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课件 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3/23
4/23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单元整合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历史,知识导图,主题整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特征与影响1.法律儒家化的过程(1)两汉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始阶段。春秋时期的判决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古典注释的高潮。这样的法律与原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3)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在隋唐时期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一的法律体系。,2.法律儒家化的特征(1)礼法思想融合。(2)突出重刑轻民。(3)礼法界限模糊。,3.法律儒家化的影响(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应训练1(2020·四川成都期末)汉代司法审判遵循“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的原则。这一原则()A.导致了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B.促进了宗法制的复兴C.否定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强化了伦理纲常观念,答案D解析材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体现了伦理纲常观念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中“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体现了法律强化道德观念,而不是法律与道德教化对立,排除A项;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二、法治、人治、德治和礼治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概念不同①法治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②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③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④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2)理念不同①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②人治以人来治理国家。③礼治和德治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法律没有强制性了。(3)来源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舶来词。遍考我国古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如德治、礼治在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中是可以找到、证其渊源的。,2.联系(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从鸦片战争后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变,德治贯穿社会生活。(2)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对应训练2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A.法治即为民治B.强调“依法治国”C.反对特权等级D.法治下的人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强调的“法治”中的法来自君主,其实质还是人治,D项符合题意。,三、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4.人权得到可靠的法治保障。5.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6.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7.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对应训练3(2020·山东青岛期末)1954年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出宪法的突出特点是()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B.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D.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知宪法的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A项;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排除D项。,视野拓展一、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古代中国自西汉始,便将礼教奉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明礼以导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将孝移作忠,将父权延伸为君权,从而将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同维护君主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国家法律彼此相通。家庭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专制社会,这种传统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律自我发展的张力匮乏,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摘编自张历凭《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对应训练1在中国古代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A.人治为主,法律为辅B.外儒内法,济之以道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法律为主,人治为辅,答案A解析从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可以看出地方审理案子完全取决于地方官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也就是所谓的贤臣治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治”的突出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人的判断为标准,而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排除;D项表述和材料正好相反,排除。,二、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及宪政原则《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摘编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对应训练2有学者指出,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国王各项权力都转移到议会B.议会已经掌握了立法权和行政权C.《权利法案》颁布恢复了英国依法治国传统D.《权利法案》为英国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答案D解析据材料“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可知,《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使议会的权力得到保障,为英国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D项正确。,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成就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到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对应训练3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邓小平这番讲话的意义是()A.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B.为新时期法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C.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邓小平对宪法的建议为新时期法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本课结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