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主题班会
学校用文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
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表格式)选修一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夏朝商朝西周王朝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文书制度三公九卿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权)二府三司制(事务性分权)一省制(中书省)内阁制军机处商周政治制度特点:⑴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有制约;⑵“国人”(平民)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⑶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虽不断加强,但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地方制度郡县制度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设道监察,道州县;藩镇割据)州、县二级制→(改道为路)路、州(府)、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第2课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政治体制类型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公民民主)公民大会(全体公民组成)十将军委员会(一年一任)五百人议事会(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斯巴达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名义)国王(国王世袭,军事统帅)长老会(终身任职)监察官(主持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公民大会执政官(二人/选举/军事统帅/一年一任/主持大会、元老院)元老院(御任高官组成,终身任职)***罗马帝国元首制(君主政治)元首(皇帝)(执政官)(元老院)***第8页共23页 (最高立法者和法官,军队统帅)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基本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君主把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封主是封君,得到土地的是封臣。重要特征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长期并(二元制权力)早期相互支持: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靠国王维护权威14世纪后,王权加强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支持国王,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英国:14C中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时间重大事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688年光荣革命事实上确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确立)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下院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更多地进入议会(贵族民主制向工业资产阶级民主过渡)19C后期议会两次改革成年男性获普选权(公民民主得到发展)四、英美法的代议制比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时间政治体制(政治状况=政况)结果(意义或特征)1912.1—1913年政体: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况:政党政治开始尝试,议会选举国民党议会选举大胜,但发生“宋案”;国民党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1916年政况: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解散国会,开始独裁统治;1915年宣布称帝。革命党人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第8页共23页 政体: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帝制1916—1927年政体: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政况:政局混乱不堪,北洋军阀混战、割据1926年国共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1948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训政”时期(国民党的党代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政权,党的中执委领导五项治权)(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统治)1948—1949年国民党独裁的“宪政”时期(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政权,最终被推翻1931—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37—1945年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1947—1949年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四大民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基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确立时间法律依据发展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1954年确立;②57年和文革破坏;③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人大制度完善(直选到县,差额选举,五年任期,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规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1949年确立;②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1949年规定;②1954《宪法》具体规定;③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法制轨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依据宪法和法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8页共23页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或变法改革与王朝改革背景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特点商鞅变法(战国秦国)①经济: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耕织;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化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②实现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的改革(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孝文帝改革(北朝北魏)①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征伐不断;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并重新统一北方;③在战乱、冲突和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①前期(其祖母冯太后):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②后期(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①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奠基;②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①社会转型(封建化改革);②加快了民族交融王安石变法(北宋神宗)(三冗二积)①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①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②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张居正改革(明朝神宗)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①张居正辅政10年,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缓解。(同上)第8页共23页 ②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二、近代中国的改革近代改革背景内容影响戊戌变法(1898年)①甲午战争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一些爱国之士求变求新,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③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如: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③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的。清末新政(1901--)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①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文教)②编练新军(军事)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经济)①进步性: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化发展;②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朝摆脱内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结果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的重要改革重要改革/时间内容指导思想作用或成就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1949—50年代)毛泽东思想①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②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8页共23页 改革开放(1978年底--)改革:①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②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③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④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①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②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①经济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9%以上);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以上);③我国基础建设成就显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④我国外汇储备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⑤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以上。深化改革(2012年以来,十八大以来)①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③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①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②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古代选官制的变化时期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方式影响演变趋势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关系世袭官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原则;第8页共23页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⑤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军功爵制军功大小***使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学习律令而为官***(有利于法律的推广和政令的畅通)两汉(汉武帝后)察举制孝廉/品德和才能由郡县(地方)长官推荐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魏晋南北朝(曹丕开始)九品中正制道德、才能和家世由中正官(本籍中央高官)品评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隋唐—明清科举制由中央政府①扩大了统治基础;②考试成绩/才能组织考试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④加强了中央集权;⑤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二、官员的管理(监察与考核)时期考核制度监察制度中央(机构或官员)地方(官员)秦汉上计制(集事簿,上报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后:州-刺史(巡行郡国)隋唐吏部考核(品德、才能作为升降依据)御史台(机构)御史大夫道-按察使宋朝(严格标准考核)御史台(御史)、知谏院(谏官)“台谏合一”(谏官与御史一样拥有了监察和议事的权力)路-四监司(通判等)明朝考满(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和考察(三年一次,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三年一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御史御史***特点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三、科举制度的发展阶段时期主要史实考试科目或程序考试内容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①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明经和进士科最重要;②考试合格有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任。《五经》等第8页共23页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科目,进士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扩大取士人数,创武举和殿试;唐高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试地位发展两宋严格考试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选拔官员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①考试时,实行锁院制度;②评卷时,实行糊名法,誊录制,防止作弊。明清①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②参加考试主要有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学生等(与学校制度相结合)。①乡试考中的“举人”,参加吏部主持的会试;②会试考中的“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点中者称为“进士”。《四书》《五经》第8页共23页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原因形成(史实)特点影响①历史因素:传统制度的弊端(恩荫制和政党分肥制);②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普遍确立和完善;③经济(根原因):工业革命爆发后,社会分工日益复杂;④文化:启蒙思想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⑤外部影响:古代中国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英国:①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政府内部出现了政务官和事务官;②1855年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设立英国文官事务委员会;③1870年政府再次颁布枢密院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③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⑴积极性: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③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④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⑵局限性: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③文官层次增加,推诿扯皮,争权夺利,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法国等: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或改革(史实)戊戌变法(1898年)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清末新政(1901--)①1905年废除科举选官;州府县遍设学堂;②1904年开始学堂选官;③1905年留学毕业生选官。南京临时政府(1912.1)①出台官员选拨的法规草案;②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的选拨、任用、监察等方面)北洋政府(1912.3--)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①规定男子满21可参加文官考试,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②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国民政府(1927年-)①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颁布《公务员任用法》②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③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新中国干部制度①解放前在党的军队及革命团体和政府中的领导人员;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组织/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的领导;③改革开放后,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④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干部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第23页共23页 公务员制度①1993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通过《ZG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③06年正式实施,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王朝法律名称法律形式法律特点(指导)德治与教化先秦夏朝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战国时期,李悝、商鞅的《法经》德治: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德治与法治之争;法家与儒家之争秦朝《秦律》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以“律”和“令”为主(法家思想)***汉朝《九章律》“律”“令”并行,“令”高于“律”律令儒家化(“以经注律”,礼法开始结合)汉朝至隋唐以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魏晋《魏律》等律令儒家化进一步发展宋朝:(民间形式,道德教化为主)①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广泛传播②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唐朝《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对律文逐条解释)《大唐开元礼》唐朝重视法治,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疏议》是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宋朝《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大明律》、《问刑条例》重视“律”与“例”,律例合编(开创)(礼法结合)⑴乡约教化①增加了圣谕的内容;②政府利用、推广,具有约束力;(官方化)③并与法律合流。清朝《大清律例》律例合编(礼法结合)A.乡约(从民间发展到半官方化)←--B.族规(在宗族中具有约束力)←--C.家训(家庭中的规定)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类别背景或原因主要法律作用(影响)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共和国:《十二铜表法》第23页共23页 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公民法,是西方第一部成文法。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帝国:《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最高成就,是近代法制的渊源。中世纪在日耳曼习惯法基础上编纂“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教会法”(在西欧有很大的影响)英国诺曼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王室法院在习惯法的基础上形成普通法是英国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由于贵族和市民与国王的矛盾和斗争《大宪章》(13世纪)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议会掌握国家政权《权利法案》(1689年)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构成了普通法系(英美法系)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法国民法典》等,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民法系”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思想来源:罗马法等思想,融合启蒙思想家主张;②2.权力结构: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③3.法律内容:保护个人权利,含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④4.实践过程: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⑤性质实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许多局限性。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伦理影响(宣讲教义/开办学校/宗教法庭)→思想意识/日常行为。2.宗改后:天主教(旧教)与新教(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宗教冲突/宗教迫害。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名称法制(法律制度;属于制度范畴和器物层面)法治(法律统治;是治国原则和方法,属于观念层面)与国家关系与任何国家直接联系只在民主国家才存在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法律化、制度化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社会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强制性主要标志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二、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时期阶段特征主要史实第23页共23页 建国初期(20C50年代)法制初创时期:法律主要集中在国家政权建设(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制定了《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土地改革法》等文革时期(1966-1976)法律遭到严重破坏(法制建设中断)------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建立健全(发展与完善)法律制度,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修改宪法,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提出16字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2018年修改宪法;2020年《民法典》等。三、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立法促进法治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法治依法治国执政法治国家(政府/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回应民生关切修改/颁布环境、食品、消费、反恐、网络安全等方面(法治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题代表人物社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66)①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②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③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④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华罗庚、时传祥20C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0C90年代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的系列创建活动;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开放)21世纪初①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规划公民道德建设;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杨善洲、黄大年第23页共2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朝代中央管理北方西北东北南方西南东南秦朝典客/典属国北击匈奴,修长城(羌族/氐族)(夫余/乌桓)南抚夷越,设郡县------汉朝大鸿胪匈奴和亲/战争移民屯田设西城都护;屯戍政策(田官/戍卒)设乌桓校尉---------六朝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从北方南迁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隋朝礼部:礼部司/主客司鸿胪寺(突厥族)(党项族)---百越(冼夫人)设郡县---三次派人接触流求唐朝突厥(战争);回纥(册封);安北都护府西域设置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安南都护府;南诏册封云南王。吐蕃(藏族)和亲和会盟与流求联系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辽朝(契丹)西夏(党项)金朝(女真)---大理国---元朝宣政院岭北行省---辽阳行省(设立行省)西藏(宣政院辖)云南行省琉球(澎湖巡检司)明朝礼部/鸿胪寺修长城,九边大同宣府(马市/贸易)(赤斤蒙古)沙州卫哈密卫(女真族)都司卫所辽东(马市)---------清朝理藩院(漠南蒙古)联姻(漠西蒙古/噶尔丹)战争(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满洲---龙兴之地)--(云南)改土归流;(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属福建省。注:1.民族融合主要途径:友好往来(最基本);各族人民联合斗争;民族迁徙;联烟(和亲或通婚);会盟;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国家的统一及有关政策;民族战争;互市贸易。第23页共23页 2.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设置机构管辖(都护府或都督府,郡县,行省,将军辖区等);册封(僧/俗:可汗,王和法王,土司,达赖和班禅)。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朝代陆路海路其他汉朝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波斯)-罗马(陆上丝绸之路)广州徐闻县-印度南部;朝鲜/倭国---唐朝长安---大食(阿拉伯)广州---马来半岛,印度洋;朝/日(海上丝绸之路)---宋元宋朝(陆路阻断);元朝通畅广州-阿拉伯/泉州/明州-朝鲜,日本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元朝来中国明朝---明初郑和下西洋,到达印度洋沿岸朝贡体制(朝贡贸易)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只准外商在广州十三行贸易)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贸易要求遭到拒绝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间战争、专制王权、民族语言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时间主要史实对民族国家的影响14、15C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534年(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英王的专制统治(国王就是国家)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修凡尔赛宫)法国王权达到顶峰13世纪以后英国官方使用英语(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民族语言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民族国家有由单一组成的,更多则是由多个族群组成;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16世纪法国规定官方语言为法语(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18C末19C初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意识加强二、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发展历程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国际体系国际法的基础(1625年)①王权国家的出现;②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①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第23页共23页 ③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④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⑤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⑥外交制度的建立为国际法的形成开辟了新的途径。②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际法的形成(1648年)欧洲30年战争结束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9世纪国际法(1815年)英俄等组织的反法同盟国家打败了拿破仑的法国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国际法①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②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②一战后成立了国际联盟(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③一战后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国际法①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②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并成立联合国;③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也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①1945年联合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制裁侵略的力量,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②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大,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④但一些大国为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雅尔塔体系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稳定关系①各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②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主权国家自封头衔要他国认可---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民族自治机关)三阶段时间主要史实第23页共23页 建立建国前后1.建立背景:①多元一体格局(大杂居,小聚居);②历史因素(各族遭压迫和歧视,经发落后);③现实需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族前途);④中共主导(重视、提出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⑤各民族认同(各族百年奋斗,休戚与共)。2.法律依据: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③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建区史实: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发展20世纪80、90年代1.步入法制轨道:a.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b.各地制定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三个离不开”: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与少/少与汉/各少间)(阐述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3.基本政治制度: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2012年后(十八大以来)1.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各民族“”的民族工作主题;2.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的《章程》。(各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时期外交政策主要成就(史实)外交特点1949年后(建国后)毛泽东三句话:“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与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交;②与周边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建交③与瑞、丹、芬等北欧国家建交。第23页共23页 “一边倒”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朝鲜、印支)①开始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②开始走向国际舞台。50世纪末60世纪初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①1955年万隆会议;②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③与法国建交,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①从革命外交走向国家外交②亚非70年代(和平共处)①与意大利、西德、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交;②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③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④中国迎来建交高潮。①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②中国迎来建交高潮。1978年后(改革开放后)①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①1979年中美建交;②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①建立与世界大国的友好关系;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世纪之交(巩固、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的首要任务)①解决与中亚三国的边界问题;②发展与东盟和周边国家会议机制21世纪①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战略;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④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①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②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③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④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推动APEC和二十国集团、与俄国印度巴西等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国家关系,在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中,在联合国事务中提出中国方案,发挥核心作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朝代货币演变演变规律夏朝可能有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用骨头、石头做的仿制贝)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后期开始岀现铜铸币春秋战国各国分别使用布币(晋/韩赵魏)、刀币(齐燕)、由杂乱形状向规范第23页共23页 圜钱(秦)、蚁鼻钱(楚)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形状的演变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被长期沿用汉朝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营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北宋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与铜钱兼行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并行,白银的主要货币地位确立清朝白银(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二、中国近现代货币的演进时期主要内容作用(影响)晚清时期政府开始铸造银元。(由手工铸币向机器纸币演变)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后来又发行银圆券,均以失败告终。①1935年的法币改革,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解放战争中共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新中国时期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①人民币地位始终长期稳定;②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时期演变结论1870—1914年间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下半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流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国际支付主要以英镑进行1.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第23页共23页 决定其货币的经济地位;2.国际货币的演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1915—1944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1945—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35美元换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1971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①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②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③出现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体系;④出现了一些货币区,如欧洲货币体系(欧元)等。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朝代名称主要内容演变特点春秋时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税(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制)(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代役);(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3页共23页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赋税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秦朝田赋“泰半之赋”“二十倍于古”作用:我国较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人头税也称“口赋”,人头税极重徭役(17岁服役)①“更卒”1个月,本郡县,承担修城垣、道路、河渠、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②“正卒”2年,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③“戍卒”1年,到边塞屯戍。汉朝田赋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人头税口赋7—14岁每人每年缴20钱;算赋15--56岁每人每年出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加倍。财产税①对车船征税,②对商人收“算缗钱”,③对财产总额收“税民资”,④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同秦朝“更卒”“正卒”“戍卒”,汉昭帝改23岁服徭役唐朝租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田租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户税庸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叫“庸”唐后期两税法(780年)以国家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宋朝(宋承唐制)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募役法(王安石变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作用: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元朝(两税法)北方叫“丁税”“地税”;南方叫“夏税”“秋粮”。“科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明朝初年(赋税两征)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往北京,称“金花银”。中期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影响: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清朝康熙(丁银定额)康熙以1711年丁银数为准,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人头税彻底废除,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演变国内关税海关关税(国境关税)个人所得税出现①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②后来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出现长期并立的现象。⑴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鸦片战争后)①《南京条约》规定的“协定关税”开始丧失关税主权,之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②英国人长期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起步(民国时期)①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②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⑵关税自主权取得进展(民国时1928-30)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第二年“改订新约”,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②与美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后又同意、英、法、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日本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废止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⑶关税完全自主权(新中国)①建国后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②1985年的《zg进出口关税条例》和《zg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③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zg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确立1980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zg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又数次修订完善。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3页共23页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时期户籍制度主要内容作用战国(秦)(编排户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历代掌握人口的变动情况,既能保证赋役的征发,也能维护社会的稳定。秦朝(分类登记)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分百姓户籍、宗室籍、官吏宦籍、商贾市籍等汉朝“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设专门人员主管户籍隋朝“输籍法”州县“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主户”“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1072年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元朝“诸色户计”户口按职业定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黄册”制度明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清朝(户籍管理松弛)清承明制,清朝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历代基层组织秦汉乡里亭县下设乡、里、亭。①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②里设里正;③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乡里坊村五里为乡;以百户为里,设里正;城内设坊,设坊正;郊外设村,设村正。明朝里甲制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设甲首;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清朝保甲制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历代社会治理秦汉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相互监督。北宋保甲制王安石变法实施保甲制。明朝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朝保甲制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三、历代社会救济政府救济主体地位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⑴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第23页共23页 ,同时还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⑵隋朝①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②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社会救济辅助地位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接济平民)四、优抚政策秦汉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北宋族内救助: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丧蒙养等方面资助中贫困者明清明初令各地优抚高年平民;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时期基层管理/国家主要内容古希腊村社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西欧封建社会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封建社会中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近代西方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现代西方⑴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实行居民的自我管理,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⑵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第23页共23页 的共同作用,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现代社会的保障制度国家保障制度内容作用(影响)英国(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⑴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⑵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德国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美国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他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中国⑴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⑵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第23页共23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期末测评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单元 单元复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单元 单元复习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3-30 21:36:02
页数:23
价格:¥8.8
大小:212.91 KB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友情链接
CC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