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第8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单元 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__________,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__________、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__________。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__________。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B.兴风作浪繁杂应接不暇遏止C.兴风作浪累赘应接不暇遏制D.推波助澜繁杂俯拾即是遏制【解析】 ①“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此处主语是电视、网络,结合语境,此处应选“推波助澜”。②“累赘”:形容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繁杂”:事情多而且杂乱。结合语境“电视记者吐出的话语”分析,此处选用“累赘”。③“俯拾即是”16,: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此处的主语是例子,再根据语境分析,此处选用“俯拾皆是”。④第四处,“遏制”,强调阻止的过程。“遏止”,强调结果。结合语境,是说明达到了阻止的效果,故此处选用“遏止”。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B.“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C.“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D.“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解析】 A项,语序不当且句式杂糅。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热议”;同时应删掉“所致”。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致”。D项,语序不当,应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热议”。3.根据以上文字,给“语言癌”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答:“语言癌”是台湾媒体新近提出的一个描述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的新概念。【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给“语言癌”下定义,定位材料,根据“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和“‘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可知“小概念”应是“语言癌”,修饰语应该是“台湾媒体新近提出的”“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的”,大概念应该是“新概念”。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认识语言的美,能帮助人更好地走向美的世界。理解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孩子会热情地收集词汇、成语、优美的句子,背诵经典的诗词,而语言的贫乏,常常使一些孩子用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与人交流。甚至一些成年人,在球场上竟然集体用所谓的“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①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一定能体会到语言的美。②发现了语言的美,不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③用“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一定是语言贫乏惹的祸。【解析】 根据例子可知,原文中的推断为“理解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其存在问题是“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一定能体会到语言的美”16,。原文中其他的推理分别为“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在球场上竟然集体用所谓的‘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故其存在的问题是“发现了语言美,不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用‘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一定是语言贫乏惹的祸”。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密不可分。思维能力是人脑内在的对事物思考的能力,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包括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____①___: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内在与外在、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着;____②___,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语音、文字、词汇表现出来。所以,____③___。练习想清楚,是思维训练;练习说清楚,是语言训练。学习语言不忘分析语言背后的思维规律,就是训练思维;思考问题不忘用好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语言训练。答:示例:①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②语言能力是外在的;③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这二者)也是紧密相联的【解析】 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可知应该填写“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第②空根据前文的“思维能力是内在的”可知应该填写“语言能力是外在的”;第③空根据后文“练习想清楚,是思维训练;练习说清楚,是语言训练”可知应该填写“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这二者也是紧密相联的”。6.阅读下面一段话,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强调的两种研究方向的着眼点。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讨时,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研究它的历史。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索绪尔,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影响很大。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特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作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答:历时研究着眼于研究语言古今差异,共时研究着眼于弄清某种语言的特点。【解析】 首先从“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索绪尔”中可以确定题干中两种研究具体指什么,即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然后根据开头部分“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确定历时研究的着眼点为“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的“变化”16,,可见所谓历时研究的重点是纵向比较,看不同点、变化性、区别或者差异。最后再看结论句“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讨时,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研究它的历史”,这里的历史应该是指“历时研究”,那么“现状”应该就是共时研究,历时研究的着眼点是纵向,即随着时间的变化来看待语言的变化,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共时研究”就该是“横向”同一个时间段内,不同的语言具有哪些共性特点,联系现实生活应该能够写出横向比较的前提是搜集、综合(整理)、分析、比较,这一点不能从文段中直接提取,对照理解后才能概括出答案来。7.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网络用语,试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语言文字规范化两方面简要分析这种语言现象,表达你的看法。①肿么了;②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木有;③偶好无聊啊;④拍砖或拍板儿砖(论坛上的争论,多指批评意见);⑤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过长而言之无物),造砖(认真精心地写);⑥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等。网络语言的特点:这些词语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规范标准的约束,往往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谐音、拟人等,给人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但也具有随意性、情绪化、碎片化等缺陷。语言文字规范化:从语言学角度看,许多汉语拼音、英语单词、缩略语、数字、表情符号的混乱组合与使用,在丰富普通话词汇的同时,也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法规范面临严重挑战,从而造成语言运用的混乱。【解析】 (1)指明了优点“比如比喻、谐音、拟人等,给人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和缺点“具有随意性、情绪化、碎片化等缺陷”;(2)中“丰富普通话词汇”是优点,而“破坏了语言的纯洁,使传统语法规范面临严重挑战,从而造成语言运用的混乱”则是可能会有的弊端。8.语义轻重变化。诛:上古汉语的“诛”,意思是“以言辞责骂”,程度较轻;后来,“诛”转为“杀戮”的意思,词义加重。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请仿此形式,另举两例。答:示例:(1)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仇视,怨恨。古义轻,今义重。抱恨黄泉:心怀遗憾离开人世。###(2)怨:古义是恨;今义是责怪。古义重,今义轻。以怨报德:用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解析】 解答本题,主要根据所给示例,选择一个词义有轻重变化的词语,首先解释古义,再解释今义,最后列举一个含有古义的四字词语进行解释即可。常见的有词义轻重变化的文言实词有:恨、怨、感激等。二、拓展阅读训练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材料一: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摘编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材料二: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16,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摘编自李晓《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材料三: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网络时代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应引起注意的是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正如有网友直言,“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庆幸的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其中75.2%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所以,强化语言逻辑素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认同的。而要做到这些,学会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创造鼓励多元化表达的平台和氛围,多读经典,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等,这些建议均可以积极尝试。当然强化语言逻辑也不妨从娃娃抓起。有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很少,这会导致很多人成年后更加“不善言辞”。因此,在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均应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必然有助于他们的成长。16,同时,对于网络新潮用语也没有必要一味排斥,毕竟这些是最能代表时代的表达方式。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要改掉整个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色和传播方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正所谓,网络世界无穷尽,现代传媒的传播作用和影响更不可小觑。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更为期待的是充满着积极向上力量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以丰富人类的语言体系。(摘编自《年轻人倾向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语言能力愈加贫乏》中国青年报)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善用语言,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B.网络时代,直面内心的差异化表达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C.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D.互联网的发展促使语言文字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性。【解析】 偷换概念。据材料二第二段中“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可知,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性,并不是该选项说的“语言文字”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性。10.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汉语语言”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汉语日常用语博大精深,在表达上简洁、生动、意蕴深长。B.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都会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生命力。C.网络语言聚焦社会话题、折射国民心态,也正在不断丰富着语言文字的内涵。D.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有意识地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才能紧跟时代脉搏。【解析】 “都会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生命力”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一第4段说:“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所以,原材料说的是“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才会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生命力,而不是该选项说的网络语言都会在时间的沉淀下拥有生命力。11.材料三主要论述的观点是( A )A.网络时代别患上语言贫乏症。B.网络时代需要强化语言逻辑素养。C.强化语言逻辑从娃娃抓起。D.网络时代不要一味排斥网络新潮用语。【解析】 阅读材料三,概括出每一节内容,然后整合出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开头两节提出本则材料主要论述的观点,即网络时代别患上语言贫乏症;第三节,通过调查问卷提出网络时代别患上语言贫乏症的措施是网络时代需要强化语言逻辑素养;第四节继续阐述应采取的措施是“强化语言逻辑也不妨从娃娃抓起”;第五节还是阐述应采取的措施是“网络新潮用语也没有必要一味排斥”。所以B、C、D三项都是论述“网络时代别患上语言贫乏症”的措施。12.时代的进步对语言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示例:(1)积极影响:_①促进语言的变革: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②促进语言的发展:使语言简化的同时,也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16,(2)消极影响:_①导致语言不纯洁、不规范。②出现语言被同质化、语言贫乏等弊端。【解析】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概括为:时代的进步促进语言的变革,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概括为:时代的进步促进语言的发展,使语言简化的同时,也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以上两点是时代的进步对语言造成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可见时代的进步对语言的消极影响:一是导致语言不纯洁、不规范;二是出现语言被同质化、语言贫乏等弊端。13.近几年“给力”“断舍离”“锦鲤”“喜大普奔”“我太难了”“文明互鉴”等网络热词纷纷涌现,众说纷纭。请结合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答:示例:①尊重语言、用宽容的态度接受语言,积极吸收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②既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又有意识地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③积极尝试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直面内心感受的个性表达。【解析】 针对“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的现象,应尊重语言,用宽容的态度接受语言,积极吸收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针对“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的情况,既要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又要有意识地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根据“学会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创造鼓励多元化表达的平台和氛围,多读经典,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等,这些建议均可以积极尝试”的情况,积极尝试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直面内心感受的个性表达。阅读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6,规范汉字是指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标准的汉字。规范汉字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国务院或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颁布的现代规范汉字。未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历史流传下来的,沿用至今,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如人、山、川、日、水、火等字。所谓不规范的汉字是指书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错字、别字。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基础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信息、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二:使用语言文字,该遵循哪些规范?200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据了解,语言规范包括字形规范、字音规范、标点符号规范、词语使用规范、语法规范等,依据标准是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文件,如《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截至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6类47种,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标准59种,针对语言文字或者包含语言文字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200项。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直接查阅规范标准不太现实,工具书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加强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应用的力度,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规范化水平。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17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状况,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微语言”传播治理工作总体方案》,开展了全国100种报纸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全国5A级景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全国医疗系统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商标广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2017”专项工作等,从各方面推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管理。(摘编自《今天如何好好“说话”》央广网)材料三:16,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史蒂芬·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让我们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影响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规范的语言则相反。按照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的、有效的或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正如心理学家托马塞洛所言,每个人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之下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并进一步扩展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十分必要。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对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稳定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的稳定、纯洁和规范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摘编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1.下列关于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基础不均衡,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B.虽然我们都是凭借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的,但还是要制定一些语言规范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完整性和表现力。C.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及调研等工作,16,从各方面推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管理,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D.语言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语言进行必要的规范,就是要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阻止新出现的语言对既有的语言规范的冲击。【解析】 “阻止新出现的语言对既有的语言规范的冲击”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对语言进行规范的同时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并没有说要阻止新出现的语言对既有的语言规范的冲击。2.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引用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反对语言规范的观点及理由,目的是在批驳此观点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观点。B.文章引用罗素关于语言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的叙述,是为了论述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其指导语言学习。C.文章以我国存在方言差异、跨区域交流存在沟通障碍为事实依据,论证通过共同的语言消除交流障碍的必要性。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第二段至第四段在具体论述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鞭辟入里,逻辑性较强。【解析】 “是为了论述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其指导语言学习”错。原文引用罗素有关语言的两个特性的叙述,意在论证语言规范的必要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B.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不需要直接查阅规范标准,只要查阅工具书就可以了。C.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制定一些语言规范,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和阻碍。D.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解析】 A项,“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错,材料一,“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只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的标准之一。B项,“不需要直接查阅规范标准,只要查阅工具书就可以”错。由材料二中的“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直接查阅规范标准不太现实,工具书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分析,选项的说法曲解文意,且“只要查阅工具书就可以”说法太绝对。C项,根据材料三中“在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16,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分析可知,选项的说法仅仅是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的观点,不是普遍的观点。4.维护语言的规范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答:示例:①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认知水平;②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审美和道德判断;③有助于民族融合、团结和稳定,保障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解析】 “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影响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规范的语言则相反”概括为:维护语言的规范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认知水平。“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概括为:维护语言的规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审美和道德判断。“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对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稳定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概括为:维护语言的规范有助于民族融合、团结和稳定,保障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5.结合材料,请从你个人的角度说说应该怎样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答:示例:①自觉使用普通话,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②认真规范书写,自觉使用规范的文字,不使用不规范的文字;③自觉抵制使用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如网络语、火星文等,不使用夹杂外文的语言等。【解析】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概括为:自觉使用普通话,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不规范的汉字是指书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已经简化的繁体字,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错字、别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概括为:认真规范书写,自觉使用规范的文字,不使用不规范的文字。“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概括为:自觉抵制使用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如网络语、火星文等,不使用夹杂外文的语言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野 火季羡林16,天寒风急,风沙击面,镐下如雨,地坚如石。北梁子上正展开一场挖坑田的大战。这地方是一个山岗,四面都没有屏障。从八达岭上扫下来的狂风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扑向这里,把人们吹得像水上的浮萍。而挖坑也十分艰难。地面上是松松的一层浮土,几镐刨下去,就露出了胶泥。这玩意儿软硬不吃,仿佛一块硬橡皮,一镐刨上去只显出一点浅浅的镐痕,却掉不下多少土来。刨不了几下,人们的手就给震出了血,有的人连虎口都给震裂了。往年在这数九寒天,我们早已停了地里的活,待在家里的热炕头上,搓搓玉米棒子,干些轻活,等着过春节吃饺子了。最多也不过是到山上去打上几次柴,准备过春节的时候烧。这当然也不是什么重活。真没有想到,今年在这个时候,来到这样一个地方,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干这样扎手的活。可是,回想、埋怨一点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劳动情绪,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冲天。在飞沙走石中,他们沉着、勇猛,身上的热气顶住了寒气,手中的镐的敲击声压住了风声。北梁子上充溢着热烈、紧张的劳动氛围。蓦地,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野火!”是的,是野火。在远处的山麓上腾起一股浓烟,被大风吹得摇摇晃晃。烟最初并不大,但很快就扩散开来,有的地方还冒出了火苗。隐隐约约看到,在烟特别浓的地方,有人在努力扑打。但是风助火势,火仗风威,被烧的面积越来越大。没有着火的地方是一片枯黄色,着过火的地方则是一片黑色。仿佛有人在那里铺开一张黑色的地毯,地毯镶着金边。只见金边迅速地扩展,一转眼,半个山麓就给这地毯铺满了。这当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边刨地,边瞭望,边交换意见。一个人说:“这火下了山岗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说:“这火爬上另一个山岗了。”再隔一会儿,又有人说:“这火快到山沟了。”他们以为沟会把火挡住,所以谁也没有动,仍然边刨地,边瞭望,边交换意见。忽然,不知谁喊了一声:“火已经过了山沟!”过了沟就是一片苹果园。野火烧山草,这是比较常见的事。但是,让野火烧掉人民的财产,却是大家不允许的。大家几乎是在同一秒钟,丢下手中的铁镐,扛起铁锹,向着野火飞奔而去。山间地势崎岖不平,还不知道有多少山沟,多少沙滩。地边上、沟边上又长满了葛针,葛针浑身是刺,在那里等候着人们。衣服碰上,会被撕破;手碰上,会被扎伤。可是这一群扛铁锹的人,却不管这一切,他们跨涧越沟,来到了着火的地方。这时候的风至少有七八级,这个山麓又正在风口上。狂风从山口蹿出来,从山岗上呼啸而过。疾风卷烈火,烈火焚枯草,一片黄色的草地一转眼就变成了一片黑。你看到的草尖上的一点火、草茎上的一点火、草根上的一点火,一刹那就聚拢起来,形成一团火。你看到的脚下的一点火、身边的一点火,一刹那就跑出去老远,像海滩上退潮那样,刚才在脚底下,冷不防就退了回去,要追也追不上。看样子,野火是下了决心要把山岗烧遍,把苹果树烧光。16,可是人们并没有被它吓住,一定不让它过沟。有人用铁锹扑打,有人用衣服扑打,有人甚至用自己的手脚扑打。人们衣服烧着了,鞋子烧破了,手烧伤了,脸烧黑了。但是,野火再快,也不如人的腿快;风再硬,也不如人的心硬。大片的野火终于被扑灭了,只是无可奈何地冒着轻烟。大家擦了擦脸上的黑灰,披上了烧破的衣服,扛起铁锹,谈笑风生地走回北梁子。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所受的损失:工分减少了,衣服撕破了,身体受伤了。他们也没有感到,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似乎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很平常的,像每天吃饭睡觉那样平常。这时候,风更大了,天更冷了,飞沙更多了。但是,在雨点般的铁锹的作用下,胶泥似乎变软了,几锹就刨出一个坑来。成排成排的坑迅速地出现在田地上,好像有意要显示农民的英雄气概。对于同我共同劳动的这些农民,我是非常熟悉的。我知道他们的姓名、爱好,也曾在他们家里吃过饭。在平常日子里我并没有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什么特异之处。可是今天,他们的形象在我眼内高大了起来。我想到毛主席的诗句:“遍地英雄下夕烟【注】。”我眼前站着的这样一群农民,不正是“遍地英雄”吗?1966年2月17日(有删改)【注】 遍地英雄下夕烟: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全诗为“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通过农民的四句话写火势,且单句成行,清晰地交代了野火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农民们有一定警惕性,持续关注火情。B.文章对农民救火的过程的叙述很有层次感,先写关注火情,再写发现险情并奔赴火场,然后写奋力扑火,最后写离开火场。C.文章末段自然而巧妙地引用了毛主席的诗句“遍地英雄下夕烟”,文章与这一诗句所表现的人物和所表达的情感高度吻合。D.文章不着意刻画某一位农民或某几位农民,而是塑造了一群农民的群体形象,突出了团结的重要性,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解析】 “突出了团结的重要性,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牵强。文章并没有着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文章塑造农民群像,意在礼赞“遍地英雄”。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开头写农民们挖坑田进度慢,末段写农民们挖坑田干劲足,效果好,前后内容形成鲜明对比。B.“野火再快,也不如人的腿快;风再硬,也不如人的心硬”将野火、风与农民对比,16,突出了农民扑火的速度快,灭火的决心坚定。C.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人物。如通过描写动作、外在形象等,展现了农民的英雄气概,语言简洁,人物形象鲜明。D.文章语言特色鲜明:从句式上看,文章多用短句,语言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从风格上看,语言质朴而不失文采。【解析】 “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错误。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他(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文章开头写农民们挖坑田很艰难,进度慢,并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作者这样写并没有贬低或否定这些农民和他们的劳动之意。而且文章第三段还表现了他们抖擞的精神、冲天的干劲,表现了热烈、紧张的劳动氛围。综上所述,文章没有“抑”的成分。8.文章塑造的这群农民的形象具有立体感,请谈谈你的理解。答:示例:①文章通过叙写这群农民在救火过程中的表现,突出了他们高大的英雄形象。②文章还通过描写他们艰难地挖坑田的情景和他们挖坑田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生活平凡,性格质朴。【解析】 解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立体感”的含义。“立体感”是指人物形象具有多个方面的特点,而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的特点。从全文看,文章主要突出了农民高大的英雄形象,文章前面部分还表现了农民平凡、质朴的一面。由“大家几乎是在同一秒钟,丢下手中的铁镐,扛起铁锹,向着野火飞奔而去”“葛针浑身是刺,在那里等候着人们。衣服碰上,会被撕破;手碰上,会被扎伤。可是这一群扛铁锹的人,却不管这一切,他们跨涧越沟,来到了着火的地方”“可是人们并没有被它吓住,一定不让它过沟。有人用铁锹扑打,有人用衣服扑打,有人甚至用自己的手脚扑打。人们衣服烧着了,鞋子烧破了,手烧伤了,脸烧黑了”可知,文章在记叙农民救火这一情节时,注重描写他们飞奔过去的过程,以及救火的细节,展现农民的英勇、高大的形象。由“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冲天。在飞沙走石中,他们沉着、勇猛,身上的热气顶住了寒气,手中的镐的敲击声压住了风声。北梁子上充溢着热烈、紧张的劳动氛围”“他们以为沟会把火挡住,所以谁也没有动,仍然边刨地,边瞭望,边交换意见”“在雨点般的铁锹的作用下,胶泥似乎变软了,几锹就刨出一个坑来。成排成排的坑迅速地出现在田地上,好像有意要显示农民的英雄气概”可知,这种描写农民刨坑劳作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他们劳动的热情和朴实的性格,突出了农民平凡质朴的形象。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哪些妙处?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答:示例:①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野火,生动地表现了野火肆虐之态。②使用第二人称,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③通过描写狂风呼啸、大火肆虐的场面,烘托了农民们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16,【解析】 文段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是显而易见的。本题的难点在于发现文段运用了第二人称,文段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是一段描写野火肆虐的文字,“蹿”“跑出去”“下了决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像海滩上退潮那样”运用了比喻手法,“草尖上的一点火、草茎上的一点火、草根上的一点火”运用了排比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形象生动的展现了野火焚烧的场景,写的很有层次感;“狂风从山口蹿出来,从山岗上呼啸而过。疾风卷烈火,烈火焚枯草”这是典型的场面描写,营造了狂风呼啸、大火肆虐的氛围,有利于烘托农民们救火的艰难,展现他们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你”的使用在人称上运用的是第二人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22:49:30 页数:16
价格:¥3 大小:71.00 KB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