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一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人物简评引入儒家亚圣——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虽然他也曾受到黄金之礼,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真信用其道。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终于未得任用。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教学要点:  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点拨法  14\n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活动于战国中期。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后世,108314\n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1331,被元文宗加封为“邹国亚圣公”。至今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从汉代开始,研究《孟子》、为之注疏者,代不乏人,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孟子》被尊奉为经书之后,注疏者更是日见其众。在数以千计的《孟子》研究著作中,受到人们一致赞誉的主要有三种,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另外,宋孙爽的《孟子注疏》和清代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也是较有影响的注本。下面分别略作介绍: 《孟子》成书之后,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孟子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但《孟子》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赵岐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孟子题辞》)到了西汉时代,《孟子》的地位稍有提高。汉文帝时曾一度把《孟子》立于学官,设置博士,称为传记博士。传记是经书的附庸,在古籍中其地位列于经、子之间。可见《孟子》在西汉初年的地位比之秦代有所提高。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只立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孟子》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终两汉之世也没有什么变化。由于《孟子》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所以研治《孟子》的人数不多,不象经书那样热门。两汉研治《孟子》的著作见于著录的,计有扬雄《孟子注》、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刘熙《孟子注》和赵岐《孟子章句》凡六家。至今,除赵岐《章句》外,其余几种皆已散佚,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纔能窥见一些一残缺的片段。  14\n三、朗读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良人语人(yù) 卒然(cù) 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 恶乎定(wū)孰能与(yǔ)之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1、第一篇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2、第二篇  ①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②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③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④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⑥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⑦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⑧A、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B、蚤起:“蚤”通“早”。 C、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⑨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A、无乃尔是过与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余之人不余欺也D、大王来何操E、夫晋,何厌之有  3、第三篇  ①请轻之轻:形容词作动词减轻  ②日攘一鸡攘:窃取  4、第四篇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⑥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⑦谁能一之数词作动词统一⑧探究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A、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B、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C、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14\n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形影孤单的人2、河内凶黄河/河流荒年/凶恶,不吉利3、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礼貌用语,让对方……4、弃甲曳兵而走兵器/士兵跑/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或者6、然而不王者这样却/连词,表转折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王道之始也。3、非我也,岁也。4、非我也,兵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状语后置: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树之以桑3、申之以孝悌之义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活用动词: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5、王无罪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亮点探究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孟子和梁襄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14\n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的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3、第二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14\n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4、第四篇问题探究 A、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 国 君的威严。 B、梁襄王缺乏 国 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C、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 向 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D、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 喻 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 明了 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5、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4\n一、解析课文  1、下面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揣摩文中人物的言行,力求用生动的语气把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2、学生评析朗读(人物性格)  3、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A、师生探讨从文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爽快、耿直,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具体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面对梁襄王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另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明确: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B、思想(引导学生谈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首先、孟子把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14\n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文中1、3、4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其次、富贵的择取要符合道义。  最后、对待错误要知错能改。  4、通过评析,从细节安排上体会孟子散文的魅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并总结如下: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孟子文章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体会。  其一,长于论辩: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第一篇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二,长于譬喻:准确运用比喻。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 喻 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 明了 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 水比 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14\n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看过于丹主讲的《庄子何其人》了解了庄子是一个最善讲故事人。当他无米下锅向监河侯借钱时,监河侯对他非常热情,说:“好啊,我马上要去采地收税金,你等着我,一旦把税金全收上来,我一下就借给你三百金。”这个话说得很漂亮,三百金,这是多大的一笔钱啊!,庄子虽“忿然作色,但没大怒反而给监河侯讲起了涸辙之鲋的故事。不愿到楚国做官,不直接回答去留说愿象河中的乌龟一样“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当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正是透过这些小故事小寓言,我们了解了庄子这个人穿透了名利,看破了生死,追其绝对的自由;知道了《庄子》这部作品特色主要有两点:想象丰富、善用寓言。(运用譬喻的好处: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文章能使文章说理深入浅出且有力度生动形象,吸引人。)其三,气势浩然:排比、对偶手法运用。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犀利,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  5、探讨预测人物的必然命运。(主客观因素=性格+社会)  引导学生联系单元提示第一段背景介绍,他的抱负并没实现,晚年退居讲学。  6、孟子的理想虽当时没能实现但对我们当代意义重大,  A、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  B、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绿色产业,和谐社会)。C、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D、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一国两制)14\nE、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二、小结。  这节课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有感情朗读,我们把《论语》和《孟子》的比较阅读我们不仅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性格,《而且了解了孟子》这部书的特点。首先想告诉大家读书读经典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其次,我们的品读过《论语》《孟子》后,我们是不是发现其实这些圣贤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以前总用崇拜膜拜的目光对他们敬而远之。而当我们真正用心和他们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离我们很近,就像我们邻家的老爷爷一样,当看我们犯错时给予我们谆谆教导(可举例说明读孔子孟子后俩位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暂时让这孔子和孟子这两位长者来开启我们的心智。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些大师们还在后面等待着给予我们以指引。这些经典已经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体悟他们给我们的智慧,并用我们的一生去实践它,才能真正读懂经典。  三、布置作业。  1、比较《论语》和《孟子》的区别,然后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2、预习《王何必曰利》。   板书设计:  孟子        性格思想魅力  豪爽直率仁——仁政长于论辩  能言善辩民——民本长于譬喻  无私无畏义——节义气势浩然 写作示范链接:孟子的逻辑鲍鹏山翻开《孟子》赫然的就是“孟子见梁惠王”14\n,司马迁为孟子作传,寥寥数十言中,也专门提及他见梁惠王。盖因梁惠王是孟子鼻尖的壁,前额的棒。孟轲先生数十年苦学儒家内功,练就一身“浩然之气”,自以为可以充塞天地之间,不料一见那个资质愚憨的梁惠王,梁惠王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理想的前额碰了个大包:他一句话就让孟子泄了那鼓胀澎湃的“气”。那一句话是什么?是:当孟子兴。冲冲满怀自信地去大梁的魏廷见梁惠王,正要施其“善辩”的本领,来一番抵掌而谈,谈笑之间,平治天下。不料这梁惠王一见孟子,倒先不冷不热地来了这么一句:“老头子,你不远千里来我这里,是带来了什么对我国有利的东西么?”孟夫子带来了什么7他只带来了“仁义”,有关“仁义”的道理。可人家不要“道理”,人家要实实在在的“利”。聪明绝顶悟性极高的孟子可能一下子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绝对功利的时代了,人们要的是“效益”,是可以量化的实惠。传统的思想已被人抛弃了。他所尊崇的东西已经被现实毫不留情地“亵渎”了,他所学的“仁义道德”也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屠龙术”——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需要仁义的“龙”,他磨砺出的宝剑已没有斩杀的对象。 于是我们在《孟子》中看到的是尴尬的孟子,左支右绌的孟子,捉襟见肘的孟子:他不能弃“仁义”而就“功利”,但为了让当代的大大小小诸侯们还买他的“仁义”,他只能殚精竭虑地证明“仁义”乃是最大的“功利”,这是一种“削足适履”式的工作:他要削现实之足去适应他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仁义之履”;而现实正如王子的舞鞋,他的“仁义”是可怜的“灰姑娘”,他必须让柔软娇嫩的灰姑娘的玉足适应现实的冰冷铁硬的“舞鞋”,才能在现实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并“嫁于帝王家”。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因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利”,那也就有了“不道德”的嫌疑;而若没有“利”,则又不能鼓励人实行道德。况且,要证明道德的人一定得好报,实在是于理无据,于事无征。但孟子已没有退路了,他只有硬着头皮去做这件事。但这样一来,他的破绽也就大了。孟子曾自诩他有两大优点,一是“知言”,一是善养浩然之气。所谓“知言”,乃是他认为他能洞察天下纷纷纭纭各家言论的漏洞,他把各种有毛病不严密的言论分为波辞(偏险诡辩之辞),淫辞(夸大过分之辞),邪辞(邪恶不正之辞),遁辞(闪烁其辞之辞),他说他能一一洞悉其奸,把它们批倒批臭。固然,先秦言论笔走偏锋,专认死理比比皆是,这也可见我们在一开始,思维就缺少严密的形式逻辑的约束。但这种批评言论由孟老夫子振振有辞地说出来,我就哑然失笑。何以故?因为他所严加申斥的波遁邪淫之辞,恰恰是他老先生最多。他的思考与写作,全靠他的“浩然之气”,在讲究“文以气为主”而无视逻辑严密性的中国作文传统中,他老先生的文章,也一直是经典之文。但他的文章,若用最浅明的逻辑去烛照一下,就可以照出他老先生的很多“硬伤”14\n。比如,齐宣王暗示孟子,他想要通过武力手段谋求国际霸权,恢复以前齐桓公时齐国的地位。孟子不赞成“霸道”,他当然要反对,但他不能反对齐宣王的目标,因为那样就道不同不相与谋了,宣王也就不会听他唠叨了。顺便插叙一件事,以前孔子去卫国,卫灵公想用武力来振兴国家,问孔子如何打仗,孔子说,我没学过打仗,只学过祭祀。卫灵公就不理他了。孟子怎能不吸取这个教训?所以,他只说齐宣王的方法与手段不对,用武力去谋求霸权,就如同缘木求鱼。“缘木求鱼”可笑处不在“求鱼”,而在“缘木”,也就是说,他反对的不是齐宣王的谋求霸权,而是宣王的谋求霸权的手段——武力。他说,缘木求鱼还只是愚蠢,用武力行霸道不仅愚蠢而且危险,后患无穷。这样一吓唬,把忠厚的齐宣王吓得双眼圆睁:“有这么可怕吗?”孟子不依不饶:“恐怕比我说的还可怕啊。让小小的邹国与强大的楚国打仗,你以为谁能取胜?”宣王说:“那还用问吗?楚人胜。”孟子说:“所以,小本来就不可敌大,弱本来就不能胜强,寡本来就不能敌众。天下方圆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把齐国土地拼起来,也仅在其中的一块。以一去征服八,与邹人妄图征服楚人有什么区别?”孟子真是论辩高手,他一个假设,便有了一个前提,而且这个假设与前提确实不容辩驳,那么依此前提推出的结论也就自然蒙住了齐宣王。这个推理过程是这样的:A:小不可敌大,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B:齐国小(九分之一),其余各国大(九分之八)。C:以一敌八,齐国失败。但若我们稍有理性,我们马上会想到,若照孟子的说法,除了出现一个以德服人的圣王,大家纷纷受招安,否则天下永远不能一统。可事实是,后来秦统一了六国,并且,假如孟子活到公元前221年,他会很难堪地发现,秦统一的方法,正是齐宣王想用的武力——甚至比齐宣王更加绝对的武力。同样,假如齐宣王能活到那个时候——也就是说,把齐王建换成齐宣王,齐宣王就一定会发现:孟子的逻辑有问题,他的结论错了,齐国被他耽误了。 由正确的A项推出错误的C项,中间的B项肯定有问题。是的,孟子在这里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也许他不仅欺人,更可能是不懂逻辑的他先把自己弄糊涂了——14\n他把齐国与其他各国土地、兵力、经济等对比高度抽象化了,抽象为数字1:8。这一抽象很厉害,它一方面突出了齐国的弱小,同时又把其他各自为政互不相能甚至可能互相蚕食鲸吞幸灾乐祸的各国看成了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这样一来,当然是齐国之一,不能敌诸国之八。但是,这个“八”,不是一个“八”,而是八个“一”,齐国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就像后来秦国所做的那样。孟子这里耍的花招,是逻辑学上常见的:偷换概念。在“证明”了霸道必败之后,孟子开始给齐宣王推出他的“正当方法”——王道。他告诉宣王,如能发政施仁,天下要做官的人就会都想到你的朝廷中来任职,农民都想到齐国的田地上耕作,商贾也都跑来跟齐国做生意,旅行者也都要到齐国来旅游,其他各国持不同政见的人都要到你这儿来寻求政治避难并请求你给他们做主。到了那时,谁还能与你对抗?这一幅“天下归心”的图画确实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但孟子没有证明“发政施仁”为什么就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依我看,那些一心要做官的人大约就不愿到这样的国家来做官,因为这样的朝廷没有足够的威风,更没有足够的油水——他猛捞一把的想法不能实现,他不会来。在齐宣王的追问下,孟子和盘托出他的理想国,是“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7:03:1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55.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