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3/19
4/19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第三单元\n本文节选自《荀子·天论》。《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作者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驳和批判,明确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的看法。本文节选内容属于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n1.注字音课前达标\n\n\n4.解多义\n\n\n\n6.明句式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判断句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判断句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介词结构后置句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介词结构后置句7.积名句(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n1.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译文: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产生于昏乱。这三类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交错产生,就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点评:荀子提出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真正可怕的不是自然界的怪异景象,而是“人祅”,即人为的灾难。通过层层分析之后,荀子强调指出:人祸远苦于天灾。重点评析\n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译文: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点评:荀子所说的“天”是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才能生存发展。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n1.本文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这种思想有何进步意义?提示:文章开始便用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这一观点,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芒,一扫以往对“天”的种种歪曲、片面的理解,还“天”以本来的面目,为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发育滋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讨论探究\n荀子还大胆地提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哲学理论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论,不仅肯定了“天”是物质的存在,不可能有什么主观意识,而且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天有所作为。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不是机械唯物论,而是基本接近辩证唯物论了。这种见解,出现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确实卓越无比,令人由衷地赞叹。\n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示:大而言之,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因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视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n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结构板书\n骈散结合,气势充沛——从《天论》看荀子的说理艺术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的文章固然有他们各自的风格,并给后世散文家以很大影响,但荀子却于他们之外独树一帜,除了首创“赋”这种文体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议论文。鉴赏评价\n为了说理酣畅,并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鲜明的节奏感,荀子在语言的运用上把骈句和散句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如“治乱天邪”一段,荀子运用设问的手法,从天象、时令、地利三个方面论证了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总的方面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并列关系,而且其中还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起着强调自己的看法、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说是“骈”;末了引《诗》作结,也可说是“散”。而从每一个方面说,本身又有骈有散,极尽文笔之变化。\n再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段,荀子运用比较取舍的句式阐明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一连用了六个“……孰与……”的排比句,不仅鲜明地表达了观点——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而且气势极旺,宛如六道大川,奔腾澎湃,势不可当。最后一起朝宗于海——“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个散句式的结论。全文骈散结合,巧妙自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