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一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9\n【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9\n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       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1)诵读。(2)梳理。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3)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9\n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2、研读第3则。(1)诵读。(2)梳理。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3)分析。《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3、研读第4则。(1)诵读。(2)梳理。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3)分析。9\n《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小结: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4、研读第5节。(1)朗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梳理。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3)分析。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小结: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5、研读第6则。(1)朗读。(2)梳理。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9\n(3)分析。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小结: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6、研读第7则。小结: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五、课堂练习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1、学生发言。2、教师提示。《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六、布置作业1、自己梳理第2、7则。2、完成配套练习。写作示范链接:千古老子(节选)王英琦9\n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自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当本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人类第三个千纪年就要来临之际,我的心,满含着对“道”——对宇宙上苍无限敬畏和崇仰之情。殷切期盼一种新的道德文化秩序与新世纪一同诞生……一20世纪——不,第二个千纪年的最后几天,我要留给老子。这个心念一旦萌发,就成了心病。扰得我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是一个寒凝雾重的清晨。我轻装便帽,悄然去了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郊的闸北镇。见到了两位神交已久、专做老子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如老子般土头土脑、外愚内慧的当地朋友。在去往太清宫遗址的路上,有两个小情节,使我怦然心动:当其中一朋友找来一“蹦蹦车”,向车夫要多少钱时,车夫憨笑道,随便给;当看见沿途垅上,晒满了地瓜干,还坐着几位乡婆婆守着时,我高兴坏了,忙问婆婆可否赠上一把?一豁牙婆婆爽气说,随你抓!在世风日下的今日,不意在老子的故里,淳朴民风仍在。二脉脉余晖中,清虚静谧的太清宫,以它昔日主人平素隐秘的风格迎接了我。我已得知,这太清宫遗址,最早叫流星园(据说是老子的诞生地。更早时,老子曾叫无忧园),汉时叫老子庙,唐代称太清宫,及至元朝,又被改为天静宫。关于宫主老子的诞生,一直有着神诡奇异的传说。像耶稣一样,老子无父,其母为处女圣母。相传当年某日在流星园,圣母忽见弧光闪闪,流星奔突,但见有一流星砸在前面的李子树上(故当地人避讳,称李子为辉子),顷刻化为鲜红的李子。圣母吃了李子,遂怀上老子。据说老子出生时,天上“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传说虽神秘,然故地的人文景观却异常真实。涡阳在春秋时属宋国,后为楚国兼并(属楚地),改为苦县。因此《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大致不错。错愕的是,老子并不姓李,名字也非耳。老子就姓老,名聃。李耳是老子的小名:老虎。老子生于虎年,当地人叫老虎为李耳。错谬的还有老子的出生地。过去竟一直被误传为河南鹿邑!我想还是《水经注》中记的详实:谷水自北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这一特定地理方位只有距今涡阳县几公里处的太清宫才完全符合——尽管昔日的涡水已改为涡河,谷水已改为武家河。9\n天高野阔,楚地雄浑。我们来时,太清宫正在重建。朋友抱憾我来的不是时候,说是迟些时,便可看到嵯峨壮丽、三位一体(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的新太清宫及附属建筑群了。从朋友之口,我得知,所建巨额全是自发外资。这些外资源源不绝。前仆后继地汹涌而来,既体现了世界人民对老子的情感,又表征了普遍的民意。千年的“隐君子”再也隐不住了;昔日的“大象无形”走向有形。三我常惊叹于老子的超直觉:在远古的春秋年间,在科技那样低下的时代,竟能摒除感性翳蔽,理性地思辨到:现实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精神的;既有表面的宇宙万物,又有隐蔽的宇宙法则。他把这一切,感知为“道”——一个不能再精绝形象的比喻。从而把华夏民族思考的范畴,由社会人生,提升扩展到宇宙本体。较之古希腊诸哲人先后将宇宙本原视为水、火、气、数、原子,老子的道,更灵泛、也更近于宇宙的真性本相。难得他老人家辩证法那样好。将道解释为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这一点,实际已为现代科学的“对称性原理”所证实:宇宙源于一对矛盾在临界点上的相对平衡;万有在“0与1”(二进制)的相反相成、二中择一中——在无限大和无限小之间诞生出来。老子最早将东方人的感性直觉发挥到极致,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水平提高到宏观的层次。他洞悉到,真理在本性上的双关性及歧义性。他明察到,事物在本质上既多极离心有多极向心。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出同归,才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基础。所以,老子才被庄子称为“古今博大真人”;所以,老子才当之无愧为“老子天下第一”。四近年,不知被冥冥中那股魔力施了魔法,我这个本不具备谈经论道、本该绕“道”而行的人,却雌雄乱套、匪夷所思地被裹挟到求真求道之路。在年复一年体道证道的过程中,我绕不过地遇到老子。随着对他的道、他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我对老子其人自身的命运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奇绝的哲学大师:在那些神怪陆离的传说背后,真实的“太上老君”又是怎样的人?就如老子的“道隐无名”一样,老子自身的生平亦是隐谜。从有限的史料上,我们只知他曾任过“守藏室之吏”,即主管历代文诰典籍的官。这么个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个人捉摸,在远古文献极少的情况下,这个官,虽不显赫,却相当重要。这对老子这样天资高迈、敏而好学的人来说,当是最具天意的官差了。然而好景不长,大才必遭大难。老子生活的时代,与稍后于他的孔子一样,是个“9\n礼崩乐坏”、民危战频的混乱时代。老子既不能苟合于统治者,便不能被统治者见容。于是,忽而免,忽而召,就这么个小破官,还被抄了几回鱿鱼。老子肯定是对官场的丑恶腐朽看得太多太失望了,终于一气之下,拂袖返回故乡。从此隐名埋姓,在谷水之畔、龙山角下的无忧园,把对民族民生的忧患意识,上升到对整个天道大义——对普通宇宙法则的探赜思考。五然而,谁能知“道”?一个人下决心立身求道,实际就意味将终生贷出去——就意味不可能找到道。但这只是道的双面刃的一面。从另一方面说,这种不可能又是可能。老子的认识论,既不是简单的一元,也不是对立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两用、极值相通的互动关系。在老子看来,线性循环的螺旋式运动,才是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一思维,是人类迄今思维的最高度。我们伟大的远古圣哲,比德国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早两千多年,就以卓越的直觉力,将辩证方法引入探天究地之中。将老子誉为人类辩证法之父,当毫不为过。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8:00:05 页数:9
价格:¥3 大小:40.5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