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王语(yù)暴以好乐(yuè) 庶(shù)几独乐(yuè)乐(lè)管籥(yuè)之音疾首蹙(cù)(è)羽旄(máo)则王(wànɡ)矣立于沼(zhǎo)上麋(mí)鹿经始勿亟(jí)灵囿(yòu)麀(yōu)鹿攸(yōu)伏濯濯(zhuó)於(wū)牣(rèn)鱼跃朝儛(wǔ)放(fǎnɡ)于琅邪(yá)巡狩(shòu)春省(xǐnɡ)耕夏谚(yàn)徵(zhǐ)招角(jué)招(sháo)畜(xù)君何尤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3)景公说(“说”,通“悦”)(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名)(5)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行(2)乐(3)其(4)非16\n(5)为(6)与(7)也(8)庶几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义:到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2)兄弟妻子离散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无非事者古义:“无”是“没有”;“非”译为“不是”今义:意为只、不外乎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贤者而后乐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5)乐酒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暴见于王。(被动句)译文:庄暴被齐宣王召见。(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译文:我们的国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样然后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状语后置)译文: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16\n(5)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译文: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整体·感知]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选文第3则,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说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文脉·梳理](3)齐宣王见孟子[文本·层析]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儒家一直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这音乐指的是古代君王创作的音乐,所谓“先王之乐”。齐宣王“好乐”,但他喜欢的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非儒家所赞扬的“先王之乐”。面对这样的难题,孟子没有想方设法去劝说齐宣王改变他的喜好,而是先肯定他的这种喜好,然后进一步指16\n出宣王不应当只是一个人欣赏音乐,而应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即所谓“与民同乐”。应当说,孟子的话适时引导对于让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思想,是极其有利的。能够与民同乐,实际上也是实行仁政的一种表现,孟子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宣传他的主张的。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齐宣王见孟子”一章,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2.试具体分析所选三则文章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本课第一则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的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营建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这同样是从正反两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3.孟子引用故事来说理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节选的第二、三则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三则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1.语之间。色:脸色。寡人:“寡德之人”的简说,谦称,译为“我”。非:不是。世俗:社会的民俗。这里指现今流行的16\n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钟鼓与管籥为互文。举:副词,全部。蹙(cùè):皱眉头。蹙,收紧。,鼻梁。16\n2.16\n3.16\n作动词,向南走。放(fǎnɡ):至。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省略句,“先王”后省略助词“之”。修,从事某种活动。适:动词,到,前去。省(xǐnɡ):视察。不给(jǐ):不足。豫:巡游,视察。何以: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凭借什16\n逆。忧:名词,担忧的对象。戒:动词,做准备。说:通“悦”。舍:动词,居住。于是:从那里,在那里。兴:名词,粮仓。盖:大概,表推测。……者……也:典型的判断句句式结构。《徵招》《角招》:(zhǐsháo)(juésháo)均为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件事)C.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收紧)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标准)【解析】 B项,诸,兼词,“之乎”。【答案】 B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齐王)曰:“可得闻与?”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解析】 A项,“闻”,使动用法;C项,第一、三个“乐”,名词用作动词;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B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6\nA.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B.庶民攻之,不日成之C.盖《徴招》《角招》是也D.畜君何尤【解析】 A项,“害”通“曷”,何时,何日;C项,“招”通“韶”;D项,“畜”通“慉”,喜欢。【答案】 B4.对下列加点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则齐国其庶几乎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①②分别为代词和表揣测语气的副词,③④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答案】 C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从兽无厌谓之荒A.暴见于王B.何以能田猎也C.未之有也D.畜君者,好君也【解析】 A项,被动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答案】 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文,完成文后6~9题。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6\n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说,谈论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吝啬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掩饰【解析】 D项,隐:痛惜,哀怜。【答案】 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项,都是介词,用。B项,介词,在;介词,向。C项,兼词,“之乎”;各。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答案】 A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迹,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用“不忍”的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解析】 C项,“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错,是确有其事。【答案】 C16\n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然则废衅钟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不祭钟了吗?(2)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臣早就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啊!【参考译文】齐宣王说:“齐桓公、晋文公春秋称霸的事迹,可以听您讲一讲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说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也没有流传。我也不曾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讲,就讲讲‘王道’吧!”齐宣王说:“道德要达到哪一步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以爱惜百姓来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阻挡。”齐宣王说:“像寡人这样,可以通过爱惜百姓而称王于天下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曾听胡龁说过:大王坐在殿堂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前走过。大王见了就问道:‘牵着牛干什么?’牵牛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祭钟。’大王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哆嗦,就像无罪的人要被押送到刑场处决一样!’那人说:‘既然这样,那么不祭钟了吗?’大王又说:‘怎么可以不祭呢?用只羊代替吧!’不知道有这回事吗?”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凭这种善心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臣早就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啊!”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吧?我就是不忍心看它哆嗦,就像无罪的人要被押送刑场处决一样,所以才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必奇怪,百姓以为你吝啬。用小的替换大的,他们哪能体会到您的想法呢?大王若是可怜它无罪却被送去屠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三、语言表达10.(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 易:修治,耕种。16\n(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1)材料的中心是一个“忧”字。尧、舜以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为忧,农夫以耕种的丰歉为忧。准确理解文言句意是解题的基础。第(2)题同样要理解文意。【答案】 (1)①“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3则,然后完成11~14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难、责怪B.春省耕而补不足省:视察C.乐酒无厌谓之亡厌:厌恶D.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到,前去【解析】 C项,“厌”通“餍”,满足。【答案】 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项,前句为顺承连词,可译为“就”;后句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B项,前句为介词,表对象,可译为“与”;后句为提宾介词,可译为“把”。C项,前句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事”;后句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D项,两句都是副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16\n【答案】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王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B.文中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C.晏子在对话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的需要,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D.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与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一致的。【解析】 本文是论辩文,不是记叙文,C项,“记叙生动,形象鲜明”的说法牵强附会。【答案】 C14.翻译下面的句子。(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2)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作巡狩;所谓巡狩,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3)如果大王跟老百姓共同娱乐,就能称王统治天下了。16\n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8:00:04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64.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