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墨子选读第1课兼爱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3/14
4/14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兼 爱第六单元\n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灾难的时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一社会危机呢?这些问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并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墨子的主张既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只爱自己的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家庭;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只能实行“兼爱”。一旦实现了人人“兼相爱、交相利”,不仅能结束社会混乱状态,而且能实现天下太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n课前达标\n\n4.解多义\n\n\n6.分古今\n1.兼相爱、交相利。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使彼此有利。点评: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重点评析\n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爱他;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伤害他。点评: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句式,从爱人者、利人者、恶人者和害人者四个方面阐述了爱与恨等都是相互的,意在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己之心去度他人之心,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顾一己之利。唯有学会爱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爱。\n有人认为文章反复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已非常清楚了,而文章又引用了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纯属多余,你同意此观点吗?提示:不是多余。文章反反复复地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确实非常清楚。但作者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是为了从正面进一步阐明现在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由此可见,墨子为了将一个问题说得清楚明白,不避繁复,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丰富。讨论探究\n结构板书\n尚实重质话墨子墨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鲜明的特点,有别于《庄子》,不同于《孟子》,从课文节选的一章也可以看出。选文部分从仁人的事业说起:“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指出对于天下而言其利为何,其害为何:“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接着作者分析了“害”产生的原因是“不相爱”,并且采用对比,列举了“兼爱”与“不相爱”的不同结果,论证了以“兼爱”代替“不相爱”的重要性、必要性。鉴赏评价\n我们如果对作者陈述的论点、展开论证的语言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作者使用的语言几乎明白如话。这些语句虽然历经千年,带有较重的文言色彩,可是本身并没有因讲求文采、辞藻而导致艰深晦涩。文中虽然也有对比,也有排比,个别语句也较为整齐,如“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但通过比较便不难发现,这些语句完全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从内容上讲,丝毫不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从形式上讲,和孟子、荀子的大量使用排偶句式、充满华彩的文章也不可相提并论。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用。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清廉俭朴的生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