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九单元综合复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九单元综合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同苏联关系缓和B.与西欧竞争加剧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2.在两极格局下,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法案,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及现代化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也开始这样做,并希望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通过苏联的支持和采用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美苏的这种做法(  )A.直接促成了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形成B.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D.缓和了冷战过程中的世界紧张局势3.1961年,约翰·肯尼迪登上了白宫的宝座。他指责前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为此,他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这里的“和平战略”实质是(  )A.放弃遏制威慑苏联的战略B.转向全球收缩的战略C.灵活调整称霸世界的战略D.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4.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局面的形成C.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D.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5.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是美国的0.4倍到0.29倍,这一时期的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则从是美国的0.84倍变成1.82倍。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  )第20页共20页 A.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C.军事实力超过美国D.经济改革的成效并不大6.1993年上映的德版《决战斯大林格勒》,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剪辑。影片是一部从德国士兵视角出发,站在当时的侵略者位置进行拍摄的影片,真实地展现那个战争时期普通士兵所经历的生存与死亡的斗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徘徊、信仰与背叛的人性挣扎。影片意在(  )A.助力德俄关系的改善B.传递对战争的深层反思C.推动欧盟一体化发展D.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7.表3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表3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8.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这反映了(  )A.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B.美国科技超过了苏联C.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D.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9.下图是日本画家福田繁雄创作于1975年的漫画《1945年的胜利》,描绘了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该作品(  )A.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B.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20页共20页 C.体现了日本对二战侵略行为的深刻反思D.反映了冷战形势下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10.马歇尔计划一方面宣布美国将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另一方面又宣称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复兴欧洲B.缓和矛盾C.控制市场D.对抗苏联11.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机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会增加了对美国之音的拨款,用以改善设备,加强其对外广播活动。这个时期的美国之音所用语言的种类达到40多种,超过了二战期间的水平。这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A.意识形态领域对抗激烈B.更多国家接受美国价值观C.舆论宣传方式有所创新D.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明显12.1947年7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6个欧洲国家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援助欧洲的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B.欧洲区域一体化C.马歇尔计划提出D.多极化趋势出现13.1978年,大平正芳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要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B.日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C.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日本主导亚太经济合作14.20世纪50年代初期,十分珍视自由和民主的美国人发生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相应地,在苏联东欧方面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这反映出当时美苏(  )A.都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B.双方意识形态对抗激烈C.对抗遭到两国人民抵制D.积极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15.二战后英国工党以“要让民众幸福,建立从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为竞选口号,联邦德国政府采取“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法国戴高乐政府实施国有化和经济计划。这表明当时(  )A.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完善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C.西方推行人民资本主义D.西欧确立计划经济体制16.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承担国际责任B.推广美国制度C.遏制社会主义D.第20页共20页 推行霸权政策17.美国某总统上台后,在谈到美国对亚洲的政策时说,“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据此判断,该总统是(  )A.罗斯福B.杜鲁门C.肯尼迪D.尼克松18.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4(预期)国家及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5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化肥(百万吨)164065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农业问题积重难返B.工业发展反哺农业C.农民收入显著提高D.经济重心转向农业19.法国哲学家、政治学家雷蒙·阿兰曾说:“欧洲现状是不正宗或荒谬的,但是它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人人都知道分界线在哪里,没人太害怕会有不测后果。”这里的“现状”指的是(  )A.法国大革命打破封建君主一统欧洲局面B.十月革命冲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一战后对德国制裁使欧洲隐藏巨大危机D.冷战时期欧洲分裂成为两大阵营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在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B.认识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评判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D.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21.下图是一幅关于“英国脱欧”的漫画。该漫画揭示出(  )第20页共20页 A.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B.日不落帝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C.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性D.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阻碍全球化发展22.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23.1946年,一位美国女作家曾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C.欧洲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24.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5.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产业结构国家类别农业(%)工业(%)第三产业(%)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33个低收入国家505618253219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153040464519个发达国家6440345462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第20页共20页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26.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27.1992年,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负面清单,如规定外资占商业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普通股本的30%,外资不得经营内陆港口、海运及空港等。这些规定旨在(  )A.发展国家特色产业B.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D.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28.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29.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30.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3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第20页共20页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3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33.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34.(2020·山东滨州二模·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阶段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第20页共20页 19世纪中叶前后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二战后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35.(2020·山东烟台一模·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20世纪50年代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20世纪60年代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10分)第20页共20页 36.(2021·全国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材料三表2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4195519561957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13.9412.8652.5062.4469.3990.1668.0281.6057.9177.0051.86第20页共20页 40.4447.8249.07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27.6014.8712.111.5918.487.0815.335.0119.647.4227.059.6927.5011.37——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7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第20页共20页 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DBBAC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ABBDDB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BADACCCBA题号313233答案AAD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9年”“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美国鼓励对外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此时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故选D项;“1969年”为冷战时期,美国同苏联关系紧张,并非“缓和”,排除A项;美国与西欧同为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欧竞争加剧”与材料“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无关,排除B项;“陷入侵越战争泥潭”是美国实力衰落的原因之一,并非是“此时美国鼓励对外贸易”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2.【答案】C【解析】第20页共20页 据材料“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及现代化模式”“采用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可知,美苏为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给予其各种支持,并推广自己的现代化模式,这影响了第三世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故选C项;“在两极格局下”表明此时已经形成新的国际格局——两极对峙格局,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没有建立,排除B项;美苏的这种做法加剧了冷战对峙格局,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可知,美国总统肯尼迪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这是灵活调整称霸世界的战略体现,故选C项;据材料“指责前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可知,美国不会放弃遏制威慑苏联的战略,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灵活调整称霸世界的战略,其方式改变而称霸的实质未变,排除B项;肯尼迪的“和平战略”旨在针对苏联,不是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因此时美国已是世界强大的国家,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东西方力量失衡”,可知这一时期苏联这一时期已经解体,“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可知冷战和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竞争相对军事和政治竞争更加重要,故选D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竞争,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这一时期美苏关系极为紧张,排除B项;根据材料“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经济利益与经济‘冷战’”,可知这一时期军备竞争已经处于次要地位,排除美苏争霸的范畴,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1975—1988年,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与美国相比大幅增加,而国民生产总值却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军备竞赛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苏联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核武器保有量的变化,未涉及苏联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核武器保有量的情况,无法体现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未涉及经济改革成效,排除D项。6.【答案】B【解析】该影片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体现的是德国对侵略战争的深层反思,故选B项;该电影是德语版,受众是德国民众,目的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形式来根除纳粹思想对德国民众的毒害,并非着眼于德俄两国关系的改善,排除A项;俄国并非欧盟成员国,该电影于推动欧盟一体化无益,排除C项;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时间不符,排除D项。7.【答案】A【解析】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改革至1964年,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与材料中该时期“增长率”下降相符,故选A项;赫鲁晓夫改革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但明显成效与材料中“增长率”下降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图中“国民收入增长率”一段时间高于总产值,不能说没有改善,排除D项。第20页共20页 8.【答案】C【解析】美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内奋起直追以图对抗苏联,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的科技竞争带有政治对抗色彩,故选C项;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只是苏联空间领域取得的一个成就,并不能证明其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排除A项;阿波罗登月只是美国在空间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成就,也不能说明其科技超过苏联,排除B项;美苏对抗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不仅仅是科技领域,排除D项。9.【答案】D【解析】1975年日本画家用漫画《1945年的胜利》,以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反映了冷战形势下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故选D项;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生在这幅漫画问世三十年以前,排除B项;漫画主题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没有体现出日本对二战侵略行为的深刻反思,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马歇尔计划的两层意思,可知得知苏联借助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一方面拉拢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拉拢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依附于美国,而不是苏联,据此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抗苏联,故选D项;复兴欧洲经济仅是马歇尔计划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马歇尔计划不仅要拉拢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拉拢社会主义国家,说明其真正目的在于加剧与苏联的矛盾,而不是缓和与苏联的矛盾,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孤立苏联,而不是控制世界市场,排除C项。11.【答案】A【解析】美国利用“美国之音”对外进行宣传广播,体现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苏联展开竞争与对抗,故选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各国的态度,排除B项;宣传方式并没有创新,只是宣传的力度变大了,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美国,没有与苏联进行比较,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47年7月,说明题干所述现象出现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特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题干中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就是基于此而“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援助欧洲的计划”,故选C项;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5月“华约”组织的成立,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洲区域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第20页共20页 根据材料“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要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可知此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扩大世界影响的意图,说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日本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选A项;根据材料“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可知此时日美合作范围不断缩小,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与材料所述时间“1978年”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是日本的“环太平洋合作构想”,并非亚太经济合作的实际,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等信息可知当时战后初期美苏国内的政治运动受冷战双方意识形态激烈对抗的影响,故选B项;根据材料“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等信息可知当时战后初期美苏国内政治斗争剧烈,政局动荡,并非“注重国内秩序的稳定”,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反苏狂潮”、“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等反民主的运动,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苏积极争夺霸权,并非“国际舆论话语权”,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材料里英德法三国的举措都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范畴,故选B项;联邦德国和法国采取的举措属于经济发展政策,两者并非福利制度的范畴,排除A项;人民资本主义指的是股票分散化,英国工党的竞选口号与此无关,排除C项;法国所实施的经济计划属于指导性计划,不具有强制性,这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领导世界”“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企图推行霸权政策,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推行霸权政策,而不是承担国际责任,排除A项;“推广美国制度”是手段,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涉及遏制社会主义,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说明美国减弱了对亚洲地区的干预力度,据所学可知,尼克松在任期间采取战略收缩态势,调整对外政策,减少了对亚洲地区的干预,故选D项;罗斯福执政时期尚未出现核武器,排除A项;杜鲁门执政时期美国加大了对亚洲地区的干预,与“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加大了对亚洲地区的干预,与“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选B项;农业投入的增加说明当时的农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而非积重难返,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农民收入的数据,无法得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1961—1975年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工业上,排除D项。第20页共20页 19.【答案】D【解析】根据“欧洲现状是不正宗或荒谬的,但是它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结合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可知,当时欧洲的“现状”指的是冷战时期被分裂为两大阵营,故选D项;法国大革命打破封建君主一统欧洲局面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与题干中“欧洲现状是不正宗或荒谬的”不相符合,排除A项;十月革命虽然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革命只是一国的胜利,欧洲仍然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排除B项;一战后对德国制裁虽然使欧洲隐藏巨大危机,但并没有导致欧洲“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跟罗斯福新政类似、认为与苏联解体有关系,是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故选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他们阶级立场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史学家的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排除C项;全球史观是若干史观的一种,也是一种主观认识,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漫画中一把剪刀将英国脱离欧盟,说明英国脱离欧盟后,影响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是英国与欧盟间的矛盾,而不是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性,不涉及英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国脱欧的影响,看不出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阻碍全球化发展,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材料中“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相符,故选B项;扩大了地方自主权,与材料中“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矛盾,排除A项;加速发展战略是80年代中期,与“1958年,赫鲁晓夫”不符,排除C项;“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是苏联长期执行的计划指令,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欧洲被缩小说明其原有势力范围被挤压,结合“1946年”及“新的冰河时期”可知是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欧洲积极扩大自身影响力,致使英法等国家在欧洲的话语权丧失,故选A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被缩小是指欧洲内部势力的变化,而非欧洲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排除C项;“欧洲被缩小”强调的是美苏扩张致使英法等国在欧洲的原有势力被挤压,而非欧洲内部矛盾分歧,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第20页共20页 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1921年到1928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是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排除B项;依据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是苏联经济利用市场因素,并未动摇公有制的地位,排除C项。25.【答案】A【解析】通过表格内容可知,19个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到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到了19%,可知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A项;表格主要反映三个不同类别的国家中,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占比问题,没有体现战后世界的工业发展速度快慢问题,排除B项;在农业占比方面,33个低收入国家中,呈现上升趋势,不是衰退趋势,排除C项;通过表格可知,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没有反映出其经济发展现象是“黄金时期”,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A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没有赶上美国,故B项错误;60、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1982年还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27.【答案】C【解析】材料墨西哥限制外资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旨在避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选C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而非发展特色产业,排除A项;墨西哥对外资的限制,不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的机制和环境,排除B项;墨西哥的这些规定旨在保护本国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合作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依然保持文化往来,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国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美苏两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且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应该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苏两国的文化交流而非苏联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30.【答案】A【解析】第20页共20页 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32.【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33.【答案】D【解析】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停滞,故C项错误;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34.【答案】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4分)第20页共20页 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是封建王公领导,中国是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2分)领导阶级不同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4分)答出其他角度也可以得分,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得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小问解释,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相应革命史实来证明归纳;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35.【答案】(1)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2分)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8分,含逻辑分2分)(2)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独立外交的愿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70年代,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逐渐走向独立自主、联合自强。(8分,含逻辑分2分)(学生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可以从演变的过程、原因、影响等角度设计论题进行阐述)【解析】第20页共20页 本题以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为切口,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认识。明确答题要求阐述,解读论题并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相关知识阐述。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可得出论题: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欧国家外交演变”的原因及表现。36.【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2)特征: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3)评价: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解析】(1)第一小问同的原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美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都严格管制对华贸易和实行不同程度的禁运政策,由材料一中的“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再结合所学20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国际局势可知,冷战的局势,美英意识形态一致,是其主要原因;由材料一中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可以推论出上述相同的美英对华贸易政策还受到了朝鲜战争的影响。第二小问异的原因,由材料一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对华全面禁运并严格管制对华贸易,但是英国则是有选择的禁运和对军火以外的物资不严格管制,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与之相关的三方美国、英国和中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美国方面,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使其对华严格管制,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英国方面,二战使得英国实力削弱,同时由材料一中的“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可得,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方面,由材料二中的“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中国的态度与策略也是导致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2)由材料三中的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看,我国进出口总额总趋势是增加的,从1950年的41.54亿元到1957年的104.5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从表格中“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与“亚非及西方国家”两栏对比看,除了1950年以外,其余年份里进出口总额是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的,而“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里面又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中“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里上下两行比较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1951年的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与“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比较可知,与西方国家进出口数量所占比例较低。第20页共20页 (3)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评价可以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对党的领导、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和对我国对外政策几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党的领导看,由材料二中的“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可得,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看,由材料二中的“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可得,对外经贸政策使得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对外政策看,由材料二中的“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得,我国的经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也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第20页共2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2-18 19:57:05 页数:20
价格:¥6.66 大小:391.88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