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七单元 14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缈茫  宛然  凝碧  风致  寂寞B.斑驳恬静廿四橄榄倩影C.羞涩靓丽媛女掂念隽永D.丰姿树稍灌木酣眠颤动【解析】 A项,缈—渺;C项,掂—惦;D项,稍—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故都的秋》对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把这课讲得很透彻。B.《荷塘月色》从侧面含蓄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黑暗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C.郁达夫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革命烈士,作为他的后代,能不为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吗?D.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于种种细节中看到了作者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解析】 A项,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对《故都的秋》都是再熟悉不过的”。C项,语序不当,“由衷地感到自豪”中“由衷”的位置不当,“由衷”应是作“自豪”的定语,故应为“感到由衷的自豪”。D项,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__①__,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12,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 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__②__,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3.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A.迷离   花团锦簇   洋溢B.朦胧花团锦簇弥漫C.迷离姹紫嫣红弥漫D.朦胧姹紫嫣红洋溢【解析】 ①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糊。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语境是大片桃树让景色变成难以辨认的世界,应选“迷离”。②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语境是修饰花朵的,应选“姹紫嫣红”。③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语境形容味道,应选“弥漫”。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 用“欢呼雀跃”和“迎接”来修饰跳跳鱼,是拟人手法。A项,复关,运用借代手法,用男子住的地方代指男子本人;B项,建筑上的钉子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是夸张;C项,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是互文,“管弦”是借代,代指音乐;D项,花溅泪,鸟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①樱花谢了杜鹃开;②日渐茂盛起来。【解析】 第一空,联系前句“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和后句“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可知中间应写到樱花和杜鹃,句式是“……谢了……开”,因此可以写“樱花谢了杜鹃开”;第二空,前面写芦苇拔节,后面写人们采叶子包粽子,可见中间是写苇叶逐渐长大、茂盛,因此可以写“日渐茂盛起来”。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择取社会“热点”12,,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答:示例:拍客是互联网时代一群择取社会“热点”,用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并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的人。【解析】 首先确定主干——拍客是人,然后选取文段中能够体现拍客特点的关键信息,如“互联网时代”“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等,运用“提取组合法”将这些分散信息提炼重组就可以拟定出“拍客”的定义。整理时注意字数限制。7.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将组团到北京一日游,请你于出发前一天将下表内容,以群发短信的形式告知旅客。车型/号宇通/京B2888发车时间6月1日7:00集合地北京客运中心到达时间6月1日9:00返回时间6月1日19:00旅游景点北京十三陵、八达岭长城答:各位旅客,你们好!我是导游。明天(6月1日)上午7点前请于北京客运中心集合,我们将乘坐宇通/京B2888客车,9点到达,游览北京十三陵、八达岭长城,当天19点返回。请带好行李准时集合,祝旅途顺利!【解析】 首先要自我介绍;然后介绍出发时间、集合地点、乘坐的车型/号、到达景点时间、返回时间及游览的旅游景点;最后祝愿大家旅途快乐。8.下面的对联以“荷塘月色”为上联的表达内容,请拟写下联。(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联: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联: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解析】 解答拟写对联题,首先要注意审题,确定对联应涉及的内容,保证其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其次“大题小做”,所谓“小”,就是内容要具体、典型,我们可以寻找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人、事、物,或者强调这个概念的功能、作用,以此来拟写对联。再次,疏通文句,检查结构,锤炼字词,增强对联的表现力。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温州水恋褚水敖12,温州境内的名山胜水,千姿百态,各显特色,无不风流倜傥。这些山水,我遨游多次,每一次都增添新的喜爱。不过如果有人问起:温州的山和水,你更喜欢山,还是更喜欢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倾向温州的水。是怎样多姿多彩的温州之水呢?举其大端,首先想到的是素有“中国山水画摇篮”之称的永嘉楠溪江;其次是天下瀑布中我认为最有层次感的文成百丈漈;再次,是小得不能再小却美得不能再美的仙岩梅雨潭;还有一处,则是立在洞头望海楼上望见的联结着群岛的海水。经常梦魂萦绕的楠溪江,我到过多少回了。每一回,总是在江上或江畔流连忘返;每一回,总有新的感触,新的领悟。最近到楠溪江,热情的主人要陪我们乘着竹筏漂流。既是漂流,就贴得江水很近很近。我的心帆便鼓胀起来,随着竹筏的行进,心帆也行进得特别欢畅惬意。这欢畅惬意是由惊讶而引起的。我特别惊讶于江水的无比清冽。清晰得见得到江底是不用说了,江底那形态不一极为可爱的卵石,那嫩绿异常随水飘曳的水草,自然历历可数。这江水之清,用什么词来形容呢?清润,清朗,清新,清丽,清婉……怎么形容,也难以表明对这绝清之水的喜爱啊!在竹筏上这么想着,悠悠然地感觉这楠溪江的清水,流进了我的心里,清凉地把我的心充满。楠溪江的清水激起的是我心头浓浓的情,而文成的百丈漈,那秋阳下闪着银光的飞瀑,则足牵动我肺腑深深的理了。去年秋日的一天,我沿着百丈漈的石级拾级而上。在一阵汗水淋漓、饱览全景之后,我脑子里掠过一个念头:我见过天底下的瀑布不少,可谓声势不同,各有千秋。但几曾见过百丈漈这样的瀑布啊!且不说百丈漈和大地上的大小瀑布有共性,比如都是飞流直下,气势宏伟,让人一晤面便有惊心动魄之感:就论个性吧,百丈漈可谓独领风骚,与众不同,别的瀑布可能气象万千,却常常没有层次,都是单一的,即一片瀑布直泻到底。可是百丈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总体结构奇异而迷人。统称百丈,却分为三截,即一漈、二漈、三漈。有趣的是,这三漈,每一漈都有自己的风姿特色。就飞瀑之水的喷溅来说,形成的水花各不相同,如有阳光照耀,水花的形状、色彩各有自身的特色。最有意思的是,在鲜明夺目的三漈之内,隐藏着不易觉察、不易领悟的至理。从一漈水流的喷薄而出,到二漈、三漈水流的继续喷薄,不由令人想起老子《道德经》里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已把百丈漈一带的山水草木即“万物”的来由,说明得非常透彻,而且还可以推向广远。百丈漈以自己的生动形象,喷吐着人间的哲思。把梅雨潭的水称之为静水,是因为这潭里的水很静很静。这里有三个瀑布,数梅雨潭这个瀑布潭在山岩里位置最低。越过山涧,跨过峭岩,欣悦地瞥见安宁异常的一个小小水潭,披着嫩绿色的睡衣,安睡在这里。这个梅雨潭实在是太宁静了,观赏她时,必须屏息静气,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把正在酣睡的她吵醒。我惊异过秋夜里西子湖三潭印月那优美柔和令我不敢发出一丝声音的清静;也感受过黄山后山的壑谷里,那一汪浅水的幽静;还在青年时代不断领略过北京大学未名湖的一片醉人怡静……12,但是,那些曾经使多少世人为之迷恋的静,在梅雨潭无与伦比的静之前,却显逊色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绿》,深情地把很美的词句奉献给了梅雨潭。先生最为欣赏的是梅雨潭的绿色,标新立异地把梅雨潭的绿称之为“女儿绿”。这自然非常美好。但我以为,梅雨潭的绿固然令人迷醉,而梅雨潭的静,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如果要模仿一下朱自清先生的笔致,不妨把梅雨潭的水名之为“女儿静”。至于洞头的东海之水,那是另一番气象。前面提到的三处水,偏于柔美。而洞头的海水,乃属于壮美。那三处是温润清和,这海水是汪洋恣肆。从望海楼向整个东海眺望,茫茫无际,浩浩荡荡。极目远处,水天相接,恍若幻境。在这气象万千的地方,不知展示过多少壮阔的风云画面,不知隐藏了多少神秘的人间历史。又不知唤起过多少诗人的诗兴,激发过多少诗人高远的想象,涌出过多少美丽的诗篇啊!洞头的海水更吸引我的,还不是她的豪放风格,而是她的另一种特殊气质:她竟然把这里的一百多个岛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景象啊,比洞头的东海更广大的洞头的天空,笼罩着洞头东海;而洞头的东海,则深情地环绕着、呵护着一个个海岛。还有,这里岛屿的名称很有诗意:霓屿岛、元角岛、三盘岛、洞头岛、半屏岛……既非常豪迈又非常深情的海水,日日夜夜守卫着这一个个岛屿。因为海水连着海水,也就海岛连着海岛。是蓝色海水,维护着一百多个岛屿的团结、友爱与安全。这海水与岛屿共同织成的美景图,不是可以给人以深沉的启示吗?默默地回想种类繁茂的温州之水,我油然做出这样的判断:这里的水,激发摇荡的是我的情感,引起启示的是我的思想。那因为爱恋之水而得以提升的,分明是我的精神啊。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在描写楠溪江时,主要是抓住“清”这一特点来写,这其实与“我”内心的清净相吻合。B.文章引用老子《道德经》里的名句,目的是讲清百丈漈所蕴含的哲理,这也是“我”对百丈漈瀑布“层次感”特点的独到理解。C.文章在描写梅雨潭时,也介绍了三潭印月、北京大学未名湖的水的特点,但在“我”看来都逊色于梅雨潭的水,这体现了文章行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D.文章模仿朱自清的笔致,将梅雨潭的水名之为“女儿静”,这种写法恰到好处,既是对名家的致敬,也准确概括了梅雨潭的水的特点。【解析】 “这体现了文章行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表述错误,每个景物都有其独有的美感,但不同观察者的情感体验不一样,这体现的是行文的主观性,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先总写了温州山水的特点,继而写“我”特别钟情于水,可见温州之水留给“我”的印象之深,也吸引了读者对温州之水的兴趣。B.文章第三段用“首先”“其次”“再次”“还有一处”既表明了行文线索,12,也传达出了“我”对不同景致的美的不同的认可程度。C.文章在描写温州之水时,采用了总分的结构,首先举其大端概述要点,然后具体描写温州各种形态的水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感强。D.“是蓝色海水,维护着一百多个岛屿的团结、友爱与安全”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海水与岛屿组成的美景图,使画面具有了浓浓的人情美。【解析】 “也传达出了‘我’对不同景致的美的不同的认可程度”说法无依据,从文中描述来看,不同的景致有不同的美。11.文章描写了梅雨潭的水与洞头的东海之水的各自特点,请分析其写法上的相同之处。答:示例: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梅雨潭的“静”与西子湖的三潭印月等景致做了对比,将洞头东海的海水与其他三处做了对比。②都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写潭水时联想到朱自清的名篇,写海水时则联想到历史画卷和诗人名篇。③都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解析】 从表达技巧上来看,首先,文章描写梅雨潭的水与洞头的东海之水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由文中“我惊异过秋夜里西子湖三潭印月……但是,那些曾经使多少世人为之迷恋的静,在梅雨潭无与伦比的静之前,却显逊色了”可知,作者将梅雨潭的“静”与西子湖三潭印月的“清静”、黄山后山壑谷里的浅水的“幽静”等景致进行了对比;由文中“前面提到的三处水,偏于柔美。而洞头的海水,乃属于壮美。那三处是温润清和,这海水是汪洋恣肆”可知,作者将洞头东海的海水与其他三处做了对比。其次,都运用了联想的方法。由文中“朱自清先生的名篇《绿》,深情地把很美的词句奉献给了梅雨潭”可知,作者在写潭水时联想到了朱自清的名篇《绿》;由“在这气象万千的地方,不知展示过多少壮阔的风云画面,不知隐藏了多少神秘的人间历史。又不知唤起过多少诗人的诗兴,激发过多少诗人高远的想象,涌出过多少美丽的诗篇啊”可知,在写洞头的东海之水时联想到了壮阔的风云画面和美丽的诗篇。从表达方式上看,都集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在描写景色的同时,引发了内心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如“越过山涧,跨过峭岩,欣悦地瞥见安宁异常的一个小小水潭,披着嫩绿色的睡衣,安睡在这里”“从望海楼向整个东海眺望,茫茫无际,浩浩荡荡。极目远处,水天相接,恍若幻境”为描写;“那些曾经使多少世人为之迷恋的静,在梅雨潭无与伦比的静之前,却显逊色了”“前面提到的三处水,偏于柔美。而洞头的海水,乃属于壮美”为议论;“梅雨潭的绿固然令人迷醉,而梅雨潭的静,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又不知唤起过多少诗人的诗兴,激发过多少诗人高远的想象,涌出过多少美丽的诗篇啊”为抒情。12.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那因为爱恋之水而得以提升的,分明是我的精神啊”?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①楠溪江的清冽、梅雨潭的静让“我”感到特别的悠然、心旷神怡;②12,百丈漈的层次感使“我”明白了人间的哲思;③洞头东海之水,尤其是对海水和海岛关系的领悟,使“我”获得了深沉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满足。【解析】 把握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在于理解“我的精神”的具体内涵,由前文“在竹筏上这么想着,悠悠然地感觉这楠溪江的清水,流进了我的心里,清凉地把我的心充满”“但我以为,梅雨潭的绿固然令人迷醉,而梅雨潭的静,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内容可知,楠溪江的清冽、梅雨潭的静让作者内心平静而悠然、心旷神怡,提升了自己的精神;由文中“最有意思的是,在鲜明夺目的三漈之内,隐藏着不易觉察、不易领悟的至理”“百丈漈以自己的生动形象,喷吐着人间的哲思”可知,百丈漈的层次感使“我”明白了不易领悟的至理哲思;由文中“这海水与岛屿共同织成的美景图,不是可以给人以深沉的启示吗”可知,洞头东海之水使“我”获得了深沉的启示。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12,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幕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选自《郁达夫文集》,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B.第七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12,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感情基调上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解析】 “浓重的悲凉”分析有误,本文的基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充满了生机,与《故都的秋》感情基调大不相同。2.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民俗相结合进行描写,如东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聊天的悠闲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了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C.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解析】 “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3.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答:示例: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解析】 解答此题第一问,首先要阅读相关文段,概括大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明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思考其安排材料的顺序特点。解答时,阅读文章第八段可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晚来、冬宵、雪夜更深、早晨”,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诗文的。第二问,文章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在文中引用古诗文,可以丰富文章意象,突出意境特点。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本文第八段写江南雪景时,引用大量诗词间接展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夜戏酒的情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雪夜梅花悄然绽放的情景。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语言简练,但意蕴丰富。据此从意境、语言效果的角度作答即可。4.《故都的秋》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点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2,答:示例:①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面描写江南冬景宜人;④以搁笔去散步,侧面描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解析】 第一段通过“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与第②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对比,突出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第三段段内对比;第四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与第⑤段“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第六段“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写江南冬景宜人;第八段借用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然后结合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效果作答。注意分条列举。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威尼斯朱自清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一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为威尼斯所特有,它哪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广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12,。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它的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底,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面目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的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在条理性、层次感极强的记游中,穿插了对威尼斯风物风情的介绍,表现出作者在建筑、绘画、音乐、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B.文章描写圣马克堂建筑群时,突出的是它诗意般的朦胧美;而在描写公爷府时,注重的是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外观。C.“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一句是在暗示读者明媚的白天已经过去,朦胧的夜色降临。D.文章结尾先概写人家窗下飘着的抒情夜曲,后详写运河上繁密热烈的伴乐歌声,其中也包含着对威尼斯诱人夜景的描写。【解析】 “描写圣马克堂建筑群时,突出的是它诗意般的朦胧美;而在描写公爷府时,注重的是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外观”概括有误,在圣马克堂建筑群上,作者突出的是它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外观;而公爷府“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的地方”是全文的文眼,威尼斯的交通工具、城市布局、建筑特色等无不精巧别致,读后令人心驰神往。12,B.文章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把小方场的钟楼比作中国戏里出场取势的旗子,把运河比作画,把墙面上的大理石方纹比作少女等,生动形象,妙趣横生。C.全文为总分结构,先总写威尼斯水天相接的全貌,再写圣马克方场、公爷府,最后写威尼斯的水上夜曲,条理清晰,层次分明。D.文章大量使用色彩绚丽的词藻,如“绿波”“真金色的底”“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像”“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等,极富画面感。【解析】 “把运河比作画”错。“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的意思是在运河里看,公爷府好像在画面中。7.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位置能否对调?请简要分析。答:示例:不能。①第一段写走出火车站看到威尼斯的交通状况,这是威尼斯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第二段是作者为我们勾画出城市的全貌和总体布局,以及这座城市的特点。这样既按照作者的游踪来写,又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从段落之间的关系上看,第二段和第三段联系更加紧密,第三段首句“威尼斯不单是明媚”照应了第二段中作者对威尼斯的描写。【解析】 解答这道题,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这样写的游踪顺序和逻辑顺序;二是从段落之间的联系上看,第二段和第三段两段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按照此思路分点回答即可。第一段写走出火车站看到威尼斯的交通状况,“这里没有汽车,要到哪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这是威尼斯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第二段是作者为我们勾画出城市的全貌和总体布局,包括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构造、建筑格局和自然环境。两段的描写是作者一路的所见所闻,即按照游玩踪迹的顺序来写的,所以顺序不能调换。同时,作者到达一个新城市,首先关注到的是眼前的景象,接着眼光慢慢移动到城市的整体面貌,这是符合人的认识顺序的,所以不能调换。再次,第三段中开头提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刚好照应了第二段末尾对威尼斯自然环境的描写,所以不能调换。8.在文中,作者将威尼斯和中国的类似情形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答:示例:用熟悉的中国的类似情形来写陌生的威尼斯,一方面可以生动形象地描写威尼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理解。【解析】 第一段作者描述威尼斯的小河道和“刚朵拉”的时候,分别比作了中国的小胡同和摇橹的小船,第二段说“仿佛在江南的水乡”,第三段用“新衙门”“老衙门”等词,作者在写到威尼斯的建筑、布局、自然环境等时,用中国读者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威尼斯的特点,同时,让人未到威尼斯,也可以理解这些在威尼斯的事物。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22:49:1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64.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