外国组织或外国公民对中国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或者对纳税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此后,不断有法律、法规,甚至规章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类似的诉权规定,行政诉讼案件范围不断扩展。——摘编自胡建淼、吴欢《中国行政诉讼法制百年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加强法治建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政诉讼法制彻底停顿和重生的原因。,参考答案(1)原因:旧有的法治体系不健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发展的需要。(2)停顿原因:三大改造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对外政策采取“一边倒”。重生原因: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08 15:56:56 页数:50
价格:¥0 大小:2.10 M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