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人教版必修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课 荷塘月色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斑驳·斑斓斑驳:强调色彩有深有浅,杂乱不一。斑斓:侧重在色彩绚丽,灿烂多彩。(2)幽僻·幽静幽僻PK台幽静环境的优美偏远,重在强调偏远环境的幽雅寂静,不嘈杂,重点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3)苍茫·渺茫词语词义辨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大海、夜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色,侧重景色的广大渺茫①因遥远而模糊不清②因没有把握好而难以预期侧重形容遥远而不清楚的视觉效果,还可用来形容梦境、声音和前途、希望等(4)没精打采·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侧重于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侧重于气馁,萎靡不振,程度较重。13\n2.易错识记(1)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2)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比喻事物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3)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1)没精打采·垂头丧气(2)1929年12月28日,雪花飞舞,大地苍茫,120多名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实现了人民军队的浴火重生。(苍茫·渺茫)(3)昨天,参观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他目不暇接,兴致勃勃;今天,看到颐和园彩画斑驳,是否修复又引起了他的关注。(斑驳·斑斓)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1)大门紧闭,后门紧锁,只有隐隐约约的音乐声从屋内传出。(√)(2)还是那山水,还是那资源,但由于人的思路变了,使资源发挥了作用、山水派上了大用场。这个县的“红绿结合”文章,做得真是别具风味!(×。这儿强调的不是“特殊色彩或趣味”,而是“独特的思路”,用“别有洞天”更好。)(3)春天来了,祖国大地一片春意盎然,公园里花朵盛开蓊蓊郁郁,引得蜜蜂们忙个不停。(×。“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三、语基训练1.将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错误的改正。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路。这是一条幽僻(bì)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绿树成荫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僻(pì) 绿树成荫—蓊蓊郁郁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13\n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④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A.②③①④      B.④②①③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解析】选B。这段文字紧紧围绕“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顺序展开,由远景到近景,由高处到低处。④句紧承前面的“杨柳最多”,然后按照“树色”“树梢”“树缝”的顺序展开。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约略可以知道。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序不当。“约略”应移到“可以”后面。四、内容感知1.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1)最能揭示散文主题、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被称为“文眼”。请将本文文眼写在横线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中的③、⑤、⑦~⑨处分别填上表示作者独步所见所感的四字短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③感受独处 ⑤塘上月色 ⑦~⑨联想采莲2.朱自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漫步?漫步的路线是怎样的?13\n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一、魅力作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48年8月12日因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成就: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品:散文集《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背影》《荷塘月色》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长诗《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新诗杂谈》等。二、探寻背景孤独苦闷的折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孤独苦闷,始终无法平静。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三、人物颂歌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13\n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严谨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您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四、脉络梳理  五、内容概览本文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也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13\n目标一:理清文脉,体悟情感1.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明确】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2.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明确】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眼前的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目标二:赏析精妙的语言4.阅读第4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从下面这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物象句子修辞妙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①比喻②写出荷叶的风姿具有动态美物象句子修辞妙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③博喻、拟人13\n“袅娜”“羞涩”赋予荷花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袅娜地开着”写荷花饱满盛开的形状,“羞涩”写含苞待放的情态。④“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月光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及不染纤尘的美质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⑤通感⑥将嗅觉转向听觉,表现荷香断断续续、清淡缥缈的特点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凝碧的波痕⑦拟人“颤动”“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表现荷花富有生机的特点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拟人“脉脉”赋予流水以人的思想感情5.本文用词精巧,不仅表现在运用了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文章清新灵动;还表现在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增添了韵律之美。请找出三个例子,分别体会运用叠词的妙处。【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田田”两处叠词的使用不仅描绘出了荷塘和叶子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本来指人默默地用眼睛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于是,流水无声而有情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便洋溢在字里行间。(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连四个形容词的叠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绘景状物的同时,给人带来了音韵和谐的阅读享受。1.为什么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篇文章的文眼?【点拨】“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语或句子。《荷塘月色》开篇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出门去荷塘,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看景,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而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13\n2.作者在文章中写景抒情,多次提到了“家”,描绘了宁静的“荷塘”,夜思梦想而不能回去的“江南”。请你思考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并加以分析。【点拨】景物作用象征意义家为排解心中的不宁静,他走出家门,虽在荷塘得到暂时的喜悦,但最后又回到家中家象征着现实世界,它造成人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使心灵不得安宁;但人又无法逃避超脱它荷塘荷塘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对象,它有超脱尘世的欢乐与自由,可以让人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但它终究不是栖身之所荷塘象征心灵暂得逃避现实的另一世界,清静自由,让心灵获得自由和欢乐,但时间短暂,无法与现实割断景物作用象征意义江南江南是美丽的,但它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是遥不可及的江南象征心灵的理想世界,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其中1.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观察下面这幅图片,发挥你的想象,描绘这幅关于“荷”的图画,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0字,注意锤炼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虽然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13\n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视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湖面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2.月光是难以描摹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月光比作水,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请体会两篇文章描摹月光的技巧。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记承天寺夜游》文中写月色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后用借喻水中藻、荇交横。“空明”二字绝妙,用“空”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这里无一“月”字,但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荷塘月色》善于使用精致、微妙的比喻。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文章似乎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朦胧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用“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的交错,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看  莲杨 莹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13\n③荷塘边总是有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⑪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韧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委琐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⑫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灵魂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读  荷吴长忠13\n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一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13\n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勠力前行。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叫“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B.“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C.“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仔细欣赏,仔细研究”之义,这句话引领全文,点明主旨。D.《读荷》第5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用菊花的风节、梅花的勇毅、牡丹的高贵与艳丽衬托荷花圣洁而美丽。【解析】选B。“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错误。2.(思维发展与提升)“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有着深刻含意,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文意阐释其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莲是清洁的,而它赖以生存的水却是污浊的,在这污浊的环境中莲花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②如果没有这种孤独感和寂寞感,那就是与生存的环境同流合污了,变得可耻而可怜。③其实人也一样,在周围环境恶劣如污浊的池水时,人如果不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同样会变得可耻而可怜。3.(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读荷》全文,概括荷花“圣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美艳高洁,纤尘不染,幽寂静美;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2)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出自己的才华,为美化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平静地看待生命的旅程,来也默默,去也静静;我们应该学习荷花,心怀宽阔,淡泊名利,困难中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13\n4.(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篇文章和《荷塘月色》都写到了荷,但在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这三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三者都表达了对于莲(荷)花的喜爱,享受莲(荷)花给人视觉和心灵带来的审美感受。(2)异:①《看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坚持、对人生的思考,在喜悦中有种平和的达观;②《读荷》主要表达作者对荷的崇敬与赞美、对人生的感悟,有一种激昂之情;③《荷塘月色》更多地表现了对孤独的寻求、对人生的暂时逃避,在喜悦中有种淡淡的哀愁。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6:10:53 页数:13
价格:¥3 大小:819.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