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课件
首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末素质升级检测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期末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15,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15,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解析】 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而A选项中的“接受服务付出资金”与原文中“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是相符的,故选A。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解析】 “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B。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15,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解析】 “先破后立”分析不当,文章全文以批判为主,最后提出了“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问题,并未明确“立”。故选B。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分)答:①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②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③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答出两点得4分)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答: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答出三点得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 雨梁遇春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得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15,,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铜刀,“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栏杆,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者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吧。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吧。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琉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跟把世事搬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灌灌其耳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槃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霉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来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尤其当急急走过檐前,脖子上溅几滴雨水的时候。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作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15,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堕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惘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作者写自己厌恶春季晴日,是含蓄表达对敷衍虚伪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现象的反感。B.作者认为了结世事求逍遥与寄身市井享自由的心境并不矛盾,自己不会遁隐出世。C.作者因为喜爱春雨,所以爱屋及乌,也喜爱当时书信中的陈词滥调“春雨缠绵”。D.作者在文末改陶渊明诗歌中的“愿”为“恨”,表明自己喜爱凝恨似的缠绵春雨。【解析】 “也喜爱当时书信中的陈词滥调‘春雨缠绵’”强加因果,作者喜爱的是“春雨缠绵”背后隐藏的“境界”或情趣。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文章开篇明义,首句即点出自己喜欢春雨、春阴的态度,这一态度不同于常人,在“不经意间”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第二段较多地使用比喻修辞,通过比喻形式阐释“性急”和“耐心”在心境上并不矛盾的观点,表明自己爱细雨也爱急雨的态度。C.文章第三段作者借雨说人生,认为春雨的不可捉摸,正如人生的变幻莫测;而作者回顾自己赏春雨的种种情事,恰如回顾自己的一生。D.李清照《声声慢》、郁达夫《故都的秋》都曾写“雨。”李词与本文之雨,季节相同而情感有异;郁文与本文,则季节不同而情感相近。【解析】 “李词与本文之雨,季节相同”错,《声声慢》《故都的秋》所写雨均为秋雨,而本文写的是春雨。8.概括第一段中作者喜欢春雨、春阴的原因。(4分)答:①让傲慢者显示一点人性、人味。②让哀怨者的心田得到润泽。③让人世的苦难得到稀释、净化。④让人感受人世温情的可爱。⑤让我们感受、获得面对人世辛酸的气概。【解析】 由“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概括出让傲慢者显示一点人性、人味;由“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得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概括出让哀怨者的心田得到润泽;由“15,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概括出让人世的苦难得到稀释、净化;由“‘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概括出让人感受人世温情的可爱;由“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铜刀,……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概括出让我们感受、获得面对人世辛酸的气概。9.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6分)答:①采用自述口吻,叙写春雨情境,表达对春雨的看法。②语句表达书面语化(语句书面语气息浓厚),且多采用欧化句法。③多采用联想、比喻修辞,行文富有诗意。④语言风格典雅有风致。【解析】 “所以我虽然爱灌灌其耳的细雨,我也爱……”采用自述的口吻,直接表达作者对春雨的看法;“我虽然爱灌灌其耳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间斧的急雨”“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湿聚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这些句子从语言形式看,书面语体色彩浓烈,而且语法和句法有别于汉语常用的用法,带有欧化中文的痕迹,语言风格雅致。“我虽然爱灌灌其耳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间斧的急面”“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手法,表达自己喜爱春雨的心境,形象生动,富于诗意,使语言典雅而有韵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治贯群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调兵部主事。引疾归。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丁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贼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攻之不克。15,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因得疾,返太仓。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至。以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裀褥。(节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B.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C.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D.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勾股/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析补缀/区分部类/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解析】 “古今载籍”是“尽取”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为六编传于世”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会试,古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解元”。B.丁父忧,亦称“丁外艰”,遭遇父亲去世。丁,遭遇;父忧,父亲丧事。C.江北,古汉语中“江”一般指“长江”,文中“江北”即长江以北地区。D.故事,文中指旧事、先例,现代一般用来指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或情节。【解析】 “会试……第一名称‘解元’”错。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解元”为乡试第一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唐顺之博览群书,年少有成。他生来禀赋就超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广泛浏览众多典籍,二十三岁就参加了会试,并考取第一。B.唐顺之忠于职守,不辞辛苦。他为抗击倭寇,曾经一昼夜行军六七百里;曾经冒着盛夏酷暑在海船上待了两个月,并且因此得病。C.唐顺之作战勇敢,不惧生死。三沙之战多次失利,他亲自骑马布阵。敌人坚守不出,他和刘显持刀直闯敌营,距敌营仅有一百多步。D.唐顺之苦节自厉,求学忘我。他用门板作床,不设坐卧垫具,生活很不讲究,15,但研究学问十分投入,为参悟良知说甚至忘记睡觉。【解析】 “他和刘显持刀直闯敌营”错,原文是“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唐顺之自己持刀直闯敌营,并非和刘显一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顺之以御贼上策,当邀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译文: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那么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2)遂欲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攻之不克。译文: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认为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成功。【解析】 (1)得分点:“以”,认为;“邀”,半路拦击;“纵”,放纵;“咸”,都。(2)得分点:“以为”,认为;“麾”,指挥;“薄”,迫近;“克”,战胜。14.蓟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请简要说明。(3分)答:因为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作为军队长官失职。【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蓟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为何都受到降级处罚。结合原文“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蓟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可见是因为“缺伍三万有奇”,蓟镇兵员缺额三万多;“兵亦不任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作为军队长官失职。【参考译文】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生来禀赋超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会试,荣登榜首。后调任兵部主事。不久称病辞官回乡。当倭寇蹂躏长江南北时,赵文华出京巡视军队,上疏推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没有出任。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为职方员外郎,晋升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镇查核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上奏,蓟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15,。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京、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同商议讨伐海盗。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应该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放纵他们让其登上陆地,那么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出海,从江阴抵达蛟门山处的大海,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督水军出海截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过轻,朝廷又提升他的职务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迫近,敌我伤亡相当。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军队迫近敌营,攻打他们但没有成功。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先后两次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海寇构筑了高楼瞭望官军,看见唐顺之的军队整齐,因而坚守阵地而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一百多步远的地方,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请唐顺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因此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按常规,四品官只赐祭,而不赐葬,唐顺之因为国辛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唐顺之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源。他还搜集大量古今典籍,剖析补遗,分门别类,分为六编传播于世,读书人都不能理解其中奥妙。他曾师从王畿学习良知之学,闭门独坐,整月都忘掉睡觉,在静坐中颇有所得。唐顺之作的古文,汪洋恣肆有大家风范。平生艰苦自励,用门板作为床榻,不设坐卧垫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齐天乐·蝉王沂孙①一襟余恨宫魂断②,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③。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④。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薰风⑤,柳丝千万缕。【注】 ①王沂孙:南宋末年著名词人,亲历南宋覆国之变。②《古今注》上说,齐国王后怀恨而死,魂魄化为蝉,飞到皇宫庭院的树上,不断哀鸣。③“瑶佩”喻指蝉,“玉筝”喻指蝉声。④汉武帝铸造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曹魏时,金铜仙人被移走,再不能存接露水,流下沉重泪水。⑤熏风:和风,特指夏天的南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上片开头词人借用典故,写蝉年复一年,在树上哀鸣,确立感伤基调。B.蝉刚刚离开了寒冷的枝头,又飞到了暗叶之下,反复诉说着离愁别恨。C.金铜仙人的典故,将世事巨变的沧桑寄予其中,在结构上与上片呼应。D.枯蝉难敌秋寒,独唱清商,“顿成凄楚”句以设问方式,突出蝉声悲切。【解析】 “设问”手法有误,“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意思是,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下句“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意思是,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并没有作出回答。16.有人评价这是一首咏蝉词,别有政治寄托,饱含“黍离”之感。请结合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15,答:①最后两句景象光明。②“谩想”指空想,蝉的美好年华不再回来了。“风”“柳丝”代指两宋盛世,表达了盛时不再的悲哀和亡国之痛,确有“黍离”之感。【解析】 首先理解“黍离”之感,指的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最后两句“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意思是,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夏风吹暖,柳丝摇曳,那正是蝉的黄金时代。辉光虽甚,但已属昨日之黄花,欢乐不再,徒增痛苦而已。这里“谩想”指空想,“风”“柳丝”代指两宋盛世。以寒蝉“谩想”,一笔将希望抹去,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酸楚之至,确有“黍离”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月”烘托意境的句子是“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3)姚鼐《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走过门前溪,前面是一片三百多亩的水稻田。(  )。成片的晚稻叶青穗黄,稻叶吹着柔软的风,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稻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那是一种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香。它不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是伴着泥土的芬芳、山水的甘冽,包含了茎秆、稻叶、稻花的气味,带着阳光的明媚和母乳的馨甜,是土地最深处的味道。稻香是养育我们的第一缕香。夜,淡青色,毛茸茸的,香气一阵阵弥漫,浮动在身体的周围。此刻,不只是鼻子,整个身体都浸着蓬松的稻香。________过田边一串沉甸甸的稻穗,细细数着那带芒的稻粒。正值谷粒灌浆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手掌中带着呼吸般突突地膨大。夜的最外层是湫水山上猫头鹰的叫声,咕哇咕哇的。稻田里,偶尔虫鸣,一切显得那么的寂静和幽深。这样安详地躺着,似睡非睡。夜不停地下________来,天凉了。用手机的光去照这水稻发现:稻子的剑叶上渗出了细细的水珠,晶莹地闪动着珍珠似的光,探头探脑,像守望的哨兵。这是一片比秋天还要大的稻田,飘着一缕比泥土还要香的稻香。稻香飘过溪,弥漫在静谧的村庄上空,________熟了一村的睡眠。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静悄悄的田野,夜的薄幕在缓缓拉起15,B.静悄悄的田野,缓缓拉起的是夜的薄幕C.田野静悄悄的,缓缓拉起的是夜的薄幕D.田野静悄悄的,夜的薄幕在缓缓拉起【解析】 前面是“水稻田”,保持话题一致,下句应先说“田野”更连贯,排除A、B项;前句强调的是“静悄悄”,下句应强调“缓缓拉起”,前后两句保持一致的句式,排除C项。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揽 筛 煨 B.抓 筛 焖C.揽 暗 煨D.抓 暗 焖【解析】 揽与抓:前者强调用胳膊围住,后者是手的动作,对象是“田边一串沉甸甸的稻穗”,应该用“揽”更准确。暗与筛:前者强调光色的特点,后者强调形态、动作特征。语境说的是“夜”的变化,应选“暗”。煨与焖:前者是用微火慢慢地煮;后者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饭菜煮熟。此处形容稻香对“一村的睡眠”的作用,应强调缓慢,故选“煨”。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稻子的剑叶上渗出了珍珠似的水珠”,二者在语义上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答:①原文中的比喻更加细致,体现出水珠在灯光下晶莹剔透的特点;②原文中用了拟人修辞,更形象地表现出水珠在灯光中闪烁的特点;③原文中将水珠的具体特点单独成句并后置,有强调作用。【解析】 从修辞看,原句与改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原句“渗出了细细的水珠”“晶莹地闪动着珍珠似的光”与改句“渗出了珍珠似的水珠”相比,描写更细致、形象;原句“探头探脑”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水珠的晶莹情态,比改句更形象;从句式看,原句“晶莹地闪动着珍珠似的光”“探头探脑”采用独立成句的方式,突出水珠的特点,有强调的效果。而改句句式单一,没有原句灵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民间素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一到冬季,很多人会选择一些温补的食物来抵御寒冷,但专家提醒,人的情况不同,____①___,有人适合清补,有人适合温补,有人适合大补或小补,盲目进补的效果往往比较差。在网络短视频中,有人倡议多喝热粥,如红枣芝麻粥、腊八粥、小米麦仁粥,认为这三种热粥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____②___,但它作为唯一的进补策略显然不行,水果、蔬菜、肉类的进补同样重要。对于冬季进补,切忌一种极错误的做法:无病乱补。如果身体状况良好,____③___;如果以预防疾病为由,胡乱在饮食中添加过多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易诱发心血管疾病。15,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①进补的策略也应不同__②多喝热粥没有错(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__③就没有必要进补【解析】 第一空,主要与后文有关,后文是“有人适合清补,有人适合温补,有人适合大补或小补”,可见冬季进补的策略要因人而异,因此可以写“进补的策略也应不同”;第二空,前面说“有人倡议多喝热粥”,后面又说“但它作为唯一的进补策略显然不行,水果、蔬菜、肉类的进补同样重要”,注意这个“但”字,说明横线处是先肯定前面说法,然后再转折,因此可以写“多喝热粥没有错”;第三空,前面说“无病乱补”,再说“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既然身体好,自然就不必补,可见这里是说“就没有必要进补”。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答:①冬季进补食物不可盲目。②多喝热粥不是唯一进补策略。③不要无病乱补。【解析】 第一段,关键句是“但专家提醒,人的情况不同……盲目进补的效果往往比较差”,可概括出“冬季进补食物不可盲目”;第二空,关键句是多喝粥“作为唯一的进补策略显然不行,水果、蔬菜、肉类的进补同样重要”,可概括为“多喝热粥不是唯一进补策略”;第三空,关键句是“对于冬季进补,切忌一种极错误的做法:无病乱补”,可概括为“不要无病乱补”。四、写作(60分)23.(2021·高考河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反映时代青年对理想进行解读的材料,更突出了青年对人生理想、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的思考。材料以理想为核心话题,先从古人用比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突出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并以扬雄用射箭为喻谈理想这一具体事例加以印证。15,理想,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方法、路径可能不一样,但是,在追求理想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都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材料要求站在追求理想的青年这一角度上,结合自身发展,分析材料带来的启示。这样,立意时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上,从自身发展、时代精神出发,站在青年的角度来升华自己的思考,表达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写作时,可以从理想的文化传统出发,挖掘古人在理想方面的文化浸润,进而引发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对人生理想的理解。安排具体内容时,可以反思自己在理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表达对一些具有远大理想的人物的崇敬与尊重,还要以通过对未来自我发展的憧憬表达更具发展眼光的观点。【学生范文】持修身明义之志,做筑梦新青年澎湃动能,无限可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有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追求昂霄耸壑的气象。汉代扬雄以射箭喻指青年追逐理想的过程,读之深以为然,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当代青年,更是应该能修身矫思且明义,一箭射中自己的理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弓是基础,决定你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拉出理想的矢。“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青年当以修身为本,本立则道生。以学习作为人生成长之梯,可以修学识之身;以自持作为理想追求之尺,可以修品德之身。矢是方法,决定你拉弓的路径是否正确。八十多岁的钟南山的使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八十多岁的袁隆平的理想是“禾下乘凉梦,一稻便一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端正的思想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道义的靶心彰显青年立场,担着道义的铁肩能铸就精彩人生。义谓天下合益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古人认为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以义作为行事准则。抗疫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讲道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大国立场,展现了中华文明所秉持道义信念的生生不息。大至为国为民的家国大义,小至举手之劳的点滴善举,是油条哥不用复炸油的坚守良知,是一元钱抗癌厨房的善良体贴,凡此种种,皆为典范。每一位新青年都应该找到自己的道义靶心,可以不全然相同,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古人的语句常读常新,先修其身以积蓄力量,再矫其思以确定角度,后立其义以瞄准目标,才有射箭时的游刃有余。树立何种人生理想,选择哪种奋斗方向,才能奠定实现理想的坚实基础。修身矫思和坚持道义的理想实现需要付诸行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你迈开的每一步都是你在为自身的发展在努力。一直以来,青年都是在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有理想有信念能堪大任的接班人。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后矢志不渝,青年彭士禄立下“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目标后无怨无悔,我们青年学生更该珍惜机遇,接续奋斗。百年变局,征程豪迈。青年科学家在完成科技强国梦,青年黄文秀们在书写脱贫攻坚梦,青年战士们在守卫保家卫国梦,你是否已经对自身发展做好了规划?参考立意:1.端正自身态度,努力追求进步。15,2.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前行目标。3.加强自身修养,振奋时代精神。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理想活水来。5.怀揣理想,奔赴热爱。6.理想照耀中国梦。7.理想不负少年,奋斗正值青春。8.青春理想助力伟大复兴。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07 22:49:33 页数:15
价格:¥3 大小:64.50 KB

推荐特供

MORE